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免疫力之阳气足疾病消!长期居家日扶阳之法,灼艾第一 居家防疫期间,很多人更是习惯日夜颠倒、晚睡晚起。更会抑制阳气在白天的生发,人会愈发昏沉!晚上不睡会耗伤阳气,早上不起会封杀阳气。 一、阳气是如何消耗掉的? 1、日夜颠倒,伤阳又伤血 熬夜会耗伤阳气,还会导致失血。长期熬夜危害有多大?——3天熬夜,体虚脱形;10天熬夜,脱发尿频;3年熬夜,气亏血损,百病缠身,起码少活20年! 中医从睡眠的角度予以论证:精于此道者,气足而体健;暗于此道者,血亏而色衰。还有过这样一个调查: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亥时入睡,卯时起床。 2、晚睡+晚起=双重损耗阳气 古人将一天的时间按照春夏秋冬来划分,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卯时(5点-7点)人体阳气开始涌动,此时起床少阳(指日出的太阳)得以生发,是调动阳气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春夏晚睡早起,建议在5点-6点起床。 3、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 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具有温经通络之神效。《名医别录》中称“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阳气足了,对外能抵御外邪,对内能调和脏腑,内外通调,人就不易生病。 二、居家防疫,艾灸补阳,建议艾灸以下穴位 1、大椎穴 为“诸阳之会,位于背部的最高点,背部属阳,而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被称为“阳中之阳”,灸之可生一身之阳。 2、命门穴 督脉上的阳穴,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也是肾阳藏身之处,灸之能培元补肾、强健腰脊、补阳通络、防治百病。 3、神阙穴 任脉上的阳穴,与命门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灸之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4、关元穴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为历代医家公认能起死回生的重穴,灸之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5、膈俞穴 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主管全身血液,是真正的“补血之王”,长期熬夜导致血虚,必灸膈俞!如果能搭配艾灸血海和三阴交,补血效果更好!如今正是特殊时期,正需要艾叶的阳气来提高免疫力防范瘟疫。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肝脾不和、虚热湿气、阳养两虚的舌照!1、姑娘,你不但胃不好,还肝阴虚,心里很是纠结烦躁生气啊,月经不调量少,皮肤干燥,可能还脱发。总体原因在肝脾不和,吃中草药来调理治疗最好还是汤药,你吃一下吧,也对点症。 2、有点虚热,也有点湿气,用黄蜡,黑芝麻,八角,小茴香子等搁在一起粉碎做成散剂来服用,效果很好。 3、看你这舌苔感觉你在的基础上,还表现为阴虚,口腔干燥但是不一定爱喝水,心焦不耐烦。你属于那种口腔干燥而不欲饮。 ·养肾 健康 养生 介绍一种提高免疫力的实用方法——华佗捏脊法其实很早就想写关于捏脊法的文章了,它方便、无创、安全、有效,适用范围广泛,非常适合家庭保健。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们所说的捏脊法。原文是用于治疗成人腹痛的,后于明清时期将其用于小儿推拿治疗疳积、小儿腹泻、夜啼等疾病,并日趋成熟,所以至今为止捏脊法在小儿科中应用最多。其实捏脊法在成人调理亚健康、调治慢性病方面也大有可为。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各种文献报道中的适用范围则更为广泛,将它誉为调理虚性体质的“金钥匙”也不为过。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各脏腑背俞穴(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脉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华佗夹脊穴(部分背俞穴见附图)。督脉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脊柱两侧是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神经、体液因素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一、每晚睡前施治,受术者最好空腹。 二、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间断,以利经气流通。 三、到颈部时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轻松感,第二天晨起通体舒畅。一开始经络阻止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 四、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可力度稍减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 五、大人小孩均可捏,小婴儿则建议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两旁按摩即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感会消失,舒适感增加,坚持每天或经常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可以起到很好的日常保健作用。 儿童应用方法: 1.在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宝宝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温过低,妈妈可将手伸在宝宝的衣服下操作。 2.妈妈先用干净暖和、指甲短滑的双手,在宝宝的腰背部轻轻推摩数遍。 3.然后根据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宝宝,轻轻捏脊1到2遍,如果宝宝拒绝就停止。 (2)3个月到1岁的宝宝可以捏脊3到5遍。 (3)1岁到3岁的宝宝可以捏脊6到9遍。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同时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进行操作,每侧线反复操作5-7遍。 捏脊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4)3岁以上的孩子,除了上述捏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横式捏脊法:妈妈从宝宝背部一侧横捏到另一侧,从上往下,反复操作5到7遍。 ![]() 可能电视里有所特指,一般清晨和睡前都可以,捏脊法主要是调和阴阳,清晨醒来和晚间入睡经历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的变化,故此二时施法调阴阳,健脾胃,加强胃肠功能,故特别适合体虚,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拉稀或干结),又因四季脾旺不受邪,机体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抵御疾病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清晨一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做,多数bbmm都要上班,孩子要上学,天冷了,还可能赖床,所以还是晚上临睡前做比较好,感觉洗完澡做更舒服,而且大人也能互相做,还能增加夫妻感情呢。 捏脊很舒服的,可以起到很多的作用,还可以治病,书店里有专门的书介绍的,省事、省钱。
我儿子从出生就用此法,出发点是调理脾胃,四年下来很不错的。孩子有时喊痛,可是很舒服,小的时候有时是笑着哭着捏,现在还经常在睡觉前提醒我还没有捏背呢。 给孩子使用此法,可以先在背上涂一点点润肤油,增加润滑性,减少疼痛。每天两遍就行,天气的原因,我们一般在是洗澡后捏,大概一周两次。 还有一点,家长要狠得下心来,习惯就好了。在医院给孩子涅脊通常不让家长在旁边看着,孩子的哭声也是撕心裂肺的。如果不想让孩子被病痛折磨,家长还要配合的。 关于“捏脊法”方向的补充 捏脊法最早应用于治疗调理儿童的虚证,而大多数儿童的疾病都源于阳气不足造成的,其原因在于:(转)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而成人其后天之本——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 个人总结:捏脊法自下而上为“补”,自上而下为“泄”,儿童的日常保健和治疗多数的虚证疾病,诸如消化不良,消瘦,腹泻、睡眠质量差,脾气噪爱哭闹,自下而上。若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感冒伴发烧宜自上而下,以利宣泄。成人保健尤其对体虚者宜“补”,即自下而上,若患疾病,除上面讲到的宜自上而下,其它的应辨明虚实,辩证施行。 我们的督脉是纯阳的,足太阳膀胱经是偏阳的,捏脊法就是去除淤滞鼓动阳气流转,以调和阴阳。以古人的做法成人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当今社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类型都与古代大相迥异,特别是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坐办公室的众多,缺少锻炼和户外活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淤滞最多就在于背部,我想您应该也属这一类型,所以建议您自下而上捏脊。也可以自己体会来区分:如果自下而上捏脊后感觉有诸如头部发热,下肢发凉等异常表现,那就要改了。当然如果能让老中医来把把脉,看看您具体的体质如何就最好了。 很高兴有那么多bbmm的支持与参与,相信许多第一次开始做的爸爸妈妈实施起来会有手法僵硬、不连贯、皮捏不起来等问题,这里我再讲一下施法的要点或注意点。 1.预备。关键字:温暖、平和、润滑。 温暖的环境不说了,bbmm都会有自己的办法,受法者平卧,腹部可略垫高(便于施法),受法者应处于平和状态,太兴奋(儿童)不利于气的引导,可轻摩背部,使其呼吸平稳,全身放松,顺便可涂抹些润肤油。 2.施法。关键字:轻柔、快捷、连贯。 力度以能捏起和能捻动即可,提拉时稍加大,起点就在骶尾部皮肤平整最低点,不必强求长强穴,终点就在低头时的颈部最突出点(大椎穴)。拇指的动作要点是压、推,保持不要离开脊背。食、中指的动作要点是捏、捻、松如此往复,食指为主,中指为辅,整个动作就像波浪一样起伏,连绵不断。 3.结束。关键字:趋轻、趋缓、趋静。 施法结束双拇指腹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推脊三次,力度逐渐趋轻,速度逐渐趋缓,结束于了无声息,宝宝即可安然入睡。 刚开始有点不顺手,多做几次就能逐渐连贯了,不要轻易放弃喔,这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可是纯“绿色”啊。 捏脊法临床实战一:小儿咳嗽 作者按:自打学习捏脊法并在家庭使用后初见效果,本人倒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只是感觉捏后颈背部很舒服,倒是老婆大人的腰部酸胀和经期不适有明显改善,豪豪自天气转凉以来没有一次伤风感冒很是欣慰。现在只要晚上无事给他们两位捏脊是必修的功课,尤其小儿更是乐此不疲。 平日工作时也因此与同事聊此话题较多,进一步知道捏脊法在治疗疾病中的运用,碰巧参加学术会议时知道有同行在做捏脊法的课题,收获颇丰,自己总结了一下,介绍给喜欢捏脊法的bbmm。因为是推广在家庭使用,注重简单可行,尽量免去复杂专业的手法,所以主要用于日常保健、预防和轻症患者,施术无效或病情加重还是专业医治为宜。同时中医一向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手法不尽相同,更有反其道而行之,但殊途同归,遇有类似情况不必执着,择一而行。 捏脊法临床实战一:小儿咳嗽 小儿肺为娇脏,主一身之表。小儿鼻腔短小,粘膜血管丰富,没有鼻毛,易于感染病毒细菌。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上逆为咳。其为外感咳嗽,表现为: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头痛、恶心、畏寒发热,无汗或有汗,或有咽痒咽痛,痰白或黄稠,舌苔薄脉浮。外感咳嗽多为实证。 若小儿体弱,久病致肺气虚弱,气机不利则肺气失宣,开合失度,津液停积而为痰,见气短而咳;若脾失健运,不能化谷水为精微,反酿为痰,上储于肺,壅塞肺道而咳。其为内伤咳嗽,表现为:久咳气短,有痰或无痰,胸闷,自汗或盗汗,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指纹淡红。内伤咳嗽多为虚证。 治疗:外感咳嗽 治疗原则:宣肺止咳,疏风解表。 手法:常规捏脊法3-5遍,从大椎穴捏向长强穴,重提重按肺俞、小肠俞、大椎穴,配合推脊从大椎推向长强30-50次,若患儿高热体虚,不能耐受捏脊,则仅推脊80-100次即可,待体温下降再施以捏脊。 内伤咳嗽 治疗原则: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手法:常规捏脊法6遍,从长强捏向大椎,手法和缓柔轻,从第三遍时加重对脾俞、肺俞的提拉,捏完一遍后按揉脾俞、肺俞及肾俞5-7下以加强健脾作用。 附1:各俞穴体表位置: 人体颈椎7节(C),胸椎12节(T),腰椎5节(L),第七颈椎棘突下即为大椎穴,以此点为参照即可找到各俞穴位置。 肺俞:T3 心俞:T5 膈俞:T7 肝俞:T9 胆俞:T10 脾俞:T11 胃俞:T12 三焦俞:L1 肾俞:L2 气海俞:L3 大肠俞:L4 关元俞:L5 以上俞穴均为相应棘突下旁开1.5寸 附2:推脊手法:沿脊柱两侧自大椎穴推向长强穴,小儿可单手食、中指分开用指腹沿脊柱推,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双手食中指并拢或双拇沿脊柱推。 捏脊法临床实战二:小儿哮喘的预防 哮喘是指阵发性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喘鸣有声,严重时出现张口抬肩,难以平卧。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遇到过敏源,如花粉、细菌、鱼虾、甚至冷空气触发引起体内发生变态反应,肺细、小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粘膜水肿分泌过多粘液,阻塞呼吸道,引起阵发性呼吸困难及支气管哮喘。其发病以青少年较多,且常有家族史。长期发作可行成肺气肿、肺心病等。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较难,不易根治,除了发作期间宜西医治疗,快速控制症状,缓解期的防治就很重要。捏脊法对哮喘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调整全身脏腑气血运行,培补元气,强健身体,达到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有报道捏脊法在防治哮喘的总有效率达到85%以上。 哮喘重在缓解期的防治,捏脊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疗原则:降气化痰,平喘。 手法:常规捏脊法,长强至大椎5-10遍,重点提捏肺俞、脾俞、肾俞,每遍捏完后对上述俞穴按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 可以配合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 捏了几次,儿子有点干咳嗽,他开始说:妈妈你怎么掐我啊 但是他说疼了后还有我捏一连捏了好几遍。 我家老公捏的时候吼叫,我的大拇指没有起到按的作用,只有捏皮的作用,大拇指手指很麻木,他的皮很厚还很紧,我一遍捏下来人都累死,双手发抖。 哎彻底打败我学按摩的热情了,而且我的手关节明显变粗。 鼓励一下,不要丧失信心喔! 可能还是手指的配合有问题,多加练习会协调的。您再仔细看看我写的补充,再说几个注意点:1.大拇指要用指侧腹按压和推进,避免指甲在皮肤上用力。食指黏住皮肤然后和拇指对捏和捻,在食指即将脱离皮肤时,中指接上使食指能脱离皮肤重复循环。2.背部皮肤要涂一些油使其润滑便于拇指推进。3.小孩手法要轻柔。 给老公捏的时候,我想是因为捏不起来皮肤,所以您的手指用力较大,您可以先做节段性的按、捏、捻,多做几次,皮肤就会慢慢松了,然后就可以连贯了。我家正好相反,我老婆的腰部皮肤很紧,同时她也经常腰酸,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腰部的皮肤较以前松很多了,而这也是效果的表现,老婆腰部酸痛明显改善了。所以您老公难捏正说明有捏的必要,气血的淤滞才会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粘连。 刚开始可能累点,上正轨了应该很轻松的,加油! 捏脊法临床实战三——小儿疳积的治疗 艾灸美容方法:前两日看到有个帖子为宝宝的积食烦恼,而小儿捏脊法原来就是治疗小儿疳积的,但之前在“健康园”未看到有小儿积食的帖子,更多的是感冒发热,哮喘的帖子,故而未将小儿疳积的应用方法贴出,这几日就想着哪天有空写一下。今天上来看到大家还很关心此贴,非常高兴,感谢之余,将小儿疳积的捏脊方法总结贴出,同时就像楼上说的,希望一直坚持给宝宝捏脊的bbmm上来说说体会。 捏脊法临床实战三——小儿疳积的治疗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二者有轻重之分:初为积滞,积滞日久不消可转化为疳症——“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积滞多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之品,损伤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积滞不化,气行受阻而成积滞。 疳症多因小儿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权,或因积滞日久,阻碍气机,致使营养失调,气液虚衰,发育障碍,患儿消瘦。 症状: 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食而不化,精神差,夜眠不安,嗳腐吞酸,大便不调或秽臭,舌苔厚腻。 气血两亏(疳症):面色萎黄或惨白,头发稀疏干枯,骨瘦如柴,腹大坚硬,头大颈细,精神不振,嗜睡,嗜食异物,有时吐下或便下寄生虫,便溏或秽臭,尿如米泔水,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治疗 积滞伤脾: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手法:常规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夜眠不安者加按心俞。可配合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等小儿推拿手法。 气血两亏: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养血。 手法:常规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心俞、肾俞,捏最后一遍时改由大椎穴捏向长强穴,并用双手拇指腹面在双侧肾俞、长强穴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用以补泻兼施,防止虚不受补。可配合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分推阴阳、推三关等小儿推拿手法。 注意事项: 1.在捏脊法治疗国产中忌食芸豆、醋、螃蟹。芸豆性粘腻,食后易引起积滞;醋服药(见后)后食用易引起呕吐;螃蟹性寒不易于消化。此外其它难以消化的食物也在禁食之列。 2.捏脊手法一定要轻快,时间以上午为宜。 附:“捏脊冯”家传冯氏消积散方子(用于疳积实症即积滞伤脾): 生军200克,熟军200克,三棱300克,莪术300克,黑丑200克,白丑200克,砂仁200克。 以上药物碾成细末,捏脊第四次次日早晨空腹用红糖水或温开水送服。 用量:1岁以内0.5克,1-2岁1克,2-3岁1.5克,3-4岁2克,4-6岁2.5克,6-8岁3克,9-12岁3.5克,12-16岁4克。 如果患儿体弱或有腹泻等情况用量减半,有便秘增加¼。服药后要腹泻一次,如果不泻,第五次早晨再给药一次,用量增加¼。 这里我把手指五经的具体推拿手法介绍一下,并回复 129#peipei 的帖子: 脾、肝、心、肺、肾五经穴对应拇、食、中、环、小指尖,“五经者,五指尖也”。推的次数均在100-500次,视病情和耐受力而定。 1.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脾经:旋推(在拇指罗纹面按顺时针方向打圈)或将拇指屈曲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清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配图:红色为补,黑色为清,其它的容易理解。 ![]() ![]() 临床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注:小儿脾常不足故脾经宜补不宜清,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并宜先清后补,比例为3:1。 2.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肝经:旋推。 清肝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经,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 注:小儿肝常有余故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3.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心经:旋推。 清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注:心经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4.肺经(肺金) 位置:环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肺经:旋推。 清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肾经: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清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临床应用: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 注: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另:小儿指6岁以下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五经推拿的敏感性降低,效果也会下降。 捏脊法由下往上捏是基本,由上往下捏抑或推脊是机体有急症或实证时单独施用或作为常规捏脊法的辅助。您儿子从下往上捏或辅以推脊就可以。作为您来说要具体看您的体质,如有下肢酸冷,高血压等阳气不能下达的表现,可从上往下捏,或辅以从下往上,比例为2:1或3:1。若没有类似表现还是以从下往上为主,不过如果这样施法后感觉不好诸如下肢发凉,头部发胀发热,即应停止或改为从上往下。 1、迎香、颧髎; 2、合谷; 3、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4、肾俞、关元。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颧髎: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 血海:屈膝,在大脚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足三里:屈膝,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关元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艾灸美容具体操作方法: 1、迎香: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2、颧髎;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 3、合谷;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 4、血海: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5、三阴交: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6、足三里: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 7、肾俞: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8、关元:用温和灸,第次5-10分钟。2-3日一次,第灸10次,休息3日。 为啥就你容易过敏?有人觉得奇怪,自己一到春天,就想方设法地远离花粉、柳絮、昆虫等过敏原,偏偏一着不慎就会过敏,而别人满世界地溜达,就是不过敏。着实气人! 究其原因,过敏是一种人体的免疫异常,当人体受到过敏原刺激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就会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出现。说白了,你过敏就是因为你免疫力低下。 还有人发现,自己过敏时,不光咳嗽,还会流鼻涕流眼泪,皮肤也会瘙痒,总之,几个春季常见过敏性疾病的症状统统上身了。这是为啥? 中医有句话“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咳嗽和皮肤病为什么难治,因为它们都与肺有关,属典型的肺卫不固——卫气由肺所主,好比给人体加上了一层保护膜,一旦卫气不能固表,人体就会被病邪侵袭,内外失守,咳呀、流鼻涕呀、痒呀自然跑不了。 综上所述,解决过敏的根本大法在于提高免疫力,即增强卫气(卫外功能)。 艾灸:增强卫气的根本大法 怎么增强卫气呢?艾灸自然是上上之选! 民间说“天上太阳,地上艾草”,能和太阳一样具有纯阳之气的植物,唯有艾草。艾火为纯阳之火,可以扶助阳气,艾火超强的穿透力使这股纯阳温热之气得以“走三阴通十二经”,借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络,一身之阳皆得以充畅。“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足,卫外能力就强,外邪自然退避,也就不易过敏了。 在春季,建议容易过敏的人经常艾灸以下穴位: 1、大椎 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阳气从这里发出,形成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椎是阻止风寒入体的第一道关口。 艾灸大椎,能激发阳气,通行全身,温煦身体,克制阴寒,特别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还能治疗各种虚寒之症,如肩颈僵硬、感冒、鼻炎、咳嗽等。 2、风门 风门,指挡风的门户,具有祛除风寒、清脑醒志的功效。常灸此穴,相当于升级了风门的功能,可以更好地把守门户。当出现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时,一定要灸风门。 注:艾灸风门过后,一定要注意封穴,可以在风门上搓一搓,再拍打几下,然后用衣服盖住,切不可受了风寒。 3、肺俞 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是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对于因外感风邪引起的喷嚏、流涕,因肺气不足引起的鼻痒、鼻堵,以及过敏性哮喘等均有治疗作用。 4、肾俞 中医讲“肾主纳气”,肾气虚了,其纳气功能就会受限制,就会影响呼吸功能。 艾灸肾俞具有强肾的作用,有助肾气的回复,肾气足,纳气功能就强,生命之火就旺。 5、迎香 俗语云“不闻香臭取迎香”,过敏性鼻炎常常引起鼻塞。艾灸迎香可以疏通经脉,使气机通畅,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各种症状。 6、曲池 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此穴善治皮肤瘙痒和内脏湿热疾患,是驱除周身之风的常用穴,对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作用尤为突出。 7、足三里 作为养生要穴,具有激发气血运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补益胃气,使得胃气向上升发到达头面部,从而营养头面部的经络,宣通鼻窍,可以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8、特别推荐:三角区 如果皮肤过敏瘙痒难忍,可以在膝关节内上方的止痒三角区内艾灸。该区域有3个穴位,即:肝经的曲泉、脾经的血海、经外奇穴百虫窝。 由于肝主藏血,脾主统血,所以曲泉与血海配合,可以共同起到养血的功效,血行风自灭,养血便可祛风止痒。 百虫窝是止痒的要穴,在足太阴脾经的循行线上,具有活血止痒的功效,可以配合血海迅速止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