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巴岭 乡村“蝶变” ——东城办事处巴岭村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于学忠 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入村,承载着小村发展的足迹;一座座农业标准化产业园孕育着村民致富的梦想;一幢幢小康民居掩映在村落中,显得醒目气派…… 破茧成蝶、迎来华丽转身 现年60岁的张广扬原来是巴岭村一名搞苗圃绿化工程的一位带头人,头脑灵活的他依靠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稳打,诚实守信的他几年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2010年,村上换届选举,回村挑起了重担,走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过去的巴岭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两旁堆满了柴草和粪土,又脏又臭;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乱倒,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环境问题突出。上任伊始,他郑重承诺:“我当村干部,不为名,不为利。就是要把大伙儿关心的难题一一解决好。”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张广扬当上村支书后,他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不断加强村级班子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注重从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使党员的人数增加到了现在的97名。同时,采取办班培训、现场参观、外出学习等有效形式,组织全村党员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让他们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当时“村集体没钱啊。”守着“穷家”过日子,张广扬能亏的只有自己。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村集体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动员群众发展“短、平、快”劳务产业。经过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宣传、引导,近几年带动周边地区在外务工人员超过百余人,仅巴岭村输转出的60人,当年就拿回了7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万元。 2012年,他采取“发动党员户、培养示范户、带动群众户”三步走的方式,带动本村农户发展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巴岭村村民代表张连俊说:“张广扬很真诚、朴素,既大胆又耐心,这样一个好村官,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遇到矛盾不容易激化。” “只要是涉及老百姓发展利益的事情,他就是个急性子,有时候我们几个都要被他拽着鼻子往前跑,因为他总要把事情办好了心里才踏实。”说起张广扬的“急性子”,联村包片的村干部深有体会。 2013年,巴岭村高度管理创建生态村工作,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广扬为组长、两委班子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三十五名村民代表做为创建生态村义务监管员,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创建管理体系,各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 巴岭村是农业大村,主要是水果生产,每年产生大量农药瓶、塑料袋垃圾垃圾,造成污染,村创建生态村领导小组安排每个果园设立一个集中存放点,并由专人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在农药的使用上严禁使用高毒非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使用也只能做为追肥使用,基肥全部使用有机农药肥通过上述几项措施,消除了农业污染,并使农产品基本上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全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97%。 村民饮水改造。巴岭村居民饮用水历史上以来一直土井为主,全部为地表水,水质十分不安全,借助=农水利工程,巴岭村现全部农户都安装了自来水,饮用水得到了安全保障。 乡村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水电,处处通广播电视、电话信号和远程教育信号。农副产品“种得出,运得出,能赚钱”,大大促进了全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富民目标的实现。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张广扬带领村班子一边出谋划策,征求村民们的建议和意见,一边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他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先后实施了道路建设、排水供水、行道绿化、街道亮化、墙体美化、便道硬化等工程,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年村里利用春节期间组织村民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参与率达到100%,现有文明家庭户30户,十星文明户260户。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 开展科技进村屯、医疗卫生进村屯、农技知识进村屯等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和安全意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蔚然成风。每年组织科技培训5次,请省市和本地专家到村里讲座,传授果树和大棚等种植业、畜牧业的养殖技术。巴岭村有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每年都组织志愿者帮扶贫困户;农忙时,邻里互助。重阳节为村里的老人开展义诊活动。 建设道德讲堂、老年活动室,定期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宣讲,投资16万元建立健身娱乐广场,投资5万元,绘文化长廊。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植入文化元素,是巴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经过8年多的努力,如今巴岭村变了模样。以前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实现全覆盖;沿街墙体全部用黄、白色涂料喷涂一色,墙面上工工整整书写着标语或画着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画;“绿、洁、畅、美”,为人们出行打造出了一条条爽心悦目的“绿色走廊”。 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展翅飞 近年来,东城街道办事处巴岭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以前,巴岭村村民主要以种植苹果、李子和玉米等为主,产量不稳定,农民收入有限,集体经济薄弱。2017年底,在省农业孵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巴岭村建起了13座现代化大棚,打造现代化农业基地。有了“根基”,怎么开出花结出果?巴岭村“两委”班子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和精准扶贫户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探讨意见,经过多次探究决定,到朝阳、山东寿光学习考察,通过“党支部+”的模式,推广农业技术。 巴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扬告诉记者,从设施、技术到种子都是新的,村集体必须做好带头,总结经验摸清路子,村民们心里才有底。“我们这大棚蔬菜芸豆卖到六块五,黄瓜四块五批发。我们这有菜了,营口和盖州的商贩就可以就近购菜。一个棚正常十天卸3000斤黄瓜,估计这13个棚子,收益三万多元到四万多元没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建合作社,让大家腰包鼓起来奔小康。”巴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据了解,目前东城以巴岭村为示范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已经逐步形成,村党组织起到了送技术、调思路、做表率的作用,下一步,他们要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农户聚在产业链上,真正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如今,全村610户共2036人的小村,幼儿园、浴池、超市、餐饮等行业应有尽有。对于村庄的变化,村民杨大爷高兴地说:“俺们村原来路都不好走,要是进个城别提多费劲了。现在水泥路面修上了,晚上街灯也亮了,比城里还漂亮呢!” 夜幕降临,村民们会自发地聚集在广场上,伴着柔和的灯光和轻快的音乐高兴地跳广场舞。优美的环境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村民们的喜悦。近年来,巴岭村被辽宁省文明办评为2013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2014年被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评为“辽宁省生态先进村”…… 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将以设施农业基地为平台,建设专门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吸引村民入社‘抱团’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发展适宜绿色生态、无公害葡萄、油桃等品种,主打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谈起下一步设施农业基地发展设想,张广扬话语坚定。 他有一个梦想,就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生态美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实现全村致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广扬的无私奉献得到了群众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作为一名村集体带头人,我将积极努力,尽自己所能,带领村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村民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张广扬牢记自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和共产党员的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用自己无畏无悔的付出为这片土地播撒希望,带领乡亲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 盖州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