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海丽:盖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掌阅盖州播天下 2020-03-13

本期推荐

/热点

【阅读吧】李曰明丨散文作品《房子·票子·儿子》

/关注

艺术人生 | 至真至美——宋宇工笔画作品赏析

/热点

宗海丽:盖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关注

辰州轶事 |探访传统民居盖州四合院

  宗海丽,女1963年生人。大专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营口市作家协会理事。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1986年获辽宁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荣誉奖。1987年被营口市民协,营口市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优秀民间文学工作着。1989年被营口市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授予一等奖。1990年被营口市政府授予三等奖。1994年民间故事《姚熊飞报答恩师》被营口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一等奖。2017年《我与赤山》获营口市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2017年《肖家炉桥的来历》在2017年中国故事节被推荐为中国好故事。2009年出版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2012年出版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二)》2015年出版民间故事集《赤山民间传说》。

 

宗海丽:地方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文/于学忠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女教师,执着收集整理民间故事,40多个村庄留下她踽踽独行的身影,30多年执着坚守,现在的她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已经达到300多个,文字材料达40余万字,在民俗文化薪火相传的道路上,她是文化精神传承的“火炬手”——她就是盖州市什字街镇邢家沟村宗海丽。

只要谈起盖州的民俗文化,现年57岁的宗海丽就年轻了起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盖州人,我们要最大可能地把‘名闻八闽,声达三江’的优秀文化传播开来。”宗海丽说,她从事乡土民俗文化挖掘、推广30多年未间断,正是希望通过自身的示范,引起大家对身边传统文化的关注。

宗海丽,这位地方民俗文化的守望者,30多年来的执着与坚守,不计回报、不逐名利,为推介盖州民俗、保护民间文化而不辞辛劳,奔走呼吁着。

人物名片

宗海丽,1963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文化,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营口市作家协会理事,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营口市第二届、第三届文代会代表。从中学时代至今,宗海丽已经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百余篇。

1986年3月,宗海丽被辽宁省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荣誉奖;1987年1月,被营口市三套集成办公室营口市民间文艺研究会评选为优秀民间文学工作者;1990年4月,民间故事《姚熊飞报答恩师》荣获营口市政府1984——1989年度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1989年9月,被营口市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授予一等奖。2006年9月,被盖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2009年,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民间故事集《赤山民间传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7年8月,作品《我与赤山》在营口市征文大奖赛中荣获散文类三等奖。2017年10月,作品《肖家炉的来历》在2017年中国故事节征稿活动中被推荐为中国好故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营口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多次报到宗海丽的感人事迹。

山居岁月·

寻找乡愁余韵

盖州市东部的赤山脚下,有一个托老婆渟,渟边有块托老婆石。1986年,还是民办教师的宗海丽,带着自己的学生来赤山附近玩儿,偶然得知一道士知道这块石头的传说。宗海丽马上带着学生前往道士的住处搜集素材,结果他们是看着道士越走离他们越远,始终没有追上。没过几天,宗海丽骑着自行车去寻道士,这回又吃了闭门羹,道士去赶集了。又过几天,宗海丽再次骑车来到道士处,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等回了巡山归来的道士。三顾茅庐后,一个结果有些凄惨的传说终于以文字形式得以展现: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氏深明大义,为了全村的人不被大水淹没,忍辱负重,舍己为人,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嫁给了“老鳖精”,之后又与“老鳖精”决一死战,直至同归于尽,为了表达对老鳖的痛恨,村民们将其放在水边,任意踩踏,才有了那块形似老鳖的石头。

小时候,宗海丽经常听老辈人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在耐心聆听的同时,她也渐渐地对这些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博闻强记,宗海丽对听到的很多民间故事都可以烂熟于心。“1984年,国家发动一个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就这样我开始参加这个活动,开始大面积的搜集、整理。”为了能多搜集一些故事,宗海丽骑车最远蹬了140多里地,走遍了当地碧流河流域40个村庄。“我一般来讲就靠腿走,累了就骑自行车。那时候困难,我也挣不了多少钱,在农科队上班,根本舍不得买什么东西,骑自行车反正一天得走140多里地。”有一次,宗海丽腊月赶集,到杨屯的桂云花镇去卖年画,无意中竟碰到同姓氏卖虾皮的小贩,闲聊中了解到这个小贩家的老人知道很多老故事,顾不了生意和路途的遥远,宗海丽去了这个同姓小贩的家里,听他们家老爷爷讲了《姚启荣》、《碧流河的传说》等五六个故事。回来的路上,雪花飘飘,腊月寒风刺骨,到村口的时候她才发现孩子光着脚在雪地里一直等妈妈回来,回家后孩子的脚冻肿的老高,前前后后半个多月才好。老伴吕庆荣知道后埋怨她“万一把孩子孩子冻坏了可怎么办”,宗海丽也十分自责。村里人更是说他“大姑娘骑个车一天,五跑六颠的,让人合计不太正常。”

这只是宗海丽寻访故事路上的一个缩影,三百多个故事,每个来的都是那么的不容易。“有的都是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听人讲述时,根本没有纸笔记录,只能用自己的脑子记,回去后再立马整理出来。”宗海丽说,“而有时为了将故事中的细节弄准,我还会问好几个人。”这些习惯,也让宗海丽拥有了极好的记忆力。而黝黑的健康肤色,也是她长期野外寻访的副产品。

在搜集民间故事的道路上有心酸、有辛苦、有着跋山涉水的风雨疲惫,更有着家人邻居非议的不理解,不支持,但是宗海丽总能竭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在收集整理民间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我能把这些东西变成精神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我做的再苦再累也值得!”宗海丽如是说。

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民间故事,而讲述者又不愿意讲,宗海丽不得不多次去,用诚心打动他们。有时,为了让他们给自己讲述,她还要帮助讲述者干些农活。

1987年,宗海丽偶然听说万福镇有个叫哈洪泉的人,知道万福庄的来历,于是她翻山越岭来到哈洪泉的家求他给讲故事,但是哈洪泉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时间就是金钱,都在那干活,谁有功夫给你讲这个”。宗海丽赶忙说“别的啊,我就喜欢听故事,这样,我给你干农活,你给我讲故事呗,这样农活也干了,故事我不也得到了嘛!”,说罢,拿起铁锹就帮着哈洪泉铲地,之后又忙着把磨出的米一份份的倒进米缸里,听到兴头上,生怕哈洪泉不给讲了,还自掏腰包去买了挂面给他家做饭。哈洪泉被宗海丽求“故事”若渴的诚心打动了,不仅给她讲述了万福庄来历的故事,还无意中唱出了宗海丽正在苦苦寻找的小曲《盖县解放》。“一九四七年哪,四月十八那一天,我军一枪未打就进盖县。登上了双顶山了,要说八路军哪,打仗真勇敢,我军一枪也未放,活捉了一个班。男有男特务,女有女汉奸,一见我军未追赶,吓得打颤颤。同志们哪,原谅这一番,从今以后再不干,回家种庄田……”

宗海丽的家是由废弃的校舍改建的,普通的农家院种着玉米和各种蔬菜,屋里却没有几样像样的家电和家具,因为宗海丽将很多积蓄都用在了整理资料上。早上四点起床去80里外卖菜,五点来钟再回来准备上班。晚上七八点还要去收野菜,回来继续写书和整理材料。而1994年的那场火灾意外,差点让宗海丽变得一蹶不振。“发水引发电线短路起火,烧毁的不光是我两柜子藏书,还有辛苦整理的故事集。”让宗海丽最为痛心的是,“大部分故事我都找到了当时的讲述人,但有的讲述人已经去世了,也带走了只有他们知道的故事。”又经过了20年的努力,宗海丽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已经达到300多个,而歌谣和谚语也有300多个,文字材料达40多万字,让她的民间故事宝库再次丰富起来。

坚守执著30年,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宗海丽说,民俗文化大部分藏在民间,隐身于人们生活的角落里。搞民俗文化离不开乡间调查,几十年来,她究竟做了多少次民间调查,已经无法统计,家中那一摞摞厚厚的笔记见证了走过的历程。

宗海丽利用她当学校老师的方便,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向孩子们讲述当地的民俗故事,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让民俗文化在孩子们身上薪火相传。

守望传承·

保护民俗文化

“民间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和母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带动广大群众更好地去抢救它们、保护它们。”谈起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初衷,宗海丽述说着自己的想法,“抢救和整理民间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令她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认可,并有意识地传承身边的民俗。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铭刻着城市的历史。传播盖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人都做一点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代代相传。”宗海丽如是说。

在历时30多年的岁月里,宗海丽广征博采,积极搜集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的线索,并将聆听到的故事等内容一笔一笔的记录下来,然后再一一整理编撰,形成一个个故事、一首首歌谣、一段段谚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它既是“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又是一项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编纂历时20多年,包括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

“民俗文化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记忆,民俗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着这种记忆的消失。”宗海丽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的民族,就不会明白往哪里去的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的民族,就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行走在乡间,宗海丽一直在民间找寻着文学的根和民族的魂…



热点推荐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