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女子们都怎么化妆?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0-03-13


《百科知识》桃之夭夭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类对能美化自己的化妆品就有着无限的追求。祈盼着能容颜不老、永葆青春。华夏先民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运用各种天然原料,研制出了丰富多彩的化妆品。

清洁

古代人们早期是使用淘米水清洁面部,利用的就是淘米水中碱性的成分跟皮肤油脂反应产生皂基的原理。《礼记·内则》记载“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潭潘请醋”。其中的“潘”,就是米汁。以淘米水洗面,不仅可去污渍,还具有润白皮肤的作用,这种简单易行的美容方法至今仍被使用。除了淘米水,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清洁类化妆品是澡豆、面药,用于手部、面部的清洁。澡豆的配方根据记载十分复杂,需要“白获菩、土瓜根、商陆根、萎夔、白术、白芷、桃仁、皂荚、豆屑、猪胰”等诸多原料。

古代人们的洗发用品大多是针对头发问题所制作的各种方药,主要把中草药原料磨成粉制作,通常会使用大麦面、荞麦面等作为赋形剂,同时添加如当归、何首乌、黑桑椹等具有补益、乌发功能的原料。使用时先梳理头发,然后把粉末掺入头发内,两手如在水中洗发,最后以梳子梳去粉末,再以清水或淘米水煮沸过滤洗发,即可达到头发干净、清爽的目的。

面脂

根据人们日常的护肤步骤,面部清洁后,就会涂抹一些面脂膏霜对面部进行保养。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己出现用于面部皮肤保养的面脂这一化妆品。

关于润脸的面脂的制作方法,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一书记载的较早且最为详细。制作面脂需要用到牛髓、清酒、丁香、藿香、青蒿五种原料。先用清酒(北魏时期所说的“清酒”是未经蒸馏的酒)浸泡香料一两天后,倒入砂锅中一块熬煮,水分快熬干时加入青篙发色,直至砂锅中的面脂成熟。把砂锅中的液体反复过滤,等待液体逐渐凝聚,即制得带有色泽和香味的面脂。

面膜

古人对于面部的护理,除了使用面药、澡豆进行清洗,使用面脂、面膏对皮肤进行滋养,还会使用类似面膜一样的化妆品进行美容。中国古代有名的八白散、七白膏、鹿角散等都属于这一类化妆品。

总体来说,这种面膜的制作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以中草药研磨成粉,使用时以蜂蜜、牛乳、蛋清等调和涂面,随用随做。第二种是如蛋白膏一样,在制作的过程中以蛋白进行塑形,然后阴干保存,使用时以水研磨涂面。使用原料多以美白原料为主,如白芷、白僵蚕、白附子等,还使用鹿角、珍珠粉等珍贵原料进行制作。有美白、润肤、去皱等功效,与今日面膜的功效无异。

妆粉

中国人素来讲究“一白遮百丑”,妆粉是最基本的一种化妆品。最早的妆粉是米粉。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成熟,铅粉也应运而生。米粉在护肤层面上更胜一筹,不会产生副作用。但米粉也有缺点,附着力没有铅粉强,需要时常补妆,容易粘结,不够松散,而且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这里的“铅华”即指铅粉。

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和糊状两种,固体常被加工成瓦当形或银锭形,称“瓦粉”或“定粉”,也有四边形、六边形、圆形、葵瓣形等,并印有各种花色图案,有兰花、荷花、梅花等不同纹饰。糊状俗称“胡(糊)粉”或“水粉”。粉扑也制作精美,一般扑背织成鳞状、花瓣等形状,扑身用丝锦制作。

眉黛

画眉是中国古代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关于画眉也有很多佳话,譬如“张敞画眉”讲的是夫妻和睦,卓文君的“远山黛”流行了千年。战国时期还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人们就用柳枝等烧焦后将灰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黛是一种矿石,也称作“青石”“石黛”,在矿物学上属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又有“画眉石”的雅号。在烟墨没有发明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

画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镊子、黛砚、砚杵、眉笔、黛等。石黛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可以直接兑水使用。一般步骤是先除去部分眉毛,修饰眉形,然后把石黛或青黛在黛砚上磨好,再用眉笔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

唐代女性画眉样式

汉代时,画眉已经很普遍了,后来宫廷中还一度流行用翠绿色颜料画眉,随着这种翠眉的流行,使用黑色颜料描眉反而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女子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

胭脂

胭脂又有“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等叫法,包括面脂和口脂,相当于今天的腮红和口红。关于胭脂一名的来历,在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一是晋代崔豹《古今注》记:“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为燕文粉”,这里的“西方”指的是今天甘肃祁连山地区,这个地方古代就叫做“焉支”;另一种是由“阏氏”而得名,“阏氏”指匈奴贵族的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装饰脸面,所以“阏氏”就成了她们的代称。

面脂和口脂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脂的主要原料一般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而口脂则多为朱砂混合油脂做成。

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记载:“此有红蓝花,北人采取其花作燕支,妇人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殊觉鲜明。”

朱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丹”,主要成分是硫磺汞,并含少量氧化铁、黏土等杂质。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如将其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唇脂,既有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够防止口唇皲裂。

古代唇妆演变

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红一样,分不同的颜色,从诗词和文献中可以得知“朱唇”“丹唇”指红色唇脂,“檀口”指浅红色唇脂,“绛唇”指深红色唇脂,“黑唇”指乌膏或黑色唇脂。

到了唐代,口脂已经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状物,而是被加工成固体盛放在特制的盒、管内,使用方法接近于现代的口红了。

花钿

花钿的各种样式

花钿也是中国古代妇女喜爱的一种小装饰,贴在额头上或鬓角上作为装饰,又称花子、面花、贴花。花钿的类型很多,有贴在两颊上的靥钿,也有粘贴于额上的花钿,《木兰辞》中所说的“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也是花钿的一种。

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银箔片剪裁成的,还有用黑光纸、鱼鳞、鱼腮骨、螺钿壳以及云母片等制成的,甚至还有用蜻蜓翅膀来做花钿的。宋人陶谷所著《清异录》上记载:“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形状以花型最多,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颜色有红、绿、黄等。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粘贴花钿的介质,是非常方便的呵胶。呵胶出产于北地,由鱼鳔制成,黏性极佳,妇女用它来粘贴花钿时,只需对其呵气,并蘸上少量口液,便能很容易地将花钿粘贴到脸上。卸妆时,只要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

额黄

唐画中饰有额黄的仕女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所以又叫“额山”。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状。据文献记载,化额黄妆所用的黄粉有“麝香黄”“黄金粉”“松花粉”等。

在千百年前的中国,女子化妆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细致的文化。古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明制作出了种类繁多的化妆品,无论是胭脂水粉,还是朱砂眉黛,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和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