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面绿色按钮收听 🔺 导语:掤劲亦被称为“母劲”,有了掤劲才能孕育后面的劲别。很多习拳者十多年出不了掤劲不足为奇,还须返本归原,在松和静上下功夫。 3.左掤 左旋右转化来拳, 出步套封扣脚尖。 掤挒肘靠任尔使, 採拿捋化亦自然。 动作说明 1.两掌随腰微左转而稍前伸,随即腰右转,双腿屈蹲下沉。随沉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约60度,身体重心保持不变。以腰带身,以身带手。右掌随转腰微外旋,弧形抄于胸前,离胸部约三个多平拳,掌心斜向下。左手坐掌于腹前随腰右转。(如图二、图三) 2.继续右转腰,右胯随下沉而外旋里收。身体重量渐渐移于右腿,当左脚提起,弧形收回至右踝内侧时,右臂边外旋边沉肘向右微抹带,左掌边外旋边经腹前抄至掌心斜向右后方,两臂成斜抱掌之势。身体中线此时向西南。 3.随后,开左胯,当左脚弧形向前方迈出时,右臂弧形向左,合于左肘内侧,离胸部约两个平拳。左臂圆。 4.左脚向正南迈出脚跟着地,随后,右腿前蹬,左腿后撑,重心渐渐前移成左侧弓步。同时,腰微右转,左脚掌内扣约40度。脚下方位如图所示。左臂由里向外,由下而上向左前方出,右臂下,坐掌于右胯侧前方。到位时,身体中线朝西。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左胯里收。 5.眼神平视,随身体转动。左脚向南迈出时,眼神平视南方,随后右转至正西。凡眼神平视,身体左右旋转时,都是以眼神转动在先,身形转动随后,要以神领动,而非以动领神。(如图五)。 劲力运转 1.太极拳又称“十三势”即“八门五步”,实际上就是八种劲别“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和五种身法“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加之方位与空间、虚实开合与阴阳变化之理,浑然一体,变化万千。而劲在十三势中占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而劲是什么呢?前面讲过劲是由里向外、由下而上的一种张力,须知此张力并非肌肉收缩、骨骼僵硬所为,非本力所使。劲非全身松透,内气贯通而不能得,故而松是太极拳内劲的基础,在松的基础上,加之意念的作用,体内自然而然会产生一股无形的能量。《八法释意歌》曰:“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尔千斤重,飘浮亦不难。”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气球,掤劲就是气球灌满、充盈之势,绵绵若存,富有弹性和张力。挨着何处,何处如按气球,没有作用力的支点,却似有反弹之势。气聚丹田谓之充盈,而非沉于丹田之内不动,随心意和形体运动,丹田之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聚合,或下沉,或旋转,或散开,或上提,或翻滚成鼓荡,不一而论。当形与神俱,意与气合,则是盈虚有象,出入无方,无内无外,如来如去,内外合一。故而掤劲亦被称为“母劲”,有了掤劲才能孕育后面的劲别。很多习拳者十多年出不了掤劲不足为奇,还须返本归原,在松和静上下功夫。 2.左势虽是以劲为主,却不单单只是劲。这在太极拳每个动作里都需注意,虽然每势会强调以哪个劲别为主,但须知,每势运动中都蕴涵着十三势的杂糅与变化,生生不息,往复不离。 3.左势的用法是假设对方以右拳击我中线,我先左顾右盼,随转腰将其闪化,同时,右臂粘其来拳与臂膀,以劲探其虚实,顺势右掌缠绕捋其腕,劲点在右掌沿、掌根和尺骨一侧。同时上左步,有蹬、踏、踩、勾、封之意,锁其下盘。左肩先以挤靠贴其胸肋,顺势随右掌下,左臂打肘,打,打,劲点在前臂外侧和肘部。右掌捋其臂,劲点在掌心和掌根,一气呵成。初学者只管用腰带动整个动作;劲力贯通者,全凭心意下功夫。正如歌诀中所云“避人攻守要,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可谓字字珠玑。 4.关于动作的用法仅以动作编排用意来说明,其实每个动作有多种用法,主要是以对方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所说的“因敌变化示神奇”。万不可死搬硬套。 ![]() ![]() 虚实开合 ![]() 1.接上动,做图二、图三时,身体内在由实变虚,外形上右手实,左手虚。 2.如图四、图五,左腿迈向左前方侧弓步的过程,外形上是开展到位,身体内在是由虚变实。 ![]() 要点提示 ![]() 1.有些学员在做斜抱掌时,肘关节与大小臂容易形成三角形和凸凹处。须知歌诀有云“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因此走劲时,两臂各个关节都要对拉拔长,注意时刻饱满、圆撑。不可曲肘和夹腋 2.脚上的虚实要分清,身体重量的移动要缓慢匀速,脚步轻起轻落,贯穿始终。左侧弓步时,左膝不能主动拉着两胯前移,造成身体重心的摆动和左胯根外凸。到位时,左小腿应垂直于地面,膝盖和脚尖方向一致。两胯整体往下松沉,才能借助地面的反弹力形成整劲。 |
|
来自: 昵称50228399 > 《杨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