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太守在衙门大堂为百姓诊病?你没有看错!太守张仲景“不务正业"行医的趣事 东汉建安年间,长沙郡太守府衙门每到初一、十五就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百姓们成群结队,到府衙大堂找太守张仲景诊病,这成了当时一大奇观。 原来,太守张仲景还是一名身怀绝技的郎中。他10岁左右时,即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仲景学习十分用心,很受张伯祖赏识,他把自己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张仲景还仔细研读医学古籍,并认真结合实际加以研究,提出新见解。此外他还广泛搜集古今治病有效方药,通过实践后加以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张仲景确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后来,他被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并在建安年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但他不忘初心,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由于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普通百姓也不好直接到衙门找太守大人疹病。他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只诊病痛。消息一传出来,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便聚满了求医的百姓。“坐堂医生“的名声传遍各地。 那时,所谓的“堂“,专指官府衙门的大堂,坐堂的是官府老爷,办的是审案、政务等官差。可张仲景把官府的大堂变成了郎中瞧病的医馆不说,还亲自问诊把脉,虽然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但在官府老爷们看来,却是下九流一般失了身份,既有失朝堂体面,又不务正业。 可张仲景不管这些,继续这样为各方求医者悉心诊病。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诊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此记念张仲景。 后来,东汉王朝军阀割据,张仲景摒弃仕宦名利之途,隐居岭南,专心整理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方剂,撰写医书,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名著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对亚洲各国,特别是日韩的影响很大。日本历史上曾有专门的张仲景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一些著名的中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中,伤寒方一般占60%以上。 为了记念张仲景,后世称他为“医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