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杨手稿、骨灰回到大陆背后的故事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3-12

本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周明先生为纪念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直播的文字速记,原题为“我与柏杨先生二三事:柏杨手稿、骨灰重回大陆”,时间:2020年3月10日。

今年是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我们对柏杨先生生前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一直记在心上,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深切怀念柏杨先生。

柏杨把文物文献捐赠给大陆

2002年柏杨先生为周明题词)

我和他交往,事情很多,道不完说不尽。我想大家也会有记忆,2006年的时候,柏杨先生把他的文物文献资料(一共56项、11745件)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此举当然是善举,是了不起的一个行为,当时影响也很大。

这个缘起是,2006年的时候,柏杨的夫人台湾著名的女诗人张香华女士跟我通电话的时候讲了一件事情,她说柏杨先生今年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进几出医院,甚至还报过病危。她想万一发生什么情况,他的身后事应该有一个考虑。我跟张香华女士1987年在香港开会的时候认识的,印象非常好,后来她回到台北,我们也经常有书信来往,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友情。她讲完以后,我建议她,如果能把柏杨先生的东西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一部分的话,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她说现在台湾方面一些大学、研究所、文学馆,也都跟他们接洽过,还有大陆的大学也有跟她接洽过,希望把柏杨先生的东西留给他们。我说,这样吧,你去看一看我们馆的情况,做一个比较,然后你来选择。当然要尊重她的意愿,尊重她的选择。

1988年冬天第一次与柏杨夫妇合影)

  后来她来大陆,我邀请她到现代文学馆参观。她带上柏杨先生在西安的女儿崔渝生到了现代文学馆,我们给他们开放了书库和手稿库。手稿库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因为里边的设备是很现代化的,就怕对藏品有影响。比如那里很多都是纸质的稿纸很容易变形,也很容易发黄,我们里面有现代化的设备,温度、湿度都有掌握,这个设备比较好。当时我和时任馆长的陈建功、时任常务副馆长李荣生一块陪她参观,给她讲解。她看了以后觉得很意外,没有想到现代文学馆有这么好的设备。后来我们问她意见如何,她说我做不了最后的决定,回去跟柏杨商量一下再说。我们尊重她,请她商量以后再说。

她回去以后跟柏杨先生介绍了文学馆的情况和她的感受,说:“现代文学馆是新开的一个馆(当时是我们开馆第六年),硬件设备,如温湿度控制系统都非常新颖,值得信任,又有国家的全力支持,馆藏与研究推广条件符合国际水准。”柏杨先生听了以后很高兴,告诉她说:“那就决定把这些东西捐给现代文学馆吧。”

他这个决定惊天动地,因为当时台湾有一个文学馆,正在进行征集作者资料的工作,也跟他们有交涉,还有其他一些大学也都有交涉。当时在台湾,柏杨这个决定做出来,报纸上报道了,有反对者,有赞成者。赞成的人认为,柏杨先生这是一个壮举,把这个东西交给大陆,交给现代文学馆,绝对是有意义的。反对的人说,你在台湾生活几十年,怎么可以不留给台湾而给大陆,甚至出现一些恶言恶语,说得也很难听。台湾文建会的官员也去找柏杨先生,想把这些东西挽留下来,留在台湾,最后柏杨先生还是没有改变。

我当时在台湾的报纸上看到有些这样的文章。但是在这个情况下,柏杨先生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意的,管他们说好说坏,甚至骂我,我也坚定不移。”这一点我们特别感动。

之后我们同柏杨和张香华几番商量,正式签定了一份捐赠协议。为了扩大影响,我们决定在台湾也举行一个捐赠仪式。

竟是见柏杨先生最后一面

 2006年12月14日,我和馆里征集部主任刘屏、摄影师王红,三个人一起到了台北。到了台北的第二天,12月15日上午,在柏杨寓所客厅举行了一个热烈而隆重的捐赠仪式。当时台湾和香港媒体、大陆驻台湾媒体,还有一些海外华人媒体,都来参加了。我代表现代文学馆对柏杨先生表示感谢,给柏杨先生颁发一个入证书。

  我们到他家门口时,看到楼道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还有花篮,非常好看。问了才知道,是前一天台湾一所大学聘请柏杨先生作为荣誉博士的活动送的,花的芳香还留在室内。

  我一进门,张香华热情地说,欢迎老朋友。她说柏杨先生刚从荣总(台湾的医院)回家,身体比较虚弱,来客必须采取消毒措施。我们消完毒,走近他的卧室,已经86岁高龄的柏杨,插着鼻胃管安卧在床上,他看到我高兴地说:“应该我去接你,可惜我身体不能走动。”这时候我赶忙靠近床边安慰他说:“你能回到家中康复,大家都为你高兴,舒、陈建功、李荣生,还有馆里认识你的一些朋友、同事都向你问好。他说:“谢谢你们。”随后他又问我:“你住在哪里?”我说:“住在亚泰会馆,是文艺协会安排的,条件很好。”他打断我的话说:“哪里,你应该住在我家里。”因为曾经我到台北去时,就在他家里住过,他们夫妇待我亲如一家人。我又告诉他:“你向现代文学馆捐献书稿的事,两岸三地及海外华文报纸都刊登了消息,影响很大。”他却风趣地说:“感谢你们看得起我。” 

我在这个仪式上有一个致辞:柏杨先生是二十世纪以来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一位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具有非凡成就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我们所敬仰和爱戴的前辈。近二十年来,柏杨和张香华夫妇同我们现代文学馆有着密切的往来和深厚的情谊,他们曾连续不断地捐赠为数不少的各种各样版本的著作,此外柏杨先生又将他大量的、丰富的、珍贵的文物文献资料和重要著作的手稿,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此举乃柏杨先生的义举和善举,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必将大大丰富我们的馆藏, 这些宝贵资料虽然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所收藏,但它将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和世界海外华人研究者、专家学者和读者所共享。

2004年在柏杨先生书房合影)

出席捐赠仪式并且跟柏杨夫妇有着友好情谊和长期合作关系的远流出版公司的董事长王荣文先生也致辞说:柏杨的部分手稿捐赠到北京是好事,柏杨喜欢反复修改文章,从他的手稿中你们可以看出他思考的历程,这些资料对共享中华文化的资源是有意义的。

最后柏杨先生坐在轮椅上,用洪亮的声音说:“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都使用的是华文,都是中国人。”他说这句话时我突然想起柏杨多年前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演时,对当场有人提出独立的说法,柏杨先生进行批驳说:“大陆和台湾有着同一个血统、同一个长相、同一个祖先、同一种文化、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语言,只不过是住的地域不同而已,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他很气愤。他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明确而有力的论证了台湾不能独立,海峡两岸应该统一的看法。

(与柏杨先生合影)

  第二天台湾的几种主要报纸都刊登了捐赠仪式的消息,很快台湾有关方面打电话到柏杨先生家里说,听说柏老身体不好,***想来看望。柏杨先生很幽默很风趣地说,周明你惹事了,赶快回去,“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给你搞一个车祸你就走不了。我说,怎么了?他说,***看了今天报纸消息后要来看我。他怎么能来看我呢?他肯定是来质问我。

  我们的工作还要几天时间才完成,之后才能离开台北。当时到台湾去没有三通,回来的时候要从台北坐飞机到香港,然后在香港换飞机回北京。等我们把事情办完离开台北到了香港,张香华女士给就给我来电话,她说,你们走了以后***来了。我说,他来干什么?他不是说要看柏杨先生的病吗?她说,哪里,他来了以后说,柏老你在台湾生活了六十年,吃台湾的米、喝台湾的水,怎么可以不把你的东西留在台湾而给大陆呢?他是责问柏杨先生。柏杨先生给他来了一个幽默,说大陆来的人已经把东西装上船了,现在在海上,已经开船了。***非常生气,等***起身走到门口的时候,柏杨先生深情地说了一句:“我的根在中原啊!”

我记得柏杨先生跟我们聊天,他一开口便说,这件事是我们的缘分,我是不动摇的!你也看到了台湾的报纸,有各种说法和议论,还有骂我的呢!

我们谈了好多话,言谈中他强调说,希望大陆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人也多到大陆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这样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时间渐近黄昏,窗外淅淅沥沥下着雨。我怕影响他的休息,便起身告辞,请他先回卧室,我站在客厅目送老人,我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而我也同样落泪了。只见他坐在轮椅上被推进屋,突然背着身举起右手,头也不回地向后摆了摆手。谁知这竟然是我最后见他的面。这个背着身、举着手的姿势永远萦绕在我的眼前。

重回大陆真好

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过世,我们文学馆及时地发了唁电,中国作协也发了唁电。台湾要举办一个追思会,因为柏杨先生是信基督教的,这个追思会是在教堂举办。由于我们深厚的友谊,以及柏杨先生对我们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馆里派我去参加这个葬礼。我们向国台办申请去台湾的事,国台办很快批准。但是台湾一直不批,台湾的朋友多次催问他们的主管部门,对方总是拖着,最后拖得我们觉得不可能去了,结果突然有一天,批准我们明天可以去台湾。可是追思会的时间恰好是明天上午在台北举行,怎么可能赶上?这时我们考虑去不去?去了也参加不了第二天上午的活动。后来我们又了解情况,说5月17日还有一个撒放柏杨先生骨灰的活动。这样,我们就去了,总算能够表达我们的心意了。 

 5月17日那一天刮着八级大风,我们坐飞机到了台东,从台东上船,在大风大浪中,把柏杨先生的骨灰撒放在他曾经服刑十年的绿岛和台东中间的海域。我们一船人,张香华女士、柏杨先生几任夫人的儿女,还有柏杨先生台湾的几位朋友,大概十来个人在一个船。我当时突然想起了柏杨曾经给我们写过一个题词,叫做“重回大陆真好!”。我想要不要带他一包骨灰回大陆,真正做到叶落归根!柏杨先生是河南人,如果带回骨灰,在河南安排一个陵园,这不是好事吗?我们在大陆的人还可以有机会常常来纪念他。

我把这个想法跟张香华说了,她说,好啊好啊,我赞成,今天他的儿女都在,可以问问他们。我说,好,只要你同意了,我跟他们再商量。那天刮着大风,在船上,我趴在柏杨先生那些儿女耳朵边说这个事,争取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同意了,我就让在西安的女儿毛毛(崔渝生)带一包骨灰。我对她说:你先带回去,咱们回大陆再想办法。因为我也是陕西人,毛毛也在西安工作生活,我们回去以后再商量。这样就让毛毛带回来一包柏杨先生的骨灰。

柏杨先生塑像在新郑市河南福寿园陵园

  回来以后我到处找陵园,都找不到太合适的。远近距离怎么样,周围环境怎么样,都要考虑周到,因此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安放。不久我到洛阳开会,开会的时候,跟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也是我的陕西老乡)说,有一件事情没有办成,你在河南工作,希望能帮我的忙。他说,什么事?我说,你能不能在河南找一块宝地把柏杨先生好好安葬?彦英这个人很热心,也很有能力,在河南那边人缘也好,他说,我回去试试。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找到一个机会。上海企业家葛千松、伊华,在上海修了福寿园陵园,好像一些有威望、有地位的人,都安葬在那个陵园,他们在河南也开办了一个陵园,也叫福寿园,在郑州的新郑。经过郑彦英周旋,也跟有关方面请示、报告都同意在这个陵园安放骨灰。福寿园河南分公司老总吴正宗听说是安放柏杨先生的骨灰,立刻说,我免费,不但免费提供几分地,而且还给他再铸造一座像。我们听后真是高兴坏了,我立刻跟柏杨先生几个子女通了电话,大家都非常高兴,张香华知道后也很高兴。后来开园的时候我们都去了,我从北京跟几个朋友一块去,张香华从台北飞到郑州,在柏杨先生老家的孩子冬冬、在西安的女儿都来了,在台湾他的大儿子郭本城也专门飞过来,我们在那里举行了仪式。现在留下这样一个陵园,对柏杨先生有一个永久的纪念。

难忘柏杨!他一生笔耕不辍,成就卓越,以他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专栏,十年著史,十年牢狱的辛勤劳作,写下了近两千万字的皇皇巨著。哲人虽去,著作永存,他的文学精神也会永远流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