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得出结论: 有些人在咬牙拼,有些人则否。 然而,实际上,每个人有意识的每一时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咬着牙: 努力离苦得乐,让自己少痛苦,多欢乐。 只是每个人的苦乐方式不同而已。 每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他个人,在当时情况下,可以做出的,最离苦得乐的最优解。 一个人,在他有选择余地,可以去偷懒去睡觉的情况下,选择了努力工作。 你可以说:他这么做真努力啊! 但实际上,如果他不努力工作,就会受到其他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良心的谴责、自我紧迫感——的煎熬。 相比起来,还是去工作,不那么痛苦些。 一个习惯了每天跑步的人,如果有那么一两天没跑,会很不舒服。因为他已经接受了“跑步对身体有益”、“不跑步就是种偷懒”的自我心理。不跑步,他会有一种“我在偷懒了”的罪恶感。 所以,他去跑步之后,身体可能疲惫,但心情会好很多。 一个人,在有工作堆积的情况下,赖床睡午觉。 在正常观点里,他根本不努力;但如果剖析这个人的心理,他也必然在焦虑着,为了工作做不完的焦虑,为了经济收入可能面临不稳定的焦虑,面临安全感的缺失。 他得不断说服自己,让自己能克服这些焦虑和不安。 我有个朋友,得接受他不喜欢的婚姻。 我问他有没有努力跟父母抗争,他说没有,他认命了。 在面对一段自己不喜欢的婚姻,以及让父母痛苦,两种选择下,他选择了前者。他也努力过了,只是不明显。 包括他说,他现在也在每天努力。 努力着什么呢?努力克服悔恨,努力适应生活,努力应对自己的内心挣扎。 每个人都渴望安全感,渴望感官享受,渴望他人的关怀。世俗意义上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这些。 而世俗意义上的不努力,就意味着得不到这些——这时,人就得努力克服对这些的渴望。 羡慕嫉妒恨也是很痛苦的,要克服这些,也需要各种努力。 每个“我才不在乎呢哈哈哈”的故作潇洒背后,有多少自怨自艾呢? 达到目标容易,节制欲望难——节制欲望、乐天知命,如果真那么容易的话,为什么历朝那么多人都做不到? 因为克制欲望,不是说能就能的,也需要努力,需要自我说服,需要时时的自我控制。 甚至许多人需要靠酒或药物,来麻醉自己。 而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离开痛苦——身体的或内心的痛苦——而得到欢乐。 波士顿凯尔特人训练馆里当年的一个标语: 哪个更痛苦?后悔还是肌体? 前者是精神痛楚,后者是身体的疲惫。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或多或少地挣扎着。 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内心,都在挣扎,随时随地。为了少些痛苦,多些欢乐。 每个人活着,都很不容易。无论表面苦乐如何,其实都在咬着牙呢。 只是类似的事,只有自己知道就是。每个人,都只会觉得,自己的痛苦才是痛苦,他人的,也许就没那么明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