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最全步态分析

 鲈鲑鱼 2020-03-13

步态分析

定义

步态分析(GA)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步态评定临床意义

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步态检查适应症

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

基本参数

1、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一般步长约为50~80cm

2、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步/min

3、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4、足偏角: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偏角,健全人约为6.75°

5、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6、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7、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8、步行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上图为小编制作的步态分析还原图,点击链接下载PSD格式模板(任意参数均可调,适用于各种评定分析、病例分享及演讲授课)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FjMy7B

密码:8cwi

常用评定的方法

1、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撑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2、RLA八分法  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

步行功能分级: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本文将下肢步行所需的关键肌肉从各步行时相入手分析,治疗师评定时可行 一 一对比分析

1.竖脊肌: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2.臀大肌:在摆动相后期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

3.髂腰肌:对抗髋关节后伸,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4.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

5.缝匠肌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

6.腘绳肌:在摆动相末期,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7.胫前肌: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8.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在行走、跑、跳中提供推动力,比目鱼肌富含慢性、抗疲劳的红肌纤维,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二者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跳跃、跑步与步行的运动学区别

1、双足跳:双足跳是双足并拢,身体前倾,由于膝、踝关节伸展而离开地面,双足腾空再双足落地,如图所示。两只脚的步态一样,仅有双支撑相和双摆动相。

2、单足跳:单足跳的蹬地和着地是同一足,如踢毽子和跳绳等。从步态来看,仅有一只脚的支撑相和摆动相,而且在摆动相时双足腾空,如图所示。

3、跑步:跑步可分解为一只脚蹬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摆动,然后是双足腾空,最后是另一只脚着地,周而复始。跑步一定有双足腾空阶段,这一点和双足跳及单足跳相似。但跑以向前为主,跳以向上为主,且跑步时双足交替着地,而跳却是固定脚着地,这是其间区别。

4、步行:步行是人体移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平衡。移动中一只脚摆动时另一只脚着地,而且一定有两只脚同时着地的双支撑期。

跳跃、跑步与步行的动力学区别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地反应力)F等于体重G。走路时地面的最大支反力相当于体重的110~125%,即走路时F = 1.1~1.25G。中长跑时最大蹬地力约4G,短跑是5G,跳远是6G,跳高是8G。

体重75公斤的运动员从事不同项目比赛时,在最后一瞬间发力时,脚上承受的重量如上图

鞋跟高度对足部受力的影响

正常足站立:人体重心的高度在第1~3骶椎,且在骨盆中心。

足蹬地运动主要靠小腿三头肌收缩引起的踝跖屈,且要与跖趾关节同时共同发挥作用,然而鞋跟高度会限制跖趾关节的活动,故高跟鞋势必会影响蹬地的效果。

长期穿高跟鞋的三个弊端:

1、由于高跟鞋使足尖活动的范围减小,使蹬地无力,快速行走时需要靠骨盆扭曲的骨盆步来代偿失去的蹬地动作,与平跟鞋相比,穿高跟鞋者走两步少半步。

2、穿高跟鞋后由于重心前移使体重主要压在前脚掌,不同鞋跟高度时足跟与跖骨头承受体重的不同比例。

3、穿高跟鞋会导致足底受额外的下滑力,由于长期受下滑和挤压会导致足弓抬高形成高弓足,久而久之会有足弓痛和前脚掌痛。

编辑:刘鑫炜(桂林医学院)  

指导:张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国康复之家,做有温度的康复知识共享平台。

长按指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