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名世说小楷之四 | 唐人小楷

 怡心斋YXZ 2020-03-13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欧阳询 小楷心经

在唐代初期,兼长小楷的书法家有欧、虞、褚三家,继之又有颜、柳,他们都对后来小楷的影响很大。欧阳询书学“二王”。楷体写得险劲瘦硬,自成一家。世称“欧体”。刻入《越州石氏帖》的《心经》,传为他在唐贞观九年所书。虞世南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授,风格圆丽遒劲。著名的小楷作品《破邪论》,被称为“精能之极”。

虞世南 小楷破邪论序 

褚遂良 阴符经

褚遂良,《越州石氏帖》刻其小楷《阴符经》,字小如豆,为其五十九岁时所写。另有小楷《西升经》,《飞鸟帖》,曾见于清初人著录。

颜真卿 小楷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小楷《麻姑仙坛记》世传为颜书,但宋黄庭坚认为是“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而欧阳修却认为“愈看愈佳”,“非鲁公不能书”。

柳公权 小楷清静经

柳公权楷体以骨力见长,小楷有《度人经》,《清净经》刻本传世。此外,钟绍京等亦以小楷著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官写本残卷、23叶) 姚秦鸠摩罗什译 唐仪凤元年 刘弘珪

刘弘珪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刘弘珪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此外,我们要特别提出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经生”。由他们之手传给我们的大量手抄经卷,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小楷艺术的又一面貌。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大盛。从封建社会统治集团的最高阶层到平民百姓,信佛念经者日益众多,佛家典籍的需要量也就随之而大增,加上西土不断有新的经典传来,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抄写经籍的“经生”。他们有的是出家人,有的则是书生,求功名不得,傭于寺庙,以抄经为业,藉得温饱。

这些人不被社会注意,历代史书著作中很少提到他们,但抄录经卷书体自成一格,后人谓之“写经体”。据《宣和书谱》载:“经生”高手写得“修整自持”。“数千字终始如一律,不失行次”,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岂其意与笔正,特见严谨,亦可嘉矣”。既要抄得快,又要抄得整齐,使诵经的人“便于疾读”。于是,“写经体”的特点便慢慢被确定下来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品经》墨迹,是唐代写经精品之一。

 从整体看,笔笔不苟,似乎佛家普救众生、始终不渝的精神也在其中体现出来了。揣摩每个字,则间架稳妥,笔势于斜倚中求平正,下笔份量较重,但因露锋用笔,在浑穆中求秀丽,故别有一种意趣。

 另一件《大般涅槃经》,更是唐代不可多得的“写经体”代表作。它的用笔轻盈洒脱,起笔多用逆锋,收笔回锋又向上抛,这种笔法在小楷中极其少见,加上稍向右上角挑起的结构,整个书势给我们一种飘逸起舞、而又不失法度的感觉。出于无名“经生”之手的书法精品,该是代表了当时群众书法艺术的水平了吧?这些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应是学习、研究、欣赏晋唐小楷的一个重要部分。

宋代欧阳修曾说过:“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晋唐小楷,由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书法园地里的一丛幽兰。以钟、王等为代表的魏晋到隋唐文人小楷,多以秀劲见长,用笔法度谨严,肥瘦得中,后世学小楷者,无不从其入手,实为小楷的典范。

刘弘珪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 

由晋唐“经生”形成的“写经体”,因一贯不为人所重视,故历代研习者不多。但它那古拙质朴、笃实无华的书风,若仔细品味,觉得其中墨妙尤胜文人书体。但是,如果不理解它的“藏巧于拙”,一味追求古意,那就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了“写经体”的艺术性。

选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官写本残卷、23叶) 姚秦鸠摩罗什译 唐仪凤元年 刘弘珪

文博名家承名世的小楷,启功称为海内第一,他怎么说魏晋唐小楷书法?他曾在1981年《书法杂志》上发表《领略古法生新奇——谈谈晋唐小楷艺术》,原文较长,现分几次连载,现标题为小编所加。


想用称手毛笔,不知道如何选择,写不出想要的效果?试试怡心斋定制了限量定制毛笔,一批只做两百套,良品只为分享。

狼毫有小狼毫在心、中狼毫在德,专为小字和中楷设计,选料锋颖较长,笔锋比普通笔丰厚,入管深,比一般笔腰力更强。

大羊毫在行适合写大字篆隶正楷,羊毫用料上乘,聚锋极佳。

秦汉以来第一位小楷大师|钟繇小楷

王羲之的小楷,流传下来有几种?

大书法家的毛笔,哪一个不是私人定制?

人生有尽,怎可不知天地究极的味道?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