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我们会口是心非?什么是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

 江山携手 2020-03-12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反向形成”,意思是:把自己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或满足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直白点说就是:口是心非,心里想的和做的正好相反。

弗洛伊德说,越是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越是可能被需要的。当我们有意压制某些东西的时候,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心理学家说,一切过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当我们有意地去强调什么时,就恰好证明人性中可能有相反的东西存在。如果一个人表达的内容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寸的话,很有可能是在掩饰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内容。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青春期的男生,明明喜欢上了某位女生,却不敢表达。反而以欺负、攻击的方式来对待她。我们可以这么说:他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方式是和他内心的情感体验截然相反的。

为何如此呢?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出现了“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即在人的精神心理世界,当本我的欲念不被超我许可时,往往会本能地将其转化成强烈的反向作用,以获得超我的允许,同时减轻和消除自我的压力与威胁。这是一种非常不易被觉察的为了保护自己内心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

经典案例分析:

一个男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由于当时太调皮,他的母亲经常拿着长绳追着他打,以至于长大后他经常做梦,梦见他母亲对他的身体施虐的情景。而当时他对母亲是有愤怒的,而随后他又为自己的愤怒感到愧疚,因为他知道,母亲很努力的抚养他长大,为了他的教育付出了很多心血,所以他对母亲感觉到的是应该爱而不是愤怒。

由于愤怒和愧疚之间的情感冲突,他建立了好几种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帮他防御了内心对母亲的愤怒,同时减轻了内心愤怒和愧疚之间的冲突。这些防御机制里,其中之一就有反向形成机制,他将对母亲的真实情感转向了反面的方式进行表达,他是多么的爱妈妈以至于他都无法说出自己的愤怒。弗洛伊德曾分析过这种心理,认为这种心理的表现为:过度表达的爱,实际上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恨。

那么,我们实际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反向形成的案例呢?它的利弊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就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加深对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1,爱而不能——明明很爱,却表现为咬牙切齿。

在恋爱时,如果一方突然离开,另一方很爱对方,但已经不能实现,这个时候再继续爱,就会很痛苦,而且越爱越痛苦,这个时候就会无意识形成一种反向的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种反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就是“恨”,防御机制启动后,原来爱对方会慢慢演变成恨对方,爱得越深恨得也越深。所以有些恋人之间有多恨,是因为曾经有多爱。

“有多爱就有多狠”,这是恋爱关系中常见的“反向形成”,潜意识中其实很爱对方,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爱,所以行为上表现出恨对方。这种反向形成的极端就是之前新闻报道过的情感纠葛:“我太爱她,所以我要杀了她”;

如果一个人离开,另外一个人也觉得没什么,心理没有什么恨,肯定说明之前也没有多爱你。因为“爱恨”本身就是一起结伴同行的。

2,喜欢而不得——明明想靠近,却变为调戏、攻击。

我们在上小学、初高中时,是否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男孩子经常喜欢调戏、打闹某一个女孩子,这也是典型的“反向形成”;实际情况是:我们那个年代上学是不允许恋爱的,不然会被同学耻笑和受到学校惩罚,但又很喜欢那个女孩子,所以只能通过欺负,调戏的方式来接近她,这样同学不会耻笑,老师也不会惩罚,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反向的防御机制。

还比如在公司,某个男同事总喜欢取笑一个女同事,那很可能是因为这个男同事喜欢这个女同事,但可能觉得女方会不喜欢他,或者公司不允许谈恋爱,就只能通过反向形成的方式接近女同事。

3,心动而不能——明明很喜欢,却故意很冷漠、说她坏话。

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都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却在某一个异性面前表现得很平静冷漠,甚至讨厌排斥;这也是典型的“反向形成”。可能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这个人让我很心动,我有些喜欢她,但我感觉她不会看上我,或者现实某些其他原因,我们不能走在一起,所以我只能对她保持冷漠讨厌的态度,这样的话,我即想通过我的冷漠来引起她的注意,同时又可以与她保持心理的安全距离”。

所以现实生活中,对你冷漠讨厌的人,可能是对你有好感的人。

又比如:恋人吵架时,女孩子说:“你给我走开,我不想看到你”;说这句话很可能也是反向形成,女孩子心里想的是:“你别走,给我赔礼道歉,然后哄我开心”;而情商高的男孩子可能就不会真的走,而是留下来哄女孩子开心,而像我这种很耿直的,可能就真的走了,那结果就是对方更生气。

4,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这种反向形成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喜欢一件衣服但太贵了,就会努力找这件衣服不好的地方。

觉得别人有的好东西,自己没有,就会努力找这些东西的毛病。

觉得别人很优秀,自己没有别人优秀,就会努力找别人的缺点。

觉得别人很漂亮、身材好,自己没有,就会努力找出漂亮的缺点,身材好的缺点。

越是自己很想得到的、很喜欢的,但又不能得到的东西,就越是挑刺,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

以上这些都是“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5,爱钱而不能——自己没钱,就说有钱人的坏话。

社会贫富差距越大,仇富心理也会越普遍,而仇富心理也是一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些仇富心理的人,通过各种道德绑架贬低诋毁有钱人,把有钱人说成不过是机会好、会走捷径、会动歪脑子、人品差、会搞关系,觉得有钱也不一定过得好等等。往往有这些想法的人,实际上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更强烈,只是目前现状或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大富大贵,从而形成“仇富”的反向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心理就会好受点,所以越仇富,其实是自己越爱钱、越想富。

解开仇富的心理困惑,需要给自己来一点“自我攻击”,或者“知足常乐”。自我攻击是反思和看到自己的不足;知足常乐是发现自己拥有的。

6,想而不能——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

婚内出轨是不被允许的,也是不道德的,如果万一有人出轨,尤其女性,会被迅速推到风口浪尖,淹没在各种负面的舆论中,而哪些抨击越严重、越毫无底线的人,可能是自己越想出轨但又不能出轨的人。

这类人因为面对道德压力、或者地位、舆论压力、出轨成本等原因,自己不能出轨,又或者目前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出轨,所以就残酷谴责其他人出轨,如果看到出轨的人,受到严厉惩罚,他便会心理感到窃喜;如果出轨的人没有受到惩罚,他会感觉很愤怒,会更猛烈的抨击出轨的人,而这种愤怒的抨击之下还带着一些羡慕。于是“越想出轨而不能,就越谴责出轨的人”的反向自我防御机制就这样形成了,如此这样便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7,其他“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作为一种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其实远远不止用到以上方面,他被我们无意识的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因为一些童年经历,一些人对父母是有抱怨甚至恨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孝道”,是不允许心理恨父母的,所以子女表现为加倍对父母好。在公司中,其实心里是很讨厌自己的上司的,但又要在他屋檐下做事,所以就表现得对上司每天微笑。这就是一种人心理上的“反向形成”机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

10个最常见的“反向形成”心理现象:

1)越不自信,外在就会标榜自己越自信。

2)越没钱,外在就会标榜自己越有钱。

3)心里越困惑,外在就会标榜自己领悟很高。

4)越不幸福,外在就会标榜自己越幸福。

5)生活过得越不好,外在就标榜生活过得多滋润。(朋友圈就是这种)

6)越对爱情、婚姻不满,外在就越标榜对恋人、婚姻很满意。

7)越是脆弱,外在就标榜自己很强大。

8)越是无知,外在就标榜自己知道的很多。(吹牛,说大话)

9)越是想掩盖自己的缺点,但却往往无意间暴露出来。

10)越是想得到一件东西,外在却越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

一般来说,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初都是在家庭成长环境中形成的,通常还会伴随着情感隔离、压抑、潜意识隐藏等等防御机制一起。总结来说,我们“不能改变”或“潜意识中不被接受”的东西,都容易形成“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更深刻理解“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些机制在运行时的觉察及调整;同时,也可以加深自我了解,活得更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