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侃说|观看之外: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展览?

 天宇楼33 2020-03-13

▲春秋·玉环、玉璜 & 问礼·瑞器  设计师:王晓昕


▲2019年源流运动工作组和山西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单位合作的“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

观看,

是展览与受众之间

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

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

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

当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

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

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出品,

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于上月出版并开售。

本期推出的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

同时也是该书主编之一的杭侃,

为全书所写的序。

这是一个话语多元的时代,

这是一个主事者与评论者各执己见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

到底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源流运动“观展”栏目结集出书了。从2016年1月30日在源流运动的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第一篇文章《回不去的异乡——评国家博物馆“大象中原”展》,到2019年9月12日的《以爱为名——中国民族博物馆“爱的密码”展览对谈录》,“观展”栏目到我写完这篇序为止已经发表了38篇文章。为了写序,我把这些文章又看了一遍,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是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真欣喜于他们观察问题的细致与思想的批判性。

受限于篇幅等各方面的原因,本次结集出书时没有选择全部的38篇文章一次性推出。但是我还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借这数十个展览,说一些我在“幕后”的故事和想法。

▲2015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展览

《回不去的异乡》是“观展”栏目的第一篇文章。这次出书时,为了文章主题的均衡性,暂时没有收录。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意义。它评论的是河南博物院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象中原”展。

馆长致辞中说,展览旨在“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气象”,最终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为了实现这种宏大叙事,在有限展厅中使用了集贾湖骨笛、彩陶双联壶、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在内的105件(套)精品文物,时间跨度上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伸至唐宋时期。展览分为“家园”“寻根”“天工”和“文脉”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单元内再辅以时间线展开叙述。

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四个单元并未能构筑起我们当代人的“家园”,“一道玻璃隔开了当下与过去,二者又如何联结?”所以,作者追问:“它更似将过去打造为了一个美好而又封闭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当代观众而言却更像大卫·洛温塔尔的书名——过去宛如异乡。”

▲骨笛 长23.1厘米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100—前5000 年)

1986—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双联彩陶壶  高21厘米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1972年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大象中原”这个展览名称是在我和现任河南文物局局长田凯(当时他还是河南博物院院长)的一次聊天中聊出来的,那个时候我的一个纪录片导演朋友正要拍《安阳》,她很努力,买了很多关于安阳的书,纪录片准备从甲骨文的发现入手。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但我说,为什么不能尝试从大象入手,河南的简称“豫”的本意就是人牵象,在商朝,安阳那个地方比现在湿润温暖,有大象在那里生活,所以殷墟出土有象牙,还有一个坑里埋葬着一头小象和一个驭象奴。她问我,这些材料在哪里可以找到?我回答,考古报告。

但后来我发现,她虽然购买了大量的材料,但大多都是发行量比较大的读物,她也无法分清哪一个说得好,哪一个有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而我们作为考古学家其实也要反省。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考古报告中丰富的内容,却很难让公众了解。于是,我推荐她看伊懋可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在和田凯的聊天中,我也建议河南博物院能不能从环境史的角度,串起河南早期的考古发现,做一个有趣的而不都是“一级品”的展览?

▲“妇好”青铜方尊  商王武丁时期

高43厘米,口长35.5厘米、宽33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青铜神兽  春秋·楚

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

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当时和田凯聊的还有“风雅·宋”。田凯是开封人,对宋代考古做过细致的研究。这个我们俩一拍即合的题目,到今天也没有做出来。有道是,“题好一半文”。当然,有些后来议的题目倒是做成了。有一次路遇陈建立教授,他是冶金考古方面优秀的领军人才,他的课题要做一个有关青铜铸造方面的展览,我说那就叫“模范·中国”吧。

2019年,为了庆祝山西博物院百年华诞,源流运动工作组和山西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单位合作,在山西博物院推出了“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的展览,源流运动以后也会用系列的小展览来探索源流的发展理念。这个展览探讨玉在经历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磨砺和蜕变之后,如何与我们当代人相遇。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玉”见你,在山西博物院|美到惊心

▲2019年源流运动工作组和山西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单位合作的“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

▲旋玉蟠龙(设计师:张凡、高松峰)

而就如同“观展”栏目的开篇词当中所提到的: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玉·见你”引起了一些讨论。主策展人王佳月在源流运动“创艺”栏目的推送《玉见你——当代玉文化可以被定义吗》发出时写了一段话:

“不少人看到展览问,你们认为当代玉文化是什么?展览是否有解答?对此我想说的是,我们是无法定义当代的。我还记得初一历史课上老师就提到过真正评论一个人唯有在盖棺定论之后(当然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历史会被不断讨论),所以处于“当代”洪流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定义他们的时代,他们能做的唯有抓住自己想抓住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才是展览的意义,世界是由事件而非物体组成的,时代自会在一切洗练逝去后定义自我。”

这些故事其实都反映了我和我的同行们、同学们这些年的一个不间断的疑问,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西周·龙纹玉环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西周·玉覆面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

▲春秋晚期·龙形玉佩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观展”栏目的38篇文章、本次集结出书所选择的13场展览,也不见得能完全回答清楚这个疑问。但是,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看问题的视角。

例如,在这38篇文章中有17篇是与国内外举办的外国文物展览有关的,现在的学子们外语好、眼界宽,其中有几篇是在外的留学生写的。其中有一篇本次集结出书时也被收录了其中。

2016年9月10日- 2017年2月26日,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的展览,展览的名字“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来自于披头士乐队歌曲Revolution中第一句歌词。

1516年,托马斯·摩尔《乌托邦》问世,描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2016年是《乌托邦》出版500周年,特展选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节点也是希望借此应和展览主旨“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序厅中也挑选了王尔德《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中有关乌托邦的句子进行放大:“一幅不包括乌托邦在内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值得一瞧,因为它遗漏了一个国度,而人类总在那里登陆。当人类在那里登陆后,四处眺望,又看见了一个更好的国度,于是再次起航。所谓进步,就是去实现乌托邦。”

展览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生在六个领域的革命为主角,期望由此告诉人们这些革命是如何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同时影响我们对未来的态度的。展览中讲述的六个革命来自于相对独立的六个领域,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贯穿展览始终的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来“观看”展览,更是来“听”一个展览。

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去参观时,在入口处领到一个舒适度很好的耳机,一路听着不同流派的流行音乐(和每个单元主题相合,当遇到马丁·路德·金等人的讲演时,音频会自动切换)看完了展览。展厅里不时会有一些名言警句,如 Never doubt a small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醒目而点题。所以,展线虽然比较长,但是却没有所谓的“博物馆疲劳”。我也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展厅里的一些展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当我看到森海塞尔(Sennheiser)全程提供语音导览设备,李维斯(Levi’s)与V&A的合作款牛仔裤时,感慨于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于2016年举办的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展览

这次收录的文章里面还有一篇是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也就是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致远舰的首展。这个展览涉及我对高校博物馆定位的认识。

在展评人的访谈中我说:“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我们在策划展览时会更突出学科背景。我们曾举办过一次‘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倘若社会上做良渚题材的展览,可能偏重展示精美的玉器文物,而我们则完整再现了文物在墓葬中的考古单位信息。做致远舰的展览,我们也想体现对于水下考古学科的重视,不仅展示文物,更要体现文物背后的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过程。水下考古方兴未艾,涉及很多新的理念、技术,目前专业人才非常稀缺,而这个学科背景是大部分观众甚至是考古学生都不了解的。另外,我们会利用学科优势举办活动,比如社会上的博物馆,讲座主题更偏重科普性,而高校博物馆基于学术的目的,更适合展开前沿性、针对性甚至争议性的讨论。”

▲2017年举办的

“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览

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是一个好的展览?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一个好的展览可以表达不同的学术争论。展览一定不是“一级品”的堆砌,展览不只是传达知识,还要能够启发心智。而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在本书中都看到了。看了这些文章,我向年轻人学到了很多,有的时候禁不住自己的眼泪,因为源流运动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为生存作证的,只有时间。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一定是我的学生。

 作者简介 

杭侃,1965年5月出生,考古学家。曾供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文化遗产学。先后发表《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等论文四十余篇,出版有《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和辽金元卷、《永远的三峡》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