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枝独秀报春晓——记盖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世敏

 掌阅盖州播天下 2020-03-13

  一枝独秀报春晓

  ——记盖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世敏

  当我们穿行于城市的高楼林立、不经意路过繁盛街市时,时常会听到的就是当下最流行的歌曲,而那些年,我们曾遗忘的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等,虽然历经岁月沧桑而世代传承下来了一些经典唱段,但已少有人问津了。

  “在历史长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今的种种原因盖州皮影戏渐渐的被年轻人所遗忘,成为一种过去。为了留住这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回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坚守匠人底色,盖州皮影第五代传人林世敏已与皮影相伴走过了43年,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近日,笔者有幸拜访了我市国家级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林世敏女士,带大家走近逐渐被遗忘的文化瑰宝,了解她幕后的百味人生。

  学艺·厚积薄发白手起家创影班

  初次见到林世敏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的富有文化底蕴女艺人形象,其爱人张永夫则是憨厚、耿直般的可亲。他们在家中,正在全神贯注制作她的皮影道具……

  林世敏,1959年生,盖州人。她自幼学习戏曲,喜爱皮影,擅长生角和旦角。1978年师从辽南皮影艺人王生太,对她一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白天师父教什么,晚上我就练什么,师父演出的时候我就在后面'暗中偷艺’。”没过多久,林世敏就能登台演出了。她的操纵技巧娴熟,能文能武,文戏她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细腻入微,武戏马上马下、长枪短打都表演得干净利落。她的表演手法灵活心手相应,演什么都像模像样,无论人物戏、动物戏都演得栩栩如生。此后,4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刻苦钻研,多年来悉心研究皮影制作工艺,技艺精湛。她练就了深厚的皮影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出技艺,扎实地传承了传统盖州皮影戏艺术,并博采众长不断求新,使盖州皮影戏获得了新的发展。

  林世敏潜心钻研皮影的制作和影卷的搜集整理。在林世敏的工作室里,有满满一书柜的影卷,这一本本巴掌大小、陈旧泛黄的线装本影卷成了她的“传家宝”。林世敏说,这些影卷就相当于剧本,演员在表演时都要按照影卷上的内容和提示来唱念做打。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孙悟空闹洞房》、《坐宫盗令》、《苏武牧羊》、《五峰会》、《唐英烈》、《镇怨塔》、《血水河》、《梅花亭》、《全家福》、《劫龙山》、《杨家将》等……谈起传统的盖州皮影戏,林敏如数家珍。“那时候,'影迷’看戏都是一宿一宿的,我们常要连续数天演通宵。观众越愿意看,我们表演起来就越兴奋。”回忆起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林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盖州传统皮影戏,代代传承几百年。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它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主要支脉。历史悠久,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据史料记载:盖州皮影起源于明代,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辽阳私塾先生黄素志,在校舍兴办皮影戏,以神道设教,教化众生。皮影艺术于明末迅速传入辽南重镇盖州。当时在盖州民间,人们把演皮影作为一种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稼禾丰收,其功能在于“酬神娱人。”盖州每年的正月二十举行的“果神庙会”祭祀活动,唱五天皮影戏等,每日参加庙会人群达万人以上。清康熙年间,南方客商相继在盖州城内建四大会馆,以代理商务,同时提供了皮影演出等娱乐场所。每逢正月初四、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三海神庙等重大节庆日,都要唱大戏,耍驴皮影,扭大秧歌等。那时,盖州皮影艺术十分兴盛。由于当时盖州是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盖州皮影也得以在辽南乃至整个关东扩散,形成了以盖州为中心的辽南皮影。

  盖州皮影艺术团始建于解放初期,前身是走街串巷并且风靡当时的“三盛班”。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影视剧的冲击,皮影市场日渐萎缩,从业者逐渐流失,林世敏却依然坚守这一行。1993年,她创建了盖州市皮影艺术团。几经周折,后来,她又招收弟子,培养新人;2001年正式更名为盖州皮影艺术团。现已初具规模,行当齐全,演职人员发展到10人;如今,成为集皮影制作、贴影、操影、演唱、鼓板于一身的皮影团队。几个志同道合的皮影艺人凑成一个班底,再次起了要将皮影搬上戏台的念头,传承盖州皮影成了他们自愿的选择。

  发展·历久弥新潜心钻研艺精湛

  林世敏的案头放着许多皮影人物的头部组件,也叫“头茬”。制作一个这样的“头茬”要经历画样、刀刻、上色、拈油四个步骤,尤其刀刻,对力道和分寸的把握格外讲究,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43年来,林世敏与素有“东北皮影张”之称的丈夫张永夫为传承和发展皮影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除演绎皮影戏,还亲自动手刻制皮影。“皮影的制作比较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刀有千余把,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制作好的皮影,还须选用好的黄牛皮,这些年黄牛皮价格上涨,质量好的也不太好找……”林世敏介绍说。

  张永夫汲取百家之长,有机地融汇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雕刻的影人既能体现豪放、大气的皮影刀法,又有线条纤细、柔美俊秀的特点,雕刻出来的影人刀纹疏密有致,色彩调配和谐,人物造型优美,关节装订结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构图精巧、刻工细腻、线条匀称、美观俊气的艺术风格。他雕刻影人,只需在皮子上划上几道纵横线,不打草稿,操刀就能雕刻出影人来,其雕刻技艺之精、技法之熟、运刀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有了“东北皮影张”的美誉。

  盖州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绘画、雕塑、民间剪纸和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营养,以大胆的想象和富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并逐渐形成了盖州皮影的特点。

  辽南皮影使用的驴皮韧性足,着色后艳丽中透着柔和,表演时透过灯光,视觉效果特别好。每逢演出,林世敏都要带着刻成一半的驴皮给大家展示制作的过程,“我不仅想通过表演给大家带来欢笑,同时也想让大家了解到这门艺术的台前幕后。”林世敏说。

  “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盖州市有资料记载就有300多年的历史,在40多年的寒来暑往,民间艺术“皮影戏”一直是张永夫和林敏夫妇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多年来张永夫致力于皮影的收藏和研究,他刻制和收藏的皮影有近5000件,多次在中国辽宁省内外展出,他本人也被辽宁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同日本、比利时、美国等中国文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他的200多幅皮影作品被收入到《辽宁皮影卷》里。

  多年来,他家简陋的小屋吸引了很多关注民间皮影艺术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当他们从互联网上了解到张永夫和林敏这对夫妇对皮影艺术的执着守护以及那么多珍贵的收藏,都纷纷打来咨询电话或慕名而来、交流学习技艺。

  传承·匠心独运革新传承技流长

  盖州皮影艺术团的活动在辽宁省是比较活跃的。林敏对她大半辈子以来钟爱的事业,正在培养一些皮影表演方面的传人。在各地,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逐渐辞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命运,面对生活的窘境林敏还是痴心不改,她在维持艰难生活的同时还时常思考着“皮影”艺术的传承问题。

  盖州民间皮影艺术团常年在盖州乡村演出,多次参加非遗展演、宣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得许多重要奖,并已经传授弟子多人,为盖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世敏与丈夫张永夫为传承和发展还不惜财力,在民间到处收购各时代“影人”。向国家博物馆捐赠明清时代影人3000多件,其作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中展出。

  2006年11月,在中国辽宁省辽宁大剧院举行的第五届民间皮影艺术调演上,盖州民间皮影艺术团的表演获得了金奖;盖州皮影参加辽宁省第一至第六届皮影汇演,演出的传统剧目《孙悟空闹洞房》、《坐宫盗令》、《沙场情缘》获一、二、四届皮影汇演二等奖;《樊梨花归唐》获第三届皮影汇演一等奖;自创剧目《盖州古城闹元夕》获第五届皮影戏汇演一等奖;《苏武牧羊》、《神州人民爱英雄》分别在第六届皮影调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获二等奖。

  2007年,林世敏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民间艺人”称号;2008年,被辽宁省文化厅确定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017年12月,林世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4月,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公开课”推出了第六期。课堂上,林敏老师不仅指导学员雕刻作品,还邀请现场的小朋友们参与表演,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亲自手把手教皮影戏表演公益培训传授,精彩表演常常赢得各地顾客喝彩。

 

 如今,作为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她带领影班常年活动于全国各地,每年参加各地的展示展演、对外交流活动20余场,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演出近百场,公益演出10余场。“真是一场非遗盛宴!”为校园孩子们受艺,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林世敏表示:“我们就是希望,等这些孩子再看皮影戏的时候,会骄傲地说,这是盖州的皮影戏,我做过、玩儿过。这就是我们传承人'传承’的意义所在。

  “巧手调动千万兵,竹签演绎古今事。”盖州皮影戏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盖州皮影戏是辽剧的母体,由皮影派生的“辽剧”虽然只有五十年的历史,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辽宁省惟一的地方戏曲。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盖州皮影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发展地方剧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提起戏班子里的年龄断层,林世敏也有些无奈:“我们盖州皮影艺术团的10名艺人均已年过半百,最年长者年近八旬。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她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皮影戏的研究、推广传承上,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讲学授艺。

  “皮影戏,这是我们一辈子最大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还能走多远?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一天,皮影这项传统文艺形式会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濒临消失……这个,谁也不好说。”62岁的林世敏对于皮影戏的明天不无担心。古老的皮影戏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需要像林敏这样不遗余力的传统艺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如今,林世敏正在寻找年轻的继承人。林世敏说,皮影并非一个人就能做到,而是要一群人共同搭台唱戏。

  “在历史长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今的种种原因盖州皮影戏渐渐的被年轻人所遗忘,成为一种过去。为了留住这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回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辽南皮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林世敏说。

  在坚守中传承,有幸目睹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盖州皮影戏,亲身感受到了盖州传统皮影戏文化底蕴的厚重……皮影自古以来就有说:一要消失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学习皮影戏,我愿意教,”林世敏说道,“我一生爱演戏,唱戏,其他的都不喜欢;只要有人喜欢盖州皮影戏,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对皮影戏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只剩下老一辈的还在做,这样的传奇怕是的爱,在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的血液中流淌;也正是缘于这种爱、这种坚守与执着,盖州皮影戏在林家班几代人的努力下越唱越精彩。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影匠,用她的一生守候着皮影艺术。(于学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正在浏览此文章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