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玩技术分析的人,心里都隐藏着一个不时就可能爆发的活火山,这个不安定因素就是基本面。 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之争,由来已久。一时也分不出高低,所以走技术派路线的人,心里对基本面的顾忌从来就没有彻底熄灭过,像活火山一样被深深掩埋着。 归根结底,是因为分析视角的不同,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技术分析从“果”入手,反正你所有的基本面因素,最终都要通过单子砸向盘口,必然在盘口表现出你的欲望动机,至于你欲望动机的本身是什么具体的理由,那我不管。反正我k线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关乎我的盈亏,我知道你的想法当然更好,不知道也没有关系,我只要能处理好k线就行了。你看,把交易分析看成“k线艺术处理师”,也是可以嘛。 基本分析,它是从“因”入手,精力重点放到了k线图背后的原“因”上了,他们觉得k线的各种行为,背后一定先有个动机,我只要找到这个动机依据,那岂不是提前能预知k线涨跌之“果”了吗? 简单地评价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哪个好,是没有意义的,一是各有优缺点,二是因果本来就是一体的,只不过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早期,我是从基本面分析入手的。 刚入行前两三年,一直在研发部做商品基本面的研究,花了很大精力也没能搞清楚基本面因素对行情的传导逻辑。比如某个利空或利多的消息产生出来后,有点像刚决堤的江水流进了广阔的田地,随后这个消息被分叉,在流淌的路上被迅速削弱,最后消失了,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或者,你现在就出去找一棵粗点的树,你摇一摇看,看你的摇摆之力,如何传导到树枝树杈上的,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和之前等待这条消息出来前的紧张心情相比,人人都翻脸就无任何表情了,下一个消息出来后,情况依然类似。即使某个消息造成了行情的跳空或反向大幅运行,行情不久就能恢复如初了。消息一过,很快忘得干干净净的,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 某个商品供需失衡的原理很简单,天秤似的,哪边重就往哪边压,但是一分析起来就复杂无比。比如我从供需平衡表的各要素入手,在供给侧找到5个重要的事实或潜在影响因素,也能同时找到5个需求的因素放在天秤的另一侧。 如果我继续勤奋地找数据,然后评估之后把它放在利多因素的托盘里,立即也能找到一个相反的因素放在利空方的托盘里,总之这样的情形很常见,经常搞不清利多还是利空,似乎双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势均力敌。 要是等到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利多或利空的局面,行情早就走了好久,价格高到已经不宜再入场的地步。 基本面分析的困境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很多资深的行业研究员,都陷入其中很难脱身。有个研究大豆基本面的专家,在中字头企业里搞了一辈子行业研究,在一次分析师的培训课上,以无可奈何的口气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大豆和油脂,现在发现越来越看不清了,产业政策,库存,种植面积之类的数据还比较好找,但是大豆灌浆期间的天气你怎么研究?”。 总之,别说像我这种从网上公开数据里所做的论文似的研究,连这样有条件深入到田间地头的老专家都很难给出一个定论来。 宏观分析更复杂了,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千头万绪,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巨大线团似魔方,根本搞不清头绪来。 日子久了,我觉得在我这个层面上研究基本面对交易意义不大。期货公司的研究不同于学术机构的研究,它要求这种研究能够形成战斗力,能够直接指导客户的交易。 于是就尴尬了,某些客户经理和客户开始对研发人员有了抱怨,客户经理开发客户时遇到了困难或客户实盘交易亏了钱,有时候就怪研发人员的水平不行,其实这是误解。 听说某个大公司投入了几千万,找了一批名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耗了几年,基本上全军覆没,根本没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它不是研究水平的问题,而是这种定位一开始就错了。 不少客户根本就不了解研究员和交易员的重大差别,一份优秀的报告,之所以优秀体现在它的思维角度和论证逻辑上,还要有详实的数据来支撑观点,要是能做到文字优美,排版还很舒服就更好了。 但是在报告中给出坚定的看多或看空的观点是吃力不讨好的,多半不能被市场证实。即使你看的方向是对的,也不能解决交易过程的具体问题,就像你明白了去北京的方向,你也很难就保证从广东可以顺利地开车到北京。研究员可以大致指一下行情的方向,但是开车是交易员的事情,怎么能混淆职责呢。 一流的客户从研发报告中看到的是数据事实,业余的客户看到的只是结论。并且喜欢用随后的行情和报告的原先观点做对比,判断对了,推捧如神,啊,他说的真准啊!如果判断错了,就鄙视得一文不值,还当众踩几脚。那我不给出明确的观点可以吗?当然不行,人们会说一个研究员如果没有观点,你还配做研究员吗?做研究员分析师的,一会儿被当神供着,一会儿被当球踹着,太常见了。 基本面因素(包括供需面、宏观面和资金面等)对行情的影响显而易见的,但没有很好的办法,分析得头头是道绝对没问题,就是自己拿过来当做交易的依据不行,心里虚的很,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困在这个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