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大众要的是《论语》吗

 t铜豌豆A852 2020-03-13

2007-10-01 01:28 

于丹火了很久了,因为她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因其火而获得好评,包括李泽厚这样的饱学哲人也出来支持她;但同时也因其火而招来质疑甚至于谩骂,什么“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之类的冷嘲,什么十博士联名声讨,什么“将经典碎片化”的学究式评论,等等,不一而足,一时间闹得传媒沸反盈天,好不喧嚣,好不热闹。何况中国人本来又有凑热闹的传统,就象鲁迅先生说的,只要谁当街吐一口唾沫,就会引来一群看客,本来热闹的事情就会变得更热闹;再加上当代人又将炒作发扬光大,什么都炒,炒股炒房炒普耳茶炒文物炒隐私,什么都炒,热闹加炒作,本来的喧闹就更喧闹了。也好,想表达学术意见的也表达了,想树上开花借炒作成名的也成名了,想寻找偶像的也找到了,各方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总比无所事事看天花板发呆要好。本来我不想多看这热闹,也不想凑这热闹,只是循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该干么就干么,于我何干。这倒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什么学术和精神担当,而是这热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结局,因为这热闹就象一个万花筒,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家都在自话自说。今晚偶然打开电视,想不到又是于丹出现在屏幕上,CCTV2《新闻调查》的主持人王志正在采访于丹。于是我禁不住想说几句。

于丹的火是因为于丹讲得好吗?我们不否认于丹的口才,真正是滔滔如江河之不绝,声情并茂;也不否认她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帮助受众理解经典的言说方式,符合普通受众的接受特点。至于其所讲的内容,窃以为她不是真正地在讲学术的《论语》本身,而是通过《论语》讲一些浅显的人生道理。这些人生道理,可能正是这些人生道理,特别是通过《论语》包装过的人生道理,正好符合了受众的精神期待。绝佳的表达能力加上受众期待的内容,当然能吸引受众,又加上是个女性的教授,不火才怪呢。

因此,那些想以于丹讲述内容中的硬伤来反驳于丹,谓其误读《论语》,向大众传播错误的《论语》的人,以为大众需要的是学术的《论语》,并以此来苛求于丹,就不免显得书生气甚至于书呆子气了。

大众为什么需要这些浅显的人生道理,特别是通过《论语》和《庄子》这类经典包装过的人生道理?或许,这种需要本身仅仅一种表象,一种符号。难道这些浅显的人生道理他们平时不懂吗?大概不会。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追捧于丹的《论语》呢?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位老人南巡以来,中国的经济每年以接近两位数的百分比节节攀升,中国富强了,中国人的口袋暖和了,中国人富裕了。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吃饱吃好穿暖穿好之后,既然需要一种精神的满足,需要实现一种文化生命。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决定的。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要浮噪的当代中国人走向书斋,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沉下心来去学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存环境,几乎耗尽了他们的心力,不可能再有闲情逸致去探索经典;同时因为诱惑太多,也使他们不可能忍受焚膏继晷的孤寂来思考经典。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有文化需求,却又无法走近真正的经典。为缓解这种矛盾,他们选择了文化快餐。而于丹的《论语》恰好符合了这种潜在的需求。如果受过真正的古代文学训练,只要有于丹的口才,都可以象于丹那样火。所以不别去和于丹较任何劲。

  最后修改于 2007-10-21 18: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