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之前没有棉花,那古人是如何御寒的?有一方法让人后背发凉

 悠悠淘228 2020-03-14

据史记载,“宋元之间(棉花)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朝年间,棉花通过海陆两路传入了我国,并且“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

现今我们到了冬天要穿棉衣,盖棉被御寒,完全不能没有棉,那么宋朝之前没有棉花,古人是如何御寒的?有一方法让人后背发凉。

其一,生火取暖

从远古时期起,炭和煤就已经出现,古时没有电,没有燃气,基本是用木材生火做饭炒菜,于是百姓家中就会存木炭,到了冬天就拿出来,烧炭升温,并且古时还有卖炭翁,卖炭翁就希望天气越冷越好,他的生意也就越好。

其二,杨絮和芦花

虽然宋朝之前没有棉被,但为了晚上不被冻着,古人就会在被子里塞杨絮和芦花之类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并不能很好的御寒,而古人还会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

其三,食物抗寒

在寒冷的季节,人的食欲也会提高,吃些热食也能够很好的御寒,富贵人家通常少不了肉,煮些肉汤等,平常百姓人家虽然吃的没富贵人家好,但也能煮些萝卜等,此外还能温上几杯酒御寒。

其四,火墙

火墙在我国的历史悠久,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的结构就非常像火墙,能够利用灶炉产生的热量来升高室内温度,所以冬季时候,古人待在家里还是非常温暖的。

汉代皇宫中还出现了温室殿,有各种防寒措施,如“椒房殿”,用花椒和泥涂墙能够防寒。

其五,动物绒被

虽然宋朝前还没有出现棉花,可达官显贵人家在过冬前就会准备好御寒的衣物,叫人缝制好鸭绒被、羊毛被、兔毛被等,不仅御寒做得非常舒服,另外还有动物皮毛,现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因此动物皮毛也就少出现了。

其六,暖手炉

现今有充电款的暖宝宝,古代也有暖手炉,里面使用的是炭,外表精致,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暖手炉则是小火炉的缩小版。

其七,人

达官富人家有专门负责暖床的人。宋朝有了棉花后,也没有很快普及,一直到明初,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将棉花普及,于是古人冬季又多了一种御寒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