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老王abcd 2020-03-13

儒曰:精进利生。

道曰:谦下养生。

佛曰:圣净无生。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信奉不同思想的祖师爷们提出了各种各样为人处世的准则,也为人伦纲常制定了标准的法则。儒家、道家两家,作为这一时期思想竞争的佼佼者,几乎是制定了最为受文人推崇的道德准则。而紧接着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文人最正统的思想,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文人。因此,在文人的潜意识之中,最为崇尚的一定是儒家思想,就是所谓的精进利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局势的大动荡、大变革,且因为一些君臣相争的原因,昏暗的朝政和难以启齿的皇室作风,使得读书人对于儒家所崇尚的三纲五常产生了怀疑,同一时期的名士迫切地想要找到人生新的目标和生存方法,于是,他们开始去钻研炼丹吃药,钻研黄老之术,钻研玄学,生活地态度也逐渐趋向于无为,与道家暗合。而佛教的大兴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而佛家思想最大的受众并不是读书人,而是平民百姓,佛家推崇的因果轮回也是统治者所需要的思想武器,因此又得到大兴。

儒、释、道三家所崇尚的有相同之处,在思想方面似乎殊途同归,而在人生追求上又求同存异,为后世的许多文人提供了处世之道。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精进利生——儒家的处世之道

如果仔细了解孔子的一生,很容易发现孔子本人的一生是相对不得志的。孔子的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想要劝谏各国君王要勤政爱民,以仁治国,以德治国。只是他的治国理论并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认同,那个时候的君主普遍认为要靠武力来取得别国的认同。

我们细细分析,儒家的思想是在要求臣民克己复礼,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国君的重用。孔子生活的鲁国,当时是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局势,一国之君受到士大夫的胁迫,正处于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因此这激发出了孔子的内心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原来的周礼,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君王的支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战争、混乱的时期,这种乱世,并不适合儒家思想来治国。当时的秦国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是得益于商君治国理政的思想,而后秦王嬴政又重用韩非、李斯,从而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局面。虽说法家和儒家算是出于同门,但是法家的思想更为严苛,最终目的是以法去束缚人的行为;而儒家则是要求一个人有礼有德,从内心深处去束缚自己的行为。因此,儒家思想只适合是太平盛世的治国理念。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对于读书人来说,所渴望看到的一定是太平盛世。所谓乱世出枭雄,读书人若非是熟读兵法,否则在乱世满嘴之乎者也并不能在那里讨得好处。太平的盛世为文人和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发挥才华的平台。

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为考核、选举官员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标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从这些书目中,能够学到仁义礼智信,能够习得忠君爱国、三纲五常。这正是君王所希望的,希望自己的官员能够忠于自己。对于熟习儒家经典的文人来讲,儒家所贯彻的积极进取、建工立业的人生观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修身并不是为了自己一身,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家经典中又贯彻了许多中庸的思想,就引得无数的文人不断追求天下大同。所谓腐儒腐儒,儒生总归是迂腐的,是愤青的,自己的才华淹没就会怪罪君王、上级没有赏识人的慧眼,就会慨叹自己的人生可悲,际遇凄惨。所以仔细看看唐宋那些出名的诗人、词人,哪个不是有着被贬谪的经历。豪放如诗仙李白,也不得不叹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细细一品,也蕴含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辛酸苦楚,一壶美酒只能作为慰藉吧。

由此看来,儒家思想给予文人的是一颗功利之心,要求人去积极进取,去积极入仕,要求文人丰富个人内涵的时候能够“拿得起”。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谦下养生——道家放空之态

道家的思想对个人的期许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淡泊名利。要求文人不要有什么特别实质性的追求,或是功名、或是金钱,都是大梦一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希望读书人能够丰富自己的学识,在学术方面顺其自然,有所成就。

其实儒家与道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从《老子》一书中就很容易理解: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所追求的是一种大道的境界,要求人不要过于突出,就像现在俗语所说:枪打出头鸟。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儒家也是追求一种和平的。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一般并不会为读书人首先采纳为指导思想。由于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指导数目,中国文人骨子里是希望能够有参与政治、为国家效力的机会的,即便不是文人,武将也是如此想法,正如辛弃疾不得重用,也会用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慨叹自己抑郁不得志。只有在儒家思想无法支撑文人生存时,他们才会去选择道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

山水田园派的诗人将道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诗词之中不见对个人的期许,也不见对生命的悲痛,也没有对政治的慨叹,有的只是纵情山水之后的惬意。这些文人的一生,大都有过贬谪、入仕、再被贬谪的经历,此时他们一经心灰意冷,而道家所追求的内心清静无为,所追求的顺其自然便是他们自我寻找慰藉的借口,一旦有机会入仕,文人的潜意识还是儒家那一套的入仕态度。

道家给予文人的是在失意之时自我寻找慰藉的方法,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文人“放得下”。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圣净无生——佛家的释然

崇尚佛家的读书人并不是十分多,但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这又成了文人所推崇的思想。纵观大文豪苏轼的一生,会发现十分的奇特,因为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他生命的不同时期完美地杂揉在了一起,实在是丰富多彩。佛家所追求的是无私地奉献他人,同时内心要清洁宁静,要学会宽容、释然。

因此佛家思想是积极的、乐观的、看淡生死的,所提出的因果轮回虽然说是玄学的范畴,但是为人心所思提供了一扇窗,让人去想开、去放空。就正如苏轼在经历黄州、岭南的官职苦痛之时,依旧能够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不正是一种释然的生活态度嘛,而现在很多人推崇的精神明亮,也正是佛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佛家在文人生活低谷时给予精神安慰,帮助文人去释然,去“想得开”。

道根儒茎佛叶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虽说儒释道三家对于个人的期许有不同之处,但是说到底依旧是殊途同归的,他们所追求的也都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状态,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社会。西方哲学家曾经提到过人生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是对应了儒、道、佛的三个境界,世道对文人的影响,决定了文人处世的三个态度。以儒家思想处世,总是不知事故,但却世故。总是在尘世不断斗争,直到头破血流位置。道家思想处世,知事故,也世故。既然晓得事态炎凉,那么就要放得下,放下所谓的功名利禄,放下凡是中所追逐的虚妄。佛家思想处世,那便是知事故,不世故的境界了。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人生在世,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颗慧眼,能够看得开,不为俗世纠结,这也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阶级社会有关。

三教本为一家,殊途本就同归,且去进取、去放下、去看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