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子。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汉中的古路坝,这三个坝子在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而华西坝因处于天府之国首邑成都,环境优裕,故被誉为“天堂”;中央大学所在的沙坪坝,被称为“人间”;陕西汉中坝因各方面条件较差被贬为“地狱”。 成都华西坝和重庆沙坪坝不用说了,都是老四川的组成部分,而汉中的古路坝,其实也和巴蜀有长久的渊源。从公元219年,刘备据汉中,至元朝设立兴元路,汉中基本上都归入巴蜀范畴,自元代以后,汉中才开始属于陕西。前些年,有人在媒体上聊“三坝”,把汉中古路坝,说成是鼓楼坝,估计是误听误传。 华西坝,以前是一片乱坟场,有人叫它南台寺,还有人称这一带为中园。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办,锦江南岸这一大片土地,就被成都人称做了“华西坝”。 抗战期间,华西协合大学敞开怀抱,竭尽所能,陆续接纳内迁来蓉的学校及流亡师生。南京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相继迁来华西坝,形成了华西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长达九年,华西坝上的“五大学联合时期”。 1938年,重庆沙坪坝文化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文化区内有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学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电台、四川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等文教单位。此后,中国文化中心大西迁,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沙坪坝的青木关温泉寺办公,随后,还在青木关创建国立音乐院。 汉中古路坝,实际上并不在汉中市区,而是在城固县城南12公里的董家营古路坝村。这里有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始建于1888年,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 抗战爆发后,华北以及沿海地区高等院校纷纷内迁汉中。因古路坝教堂空闲,1938年2月,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4月,临大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在城固县,下设文理、教育、法商学院和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1941年5月,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也迁至汉中,同期还迁来一批中学。抗战时期,汉中还建有西北儿童教养院,后更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 此外,抗战时期,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重庆北碚夏坝、重庆江津白沙坝,还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无论是“四川文化四坝”,还是中国“文化三坝”,都在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