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wLJ0679 2020-03-12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一)生理功能

: 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经脉循肩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 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

(二)病理特点

心病: 主要病理为主血脉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

小肠病变: 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三)常见证型

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

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

小肠: 小肠实证有小肠实热证,虚证有小肠虚寒证,这里主要介绍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

定义: 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导致。

证候:

①心血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

②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为失眠、多梦;

③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

④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多梦血虚症状共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2.心阴虚证

定义: 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济,累及心阴而成。

证候:

①心阴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

②虚热扰心,神不守舍,故见心烦,失眠,多梦;

③阴虚失滋,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

④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虚热症状共见。

鉴别: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相同点: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区别

心血虚证: 以面色淡白,唇舌色淡等“色白”血虚表现为特征;

心阴虚证: 以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色红”及阴虚内热之象为特征。

3.心气虚证

定义: 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劳倦过度,或先天不足,或年高气衰等原因而成。

证候:

①心气虚,鼓动乏力,心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②宗气衰少,功能减退,故气短胸闷,精神疲倦;

③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

④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

⑤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脉不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气虚症状共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4.心阳虚证

定义: 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其他脏腑病证损伤心阳而成。

证候:

①心阳虚衰,推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轻则心悸,重则怔忡;

②心阳虚衰,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

③心脉失其温通而痹阻不畅,故见心胸疼痛;

④阳虚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

⑤阳虚卫外不固,故见自汗;

⑥温运乏力,面部血脉失充,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弱或结或代;

⑦阳虚水湿不化,故舌淡胖嫩,苔白滑。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阳虚症状共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5.心阳虚脱证

定义: 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

病因: 多为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形成;亦可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脉引起;还可因失血亡津,气无所依,心阳随之外脱而成。

证候:

①心阳衰亡,不能外固,故冷汗淋漓;不能温煦四肢,故见四肢厥冷;

②宗气外泄,不司呼吸,故见呼吸微弱;

③阳气外脱,脉道失充,故面色苍白无华;

④阳衰血脉失于温通,则见心痛剧烈,唇舌青紫;

⑤心神涣散,则见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⑥心阳衰竭,故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 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昏迷亡阳症状共见。

鉴别: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虚脱证

联系: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虚脱证有密切联系,可以出现在疾病过程中的轻重不同阶段。

区别

(1)心气虚证: 以心悸怔忡为主症,同时出现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的症状,如气短胸闷、神疲自汗等,且动则诸症加剧;

(2)心阳虚证: 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以畏寒肢冷为特征,且心悸加重,或出现心胸疼痛、面唇青紫等表现;

(3)心阳虚脱证: 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亡阳症状,以冷汗肢厥,或心胸剧痛,神志模糊甚或昏迷为特征。

6.心火亢盛证

定义: 指心火内炽,扰神迫血,火热上炎下移,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舌上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温补之品,久蕴化火,扰神迫血而成。

证候:

①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故心烦失眠;

②火热闭窍扰神,故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③火热迫血妄行,故见吐血,衄血;

④心火上炎舌窍,故见舌上生疮,溃烂疼痛;

⑤心火下移小肠,故见小便赤涩,灼热疼痛。

⑥热蒸于外故发热;

⑦热盛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

⑧火热内盛,故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实热症状共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辩证,千万不要在“伤心”(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