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轲刺秦王:一个英雄幻想症患者的经典范本

 老鄧子 2020-03-13

  春秋战国,既是一个战火纷争、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仅孕育了老子、孔子、墨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也诞生了孙子、吴起、孙膑、尉缭这些杰出的军事家,以及管仲、晏子、吕不韦等著名的政治家,甚至还涌现出许多舍身取义的侠士和刺客。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为刺客作传第一人。《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位刺客事迹。其中,专诸、聂政荆轲三人,与《吴越春秋》中的吴国著名刺客要离,被后世称为先秦“四大刺客”。

  荆轲(?-前227年),卫国人。荆轲先祖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卫国人称他庆卿。到燕国后,又被燕国人叫做荆卿。

  尽管荆轲行刺秦王没有成功,还是被后人列入先秦“四大刺客”,这完成归功于司马迁对他的成功塑造。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关荆轲刺杀秦王的文字,会发现这场由燕太子丹监制、荆轲主演的看似计划周密、充满悲情色彩的刺秦大戏,实际是一个虎头蛇尾、荒唐滑稽的闹剧。

荆轲:是剑术高明的侠士,还是强国兴邦的儒生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是如此描述荆轲的:

  荆轲喜爱读书、击剑,曾凭借着自己的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用他。荆轲漫游榆次时,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便走了。有人觉得盖聂不够友好,劝他把荆轲叫回来。盖聂就派人去找荆轲,结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盖聂知道后,说:“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到邯郸时,与鲁句践赌棋,因棋路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了荆轲,荆轲竟毫无声息地逃走了。

  荆轲来到燕国后,与一个宰狗的屠夫和一个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朋友。荆轲好酒,天天和屠夫及高渐离在集市上喝酒。喝醉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他们一会开心,一会又相互哭泣,旁若无人。

  荆轲虽然混迹在酒徒之中,可他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或德高望众的长者结交。燕国的处士田光,对荆轲很好,觉得他不是一个平庸的人①。

  从以上文字看,荆轲既不像一个剑术高明的侠士,又不像一个强国兴邦的儒生,倒像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充其量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狂人。

  司马迁说荆轲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又说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与当地贤士豪杰或德高望众的长者结交。这些说法,可能是在美化荆轲。如果真有那么多贤士豪杰与他交往,他也不可能流落到只能跟街头混混们一起喝酒、唱歌的地步。不过,荆轲在燕国还是结交到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位长者,就是燕国处士

  年轻时的田光,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田光遇到荆轲时,已是垂暮之年,有些末路英雄的寂寞。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与荆轲等人厮混在一起。荆轲酒后吹嘘自己与诸侯国豪杰结交的故事,让田光信以为真,再加上荆轲性格沉稳,因此认定荆轲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事业的人物。

  如果没有燕国太子姬丹急于求成的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荆轲的一生,或许也就是在街头与人喝喝酒、唱唱歌、吹吹牛,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然而,命运偏偏就给了荆轲一个成为英雄的机会。

太子丹:对付秦王嬴政,刺客比军队更有效

  太子丹(?-前226年),姬姓,名丹,燕国太子,燕王喜之子。

  太子丹少时,曾在赵国作人质,结识了出生在赵国的嬴政,两人成了朋友。嬴政父亲异人,也是赵国人质,却有幸遇到卫国商人吕不韦(前292-前235)。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不仅被救出赵国,还得以立为太子。嬴政十岁那年,祖父继位为秦王,他和母亲也被营救回秦国。没想到,祖父正式继位仅三天便暴亡,父亲异人继位三年后也亡故。结果,13岁的嬴政成了秦王。而燕太子丹,却从赵国人质变成秦国人质。嬴政丝毫不念惜当年友谊,对太子丹非常刻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太子丹,带着对嬴政的怨恨,逃回了燕国。

  秦国在嬴政统治下,国力愈发强大,不断出兵攻打齐、楚和三晋(赵、韩、魏),像蚕吃桑叶一样地侵吞各国领土。战火很快波及到燕国,燕国君臣惊恐不安。太子丹坐不住了,就向自己的老师鞠武请教对付秦国的办法。鞠武跟太子丹分析了秦国强大的国力和向外扩张的野心之后,反劝他不要因为曾经受过嬴政欺侮而主动惹秦国。鞠武的分析和劝说,让太子丹很无奈,却又不心甘。

  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鞠武认为太子丹这种做法是“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会惹祸上身,劝他将樊於期送到匈奴那里,并为他谋划了一个向西联合三晋(赵、韩、魏),向南联合齐、楚,向北与匈奴交好的抗秦对策。太子丹认为要实现这个对策须花好长时间,让鞠武另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无奈之下,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说田光这个人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为他谋划更好的对策。于是,太子丹便让鞠武去请田光。

  田光来见太子丹时,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并倒退着为他引路,还跪下来替他拂拭坐席。等下人离开后,太子丹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为我解决这件事。”田光说:“太子听说的都是我壮年的事,却不知道现在我已精力衰竭。我不敢担当此大任,还好有荆轲可以为你效力。”

  太子请田光为他引见荆轲。田光答应去找荆轲,太子丹把他送到门口时,又特别告诫道:“刚才和先生说的都是国家大事,请你不要泄露出去。”田光笑道:“好的。”

  田光来见荆轲,说:“太子听到的都是我壮年的事,却不知道现在我的身体已不如当年。我从未把你当外人,便将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去太子住地走一趟。”又说:“太子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说明太子在怀疑我。您拜见太子时,就说我已经死了,以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田光自刎而死②。

  司马迁说田光自杀,是为激励荆轲不要退缩。我以为田光此举,是将荆轲逼上了绝路。

  田光见太子丹时,太子丹并没有明说要他去刺杀秦王嬴政,但他已心领神会。刺杀秦王嬴政,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可能活着回来。田光举荐荆轲,不是怕死,而是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无法胜任。无论自己去刺杀秦王,还是荆轲去刺杀秦王,田光都必须死。因为让荆轲刺杀秦王,就是让荆轲替自己去死,这对田光而言,是一种耻辱。田光说是因为怕太子丹担心他泄密而自杀,只是一种借口。田光自杀,主要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

  田光向太子丹举荐荆轲时,认定荆轲是自己的同道人。事实上,荆轲并非他的同道人,只是他的受惠人。田光自杀时,荆轲并不清楚田光所说的“国家大事”是什么。

  荆轲去见太子丹,将田光已死的消息告诉了他。太子丹听后,双腿跪行,泪流满面地说:“我之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只是想实现重大计划而已。”接着,太子丹对荆轲说:“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又发兵攻打楚国,并向北进逼赵国。赵国抵抗不住秦国的进攻,一定会投降。赵国一投降,接下来就会攻打燕国。燕国弱小,就算征发全国的兵力,也无法抵挡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否找一个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厚利引诱秦王,让他罢兵。如果能劫持秦王,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逼他归还各诸侯国被侵占的土地,那是最好的事;如果秦王不答应,就杀死他。我却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您能想个办法。”

  荆轲听完太子丹的话,好久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③。”

  荆轲好久才说话,说明他对太子丹的“国家大事”感到失望,这个“国家大事”与他心中的“国家大事”有差异。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绝不是谦虚,而是真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不愿当刺杀秦王的死士,二是他真干不了这差事。

  此时的荆轲,我不敢说他在痛恨田光的好心举荐,但我敢肯定他在后悔,后悔自己不该与人吹嘘那些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辞的事迹,让田光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侠士。

  太子丹岂能让他推辞,不停地向他叩头请求。不知是头脑发热(荆轲一直自认是英雄豪杰),还是权宜之计(等事后再想法脱身),荆轲最终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于是,荆轲被太子丹尊为上卿,住进了上等馆舍,不仅每天都有丰盛的宴席,还不时有奇珍异宝供奉。至于车马美女,只要荆轲提出来,太子丹都能让他满意。


荆轲:唱歌,我的确很专业;行刺,我真的没把握

  在荆轲尽情享受幸福生活的日子里,秦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并继续挥军北进,打到了燕国南部边境。

  太子丹非常恐惧,见荆轲无动于衷,好像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便恭敬地对他说:“秦国军队就要渡过易水了,我虽然很愿意长久地侍奉您,可是形势不容许啊!”

  荆轲这才不紧不慢地对太子丹说:“即便没有太子这话,我也准备行动了。只是现在去秦国,没有信物,恐怕无法接近秦王。听说秦王用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的悬赏缉拿樊於期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再将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这样,我便有机会报效太子了。④”

  如果不是荆轲后来死在了秦国,我甚至都怀疑他会不会是秦国派来的卧底。

  太子丹对督亢地图没异意,对樊於期头颅有些不忍,就跟荆轲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为自己的私事,去伤害忠厚老实人的心?您是不是另想个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会做这种不义之事,便自己去找樊於期。没想到,老樊是个痛快人,听说荆轲要去行刺秦王,二话不说,拨剑自尽。不知道荆轲在割老樊脑袋的时候,有没有内疚。

  督亢地图有了,樊於期头也有了。太子丹又从徐夫人手里买下一把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涂上沾血即亡的毒药。太子丹还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副手,即燕国著名勇士秦舞阳。此人十三岁就杀过人,常人都不敢正眼看他。

  一切准备妥当,就等荆轲赴秦,实施刺杀计划。

  荆轲却迟迟不动身,说是要等一个人来。等了好几天,这个人也没有来。太子丹怀疑荆轲反悔,就故意刺激他说:“难道你不想去秦国?要不,我先让秦武阳去。”荆轲非常生气,喝叱了太子丹,恼羞成怒地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可能就因为秦武阳这小子!我之所以迟迟不动身,是想跟我的朋友一起去。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就诀别吧!”

  一向以沉稳为人称道的荆轲,此时的表现,不仅反常,更让人疑惑不解。荆轲为什么要带一个朋友去?他的朋友是谁?《史记·刺客列传》里没有交待。荆轲无缘无故责怪秦舞阳,也让人无法理解。

  接下来的送行场景,充满了悲情色彩:

  太子丹和所有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为荆轲送行。易水岸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曲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凄厉悲怆,听得人们都流下了眼泪。之后,乐音又从悲切凄凉的徵声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听得人们虎目圆瞪,怒发冲冠。荆轲唱罢,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再也没有回头⑤。

  荆轲这场告别演唱会,实在有些做秀。这么婆婆妈妈的刺客,大概也是前无古人,后恐有来者啊。

  如果换做别人,或许会叫停这一希望渺茫的行动计划。可惜,太子丹一意孤行,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荆轲身上,不作二想。

  太子丹的不自量力和意气用事,不仅送了荆轲的性命,也送了自己的性命,既不能挽救燕国灭亡的命运,更无法阻止秦王嬴政的统一大业。

嬴政:丹,难道你就没有比荆轲更好的刺客

  荆轲一行人到秦国后,秦王听说燕使带来樊於期的脑袋,还有督亢地图,非常高兴,决定在咸阳宫接见他们。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有督亢地图的木盒,按顺序向前走。走到宫殿前的台阶时,秦武阳突然神色紧张、浑身发抖,让秦国大臣感觉很奇怪。荆轲却神情自若,回头朝秦武阳笑了笑,上前向秦王谢罪,说道:“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日见到天子威仪,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⑥。”

  读过《史记·刺客列传》的人,没有一个不钦佩荆轲的镇定和胆色,而嘲笑秦舞阳的慌张和胆怯。

  其实,我们都被荆轲骗了。行刺秦王的匕首,在装有地图的木盒里。捧木盒的人,不是荆轲,而是秦舞阳。究竟是荆轲刺秦王,还是秦舞阳刺秦王?如果是临时变换角色,秦舞阳又怎能不紧张?

  这一情节,不仅暴露了荆轲为人狡诈的一面,也解开了赴秦前他行为反常的谜团。原来,他并不想自己动手刺杀秦王。最初,他想让自己的朋友来刺杀秦王。结果朋友没来,太子丹又不断地催他上路,他只得将秦舞阳作为刺杀秦王的人选。而他又看不上秦舞阳,所以才恼羞成怒地对太子丹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可能就因为秦武阳这小子!”

  荆轲又何不愿自己动手刺杀秦王?当然不是怕死。因为一旦行刺,无论成功与否,凡燕国使团的人,都难保性命。唯一解释,就是荆轲的剑术很差劲,差劲到连他自己都没信心。

  结果,秦王宽容了秦舞阳,却没有让他继续完成使命,而是让荆轲代献地图。真是老天注定,该你的,躲都躲不开。于是,荆轲接过秦舞阳的木盒,来到秦王面前,将地图展开,展开到最后时,露出了匕首。这便是成语“图尽匕首现”的由来。

  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秦王大吃一惊,迅速起身,挣断了衣袖。秦王身佩长剑,因为惊慌,未能拨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便绕着柱子跑。秦国法律规定,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可以带武器,但必须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这时,有人提醒秦王从背后拔剑。秦王便将剑挪到背后,果然拔出剑来,并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跌倒在地,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却没有击中,扎在了柱子上。秦王继续用剑砍荆轲。荆轲身受八处剑伤,知道行刺失败,身靠着柱子大笑,又坐在地上大骂嬴政,说:“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拿得你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罢了。”两旁卫士上前,将荆轲杀死⑦。

  田光如果没死,知道这个结果,一定会撞墙,悔恨自己看错了人。唐代诗人李远,写过一首《读田光传》:“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对荆轲有负田光厚望,表示惋惜。

  荆轲刺杀失败后,秦王命令王翦率领军队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辽东。后来,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劝告他说:“秦军之所以如此急迫地追击燕军,都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现在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的宽恕,或许还能让你的社稷得到祭祀。”燕王无奈,只得让人杀了太子丹。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渔父结论:荆轲,一个典型的英雄幻想症患者

  尽管荆轲行刺失败,还是被接后人追捧为英雄。当然,荆轲至少应该感激三个人,一是举荐他的田光,二是雇用他的太子丹,三是为他立传的司马迁。

  客观地说,太子丹的刺秦计划和准备工作,非常周密,近乎完美:用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让荆轲毫无悬念地取得秦王的信任;一把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只要轻轻划破秦王一点皮肉,便能大功告成。要知道,当初豫让为了接近赵襄子,将漆涂在身上,让肌肤肿烂生疮,吞下火炭,让声音嘶哑;要离为了取得庆忌信任,不仅斩断自己右臂,还让阖闾杀掉自己妻儿。

  就四大刺客行刺难度而言,要离第一,因为他刺杀的对象庆忌有“天下第一勇士”之称;聂政第二,因为他是只身独闯戒备森严的韩国相府;专诸第三,吴王僚(庆忌的父亲)虽然是在堂兄公子姬光(即吴王阖闾)家中赴宴,但早有防备,不仅身穿三重盔甲,而且身边还有众多武士护卫。荆轲最轻松,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让他与秦王近在咫尺。结果,要离左手执矛,从身后刺穿庆忌胸膛;聂政突破重重防线,一剑将国相侠累刺死在堂前;专诸类似荆轲,乘给吴王僚进献烤鱼的机会,从鱼肚中抽出匕首,力透三层盔甲,将吴王僚刺死在桌前。只有荆轲没有成功,都抓住人家衣袖了,还让人家挣脱;追杀人家,反被人家砍断左腿。如此稀松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身为刺客,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武力,二是不畏死。

  有武力,就是要有勇猛的气力或高明的武技,比如剑术。刺客是去杀人的,不是被人杀的。不畏死,无须解释。

  从荆轲赴秦前的表现和行刺时的状态来看,荆轲虽不畏死,却没有武力。

  卫元君为何不用荆轲?荆轲为何会害怕盖聂的怒目而视?原因再明白不过: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高明的剑客,甚至连剑客都不是!

  若说荆轲是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还真于心不忍;若说荆轲是一个浪得虚名的狂徒,一点都不冤枉。

  荆轲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退出这场刺客表演秀的舞台:第一次是见太子丹时,他可以学田光,向太子丹举荐比他强的人;第二次就是见秦王时,匕首不现,只献地图,完成真正意义的出使任务。之后,或留秦国,或去其他诸侯国,这也是战国纵横家最流行的伎俩。当然,选择前者,他将在历史中消失。选择后者,未必不是明智之举,尽管会招惹太子丹的痛恨,却能保住自己和太子丹的性命。

  然而,荆轲却没有作出任何选择,先是心怀侥幸地接受任务,而后又听天由命地执行任务。最后耍小聪明,想用秦舞阳代替自己刺杀秦王,却没有得逞。

  荆轲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幻想症患者。英雄幻想症者,不是喜欢将自己装扮成英雄人物,就是自我陶醉为英雄人物。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可以用一生,甚至不惜生命去做一件事。而且,他们只注重过程的完美,至于目标或结果,他们从不考虑,或者完全忽略。英雄幻想症患者,往往都是悲观主义者。

  荆轲这类人物,毫不客气地讲:于世无益,于人有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当今社会,亦不乏荆轲之辈。

2017-2-24

附录:

①-⑦:见《史记·刺客列传》

以往文章:

吕不韦:一个谋取无数倍利的商人

晏子:我为什么反感孔子

孔子:我爱慕虚荣,还有些虚伪

仓央嘉措:流浪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