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古籍品鉴|第三期 镇馆之宝《聊斋志异》

 殘荷聽雨 2020-03-12

古籍,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读古籍,可明智,可怡情,可赏心,可悦目,可固德,可养性。

辽宁省图书馆将陆续推出馆藏古籍品鉴,带您走进古书世界,让您足不出户,体验其中典雅的诗意之美,叹为观止的背后故事,以及书籍流转的沧桑传奇。

本期小编带您看一看镇馆之宝——《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撰  稿本  存二百三十七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川蒲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聊斋志异》故事内容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问世三百年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

 聊斋志异不分卷

《聊斋志异》始作于清康熙初期,历时四十余年成书。手稿为抄清稿本。蒲氏身后,家人将此手稿藏于淄川城蒲氏家祠。清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聊斋志异》手稿远走东北,定居盛京(今沈阳)。

光绪年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其下属蒲价人之子蒲英灏借阅手稿,期间病故,自此半部手稿佚失。

他人代抄

半部手稿,现存二百三十七篇。

1950年,蒲氏后人将《聊斋志异》所余半部手稿捐献给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