分享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yh18 2020-03-12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

为了应付这种内忧外困的局势,一些有识之士在目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强大,决定通过学习西方列强,走向自强。

于是在中央大员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和地方大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强势推动下,中国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征程,史称“洋务运动”。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关于洋务的办理,这些洋务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总理衙门、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编练新式海陆军队、开办近代工厂(造船、造炮、造枪等等)、铺设铁路电报、创建报刊、开办西式学堂、幼童留学、设同文馆等项目。

规模如此浩大的运动必然有个纲领性思想。

在历史上,每一场大型的运动都需要纲领性思想。比如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变法维新的托古改制、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等等。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纲领性思想很重要,因为这是一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纲领性思想就是这场运动的基石。

洋务运动当然也有自己的纲领性思想。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求富”以安定人心、攘除外夷(驱逐西方列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最主要思想内容,原文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中国需要学习西夷的长处,因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但是魏源主张“经世致用”的儒家经世思想,他的思想重心还是偏重于中国传统经学的实际运用,也就是儒家思想里面的实用主义派。

在实际运用中就是洋务运动的那些措施,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比如火枪、造船、火炮、练兵啊什么的学习过来,然后再用学过来的东西打败列强。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李鸿章就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万不能及。”

引进西方列强先进的军事技术,购买和仿造西方洋枪洋炮轮船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后来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那就是“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以西方各种实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辅的一种改革思想。

洋务派虽然天天忙着学习西方,效仿西方,但在他们眼中西方的所有东西只是工具,中国的传统才是不可变更的,二者的地位并没有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有所缩短,反而由于洋务派的做法损害了很多士绅地主阶层的利益和老百姓的生计而越来越大。

最后,洋务派几乎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中国第一场近代化运动正式宣告失败,而中国也在一次次战败中逐渐沉沦,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

但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传到日本,却因为翻译不规范而遭到日本人的曲解。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地区。在美国的武力威胁下,日本德川幕府被迫接受了开放港口的要求,并且在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这款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个海港港口,美国的船只都可以在这两个海港港口得到燃料和食物等物资的供应,美国还可以在这两个海港港口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不久之后,英国、俄国、荷国等西方列强蜂拥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所谓的“亲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得日本有志之士的危机感大大增强,他们急需国家自强的理论思想。

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这种“学习和求知的欲望”,成为其学习外来先进文明的动力和源泉,也预示着日本在面对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做出积极地应对。

但是这时候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大搞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外界基本不交流,唯有的几个交流的国家只有清王朝和朝鲜等少数几个。

很多日本有志之士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打不过洋人?”他们都带着同一个问题开始了思考,开始了追寻。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在古代日本,日本作为“蛮夷之邦”,被称之为“倭国”。“倭国”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很落后,对中华文明非常仰慕,于是,不惜万般艰辛,远渡重洋,学习中华文明。

在日本的遣唐使节团,断断续续的“勘合贸易”,使日本在长期学习中国先进文明的征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走出蛮荒社会的文明之国。

这一次,日本有志之士决定效法古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其中有一名叫做高杉晋作的日本志士来到了中国。这位高杉晋作比其他日本志士思考的更多,他不仅在思考日本为什么战败,还在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

在高杉晋作看来,日本打不过洋人是因为国家太小、实力有限,但中国国土辽阔无比、人口更是以万万计,清王朝皇帝的文治不好说,但是武功却是极其光耀夺目,那为何清王朝碰到洋人也毫无招架之力呢?

带着这些问题,他来到了中国上海。

当时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一位逃亡到上海的中国开明士绅结成好友,结伴同行。

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高杉晋作因此经常与这位中国开明士绅对自己国家黯淡无光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探讨。

这位中国开明士绅在吐槽“我大清国要完”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认为要剿灭太平军、抵抗西洋人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高杉晋作从此也成为了魏源的拥趸,经过几次谈论,魏源作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为了他心中的第一偶像,而魏源写的《海国图志》自然而然成为了他最渴望阅读的必读书目。

他到处去寻找《海国图志》这本书。

《海国图志》其里面对洋人的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但是这本书写出来后,在清朝根本没人关注,也没人看,成了无人问津的垃圾。

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会去关注一本书,即便这书非常的有价值,即便这书是著名学者写的。

最终,高杉晋作跑遍了上海都没买到他期盼许久的中文原版《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他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书籍在这么大的地方居然无法买到?不是应该每个人一本吗?

最终高杉晋作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掺杂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编纂了一本不伦不类的《海国图志》节选本。

这本《海国图志》节选本带回日本,立刻被奉为传世经典,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连续印刷再版了十几次,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书籍,几乎人手一本。

正是这本书奠定了日本国民开化的基础,也是这本书开启了日本进行改革的急先锋。

这本书也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日本改革的纲领性思想。

这也就是魏源的《海国图志》被称为明治维新领航者的书籍的原因。

但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启,日本越来越开放,正本《海国图志》也流入了日本。

很多人发现这和高杉晋作翻译的《海国图志》差异很大。

最著名的就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解,魏源和洋务派的理解就是“中体西用”,必须保护好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内涵;而高杉晋作的理解就是只要是“西夷”先进的,一律都要引进和改革,包括思想,包括文化,包括任何对日本发展有益的一切的一切。

高杉晋作自己走歪了,而后来的日本志士也跟着他一起走歪了。

等到正版《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大势已成,无可阻挡。

或许走歪了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海国图志》,导致洋务运动,还因为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明治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