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见恨晚 | 哥德和席勒的友谊

 怡心斋YXZ 2020-03-13

“当造物主在某个行业中创造出一个伟大灵魂的时候,往往不会让他孤独,而是同时在他身旁唤醒另一个伟大的灵魂,这样他们就能彼此促进,通过竞争激发才智。”

席勒在魏玛

歌德和席勒的友谊

歌德的房间,墙上剪影为歌德和席勒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始终有很大的差距,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入窘迫。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友谊发展的过程中,歌德往往是向席勒要求帮助、要求支持的人、是索取者,而席勒往往是给予者。尽管歌德比席勒年长、比席勒更加著名、社会地位也更高,但是他们两人在精神上平起平坐。

席勒对歌德的最大帮助是不断地提醒歌德摆脱冗杂事务的干扰,不要过于分散精力,而要集中力量进行文学创作,特别不要忘记继续写作《浮士德》,完成这部思想巨著。

他觉得歌德的行政工作大大影响了他时席的文学创作,再加上歌德进行的光学、植物学、颜色学的研究,更使他精力极为分散。

他们的来往书信,使我们窥见席勒和歌德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看到歌德如何为交际应酬、行政事务所困扰,不能专心从事写随作而苦恼万分,又因为醉心科学研究而大分散精力。同时又看到席勒被疾病所折磨,为生活所逼迫,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悲剧,直到自己的悲剧——英年早逝——阻止了他最后一个悲剧的完成。

歌德与席勒

他们已经很难分开,但还是分开了。

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声。席勒死时,家境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属的选择,而是家属的无奈。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里了。

没想到二十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的骨骸的问题。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这事使年迈的歌德一阵惊恐,二十年亡友的思念一种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对于亡友后事的疏忽。他当即自告奋勇,负责去辨认席勒的遗骨。

这真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了的情况下仍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而情景总是有删削功能和修补功能。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起当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着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谁知一百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馆柩被保护性转移,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差错。

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

两人的雕像现在被一起放在魏玛广场上。

歌德和席勒

世上倘若没有席勒,歌德也许无法保有少年维特式的青春激情;而世上倘若没有歌德,席勒也许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没。这伟大友情的背后一半是火焰,另一半却是海水:歌德是个天才的感性诗人,席勒则是善于推理的思想家;一个激情,一个冷静;一个倾向于浪漫主义,一个侧重于现实主义。火焰与海水看似完全不可能的融合,竟奇迹般地助燃了歌德与席勒的瑰丽梦想,持续照彻欧洲文学史的半边天空。

1809年5月9日,德国诗人席勒逝世。

 今

猜猜看

为什么今天全球股市指数下跌?

上期答案:他是说的时间,10点加4点等于两点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