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条文第172条

 ll无为 2020-03-13

编者按

“中医世家网”邀请“姚院长”先生为所有希望学习《伤寒论》的读者详解伤寒论条文,每天一条。我们在此转载分享。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这条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没说清楚症状,只说两经同时得病,以下利为主要症状来治疗。就好像第32条一样“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也是没说清楚症状的。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以方测证了,黄芩汤的配方是: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从方中可以看出,没解表的药,主要是清热的。那这个太阳与少阳合病,合的是什么呢?应该是热不是寒,就是这两经的发热症状,例如头疼发热,如果是热的话,那其实没必要这样写,写了反而要纠结太阳病在哪里。

所以这里按条文来理解,没什么意义的。既然说太阳与少阳合病,那就是有太阳病的症状,又有少阳病的症状,如果太阳病的症状重,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再加一点点少阳病的口苦、咽干,那就不能用这个了。

这个方是适合少阳病症状明显的下利,下利是主要的,但是要知道下利并不是太阳和少阳的主要症状,所以这个说合病还是没什么意义的。

简单的来说,这个方是治热性下利的,痢疾的某个阶段,舌苔是黄的,黄芩清热止痢,大枣补中止泻,这两个药的药性就可以治下利,芍药加炙甘草就是芍药甘草汤了,止腹痛效果好。

后面还有一句“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加生姜就是取小半夏汤的意思,但是这里生姜的药量没那么大,才用三两,小半夏汤是用半斤,主要就是降逆止呕的。

这条就讲完了。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本条是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治法。

所谓太阳与少阳合病,是指临床证候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证,又有口苦胁满等少阳证。本条虽是太少合病,而病势偏重于少阳,自下利,为少阳半里之热犯及肠胃所致,所以治宜黄芩汤清解少阳,遏其内传之势,庶少阳热除而太阳之邪亦解;若兼见呕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

本论合病下利共有三条而治各不同。

  1. 太阳与阳明合病(23#),病势重心在表,下利乃风寒表邪所致,所以用葛根汤解表为主。

  2. 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病势重心在少阳里热,所以用黄芩汤清里为主。

  3. 256条阳明与少阳合病,以阳明里实为关键,所以用大承气汤攻下。

这表明治病必须抓住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提高疗效。

{ 成无己注 }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语】

本方为治热利之要方,后世治痢方剂,大都由此方化裁而来,例如朱丹溪用以治热利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张洁古于本方中去大枣,更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名为芍药汤,治赤白痢疾,有显著的效果。

来源:中医世家~经方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