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书信 李曰明 家书抵万金 书信往来,古时称鸿雁传书,也称鱼雁传书。 我刚识字,爷便让我给远在黑龙江的三爷写信;爷口述,我代笔。远方亲人的境况牵动着爷奶的心,一纸小小的素笺,表述了对远隔千山万水亲人们的眷眷问候、牵挂和思念,慰藉了老辈们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亲情。 后来,我在单位做出纳,利用职务之便去黑龙江要账,乘机去探亲。临去前,我给三爷去了封信,三爷收到信喜不自胜。三爷、三奶和大姑们急切地盼望我的到来。 爷哥们五个,他行大,四个弟弟皆无子嗣,老哥五个守我爸独苗。三爷见到我这个孙子很高兴,唠不完的嗑儿,诉不尽的乡恋。临别时,我们都洒下了许多动情的泪水。 以后,我们两地通过书信传达亲人们彼此的问候和想念深情,当时,惟有书信才能维系这种亲人们之间血浓于水的厚谊。 多少年过去了,妈妈还保留着亲人们发旧泛黄的信札,作为对远方亲人们一种怀念和告慰。当时的一封短短的家书,温暖着亲人们的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早年,当兵三年音讯皆无的爸爸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使濒于绝望的咱们李家重获生机,使命运多舛的妈妈,看到了人生的曙光。爸爸的一封家书,挽救了一个濒临危亡的家。那封珍贵的家书系着一家人的命脉,那是妈妈一辈子的期冀的尺牍啊,是老辈亲人们生活中惟一的温暖慰藉,支撑着他们度过了苦涩难捱的时光。 鱼雁杳无音 我的第一封情书是写给青梅竹马的,我俩常在一起玩,度过了许多欢愉的时光;她对我的文笔和画技颇为看重,于是,我更爱写写画画了。当她既将毕业要下乡时,我萌发了给她写封情书的冲动,其实那也算不上情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少年朦朦胧胧的爱慕情感,当我亲手把那情书交给她时,心头撞鹿。晚上,她家微弱的灯光投映在我家的墙壁上,我夜不能寐。曾多次想象着她读我信的情形,眼前浮现出她的婀娜身姿,耳畔萦迴她的欢歌笑语。 我的情信淹没在她平寂的心湖中,波澜不惊,我的热望令她退避三舍,空留我一颗少年孤寂的心;那一段刻骨铭心青涩果般的情感,随着她的知青下乡,我的特困留城无疾而终,在我不成熟的心境上徒留一个揭不去的情痂。 尺素寄心知 在一个笔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文友,后来,我在报上发了一篇散文《雨雾》,她读后给我寄来一封信,也许觉得彼此投缘,我们便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她在外企打工,很忙,再忙,收到我的信,她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回复。后来,她回到了乡下,每次给我寄信需翻山越岭才能将信寄出,这令我深受感动。我们很珍惜这种真挚的友情,我们始终以兄妹相称。直至她移居外地,我们的书信才终止。 偶遇年节,我还能收到她寄来的明信片、贺年卡。前年,我收到了她自己编写的拜年短信,而传统的书信便被彻底地搁置了,但我还会时常地想起、怀念那有书信的日子。 乡书何处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BP机、电报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书信也不常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互连网,是E-mail。它的出现和运用,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近年来,手机短信的功效业已初见端倪,像通知开会、传告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以及饮酒、打牌、送礼、旅游、约会……都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 几年前,我去山东送亲,为省手机长途话费,仓促“学”会了发短信,由于功夫不到,常闹笑话。本应发“乘火车回”,由于没找到“车”,只得无奈发了个“乘火回”,本应发“于某日到”一着急又多发了两个字,结果变成了“于某日到了地”被外甥女戏谑为:“日本人”。 逢年过节时,我收到不少的短信,回复不及时,便让儿子、儿媳代复;回复短信后,我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似乎少了点什么;少顷,我顿悟了,少了通话时耳畔间那种亲切、亲呢的劲儿,少了书信往来时的那种期盼、温馨的情调和那熟稔飘逸的书写字迹。手机屏上惟有那些排列整齐、庄重生硬的方块字。 哦,遥远的书信! 书信,被短信替代了, BP机,被手机替代了, 谋面,被视频替代了。 …… 我想,人世间的真情,是不会被时光所替代的;它会鲜活于我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一生惠存,永不湮灭;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 作者简介,李曰明,营口市作协主席团成员,盖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现为盖州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特邀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