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银行、保险这样的高杠杆企业,其收益和风险同样来自于高杠杆属性,当收益逆转的时候,也会被迅速放大,堪称“刀刃上的舞蹈”,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企业都有折价,我们投资这类企业的重点就是考察风险(收益的持续性),其次才是收益的高低。 历史上很有大佬都因为抄底而破产,其实抄底和逃顶都属于猜测股价,那是神的职权。至于破产,则是因为杠杆,杠杆和期货一样,是对特定时间段内股价走势的赌博。 2、关于水泥行业的看法,水泥的供给因为供给侧改革,总的产能是逐步降低的,而且环保政策增加了门槛,淘汰了很多的中小企业,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的海螺水泥和中国建材的价格战也不大会发生,而是一个共赢的态势,也就是说未来的产业格局会好很多。 需求方面就是房地产、基建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比较稳定的,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基建大家都看到了,未来几年回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而当地产我的判断是需求量会降低,但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水泥行业的海螺水泥和中国建材除了在主业发力,还进行了骨料、混凝土等业务的发展,未来也会打开新的增长点,而不是一个水泥的存量。我觉得未来的水泥行业的周期性会衰退,而类似于一种永续的消费品生意。我们看到当前的水泥价格已经运行在高位,会不会继续涨价?我觉得不会,因为供给没有剧烈下降,需求也没有剧烈爆发,我们说的基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基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那么在量价综合考虑后我觉得2020年水泥行业的利润不会大幅度增长,而股价已经涨了很多,未来上行的动力只能是业绩的慢慢推动,如果不考虑情绪的作用,其实我觉得水泥行业的投资价值已经不大了。 但是有一家公司除外,就是中国建材,当前市值才800亿,流通盘才380亿,海螺水泥市值是3000亿。 3、中国平安保费收入解读 一、寿险方面 2月续期业务258.57亿元,同比微增0.5%,1-2月累计同比-9.9%,降幅收窄;。这个很正常,疫情来了,退保的人少了。 个人新业务2月单月68.24亿元,同比-28.9%,1-2月累计同比-18.2%;过年+疫情影响,数据还是挺严重的。 个人新业务(个人加团体):累计363.68亿元,同比-17.1%,单月同比-26.9%;同上, 寿险业务累计1-2月保费收入1417.12亿元,同比下降11.8%。由于续期业务的好转,跌幅收窄。 疫情原因,经济增速下滑,保险作为周期行业,人的经济压力变大,新单销售难度增加。但是总的需求依然不变,甚至疫情加快了需求的增长,一年的总保单,我估计是好于年前预期的。前两个月少卖的保险后面会补上。 二、财险方面 1-2月保费收入合计476.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7%,2月单月127.18亿元,同比下降-7.9%。 在我看来平安的财险竞争力在扩大,一月数据是正,二月才减低了这么点,不算事情,如果我没猜错,市占率是提高的,财险的竞争力反而比寿险高得多。 最后我们看保险除了看保费收入,还有收入的结构,新业务的占比,渠道的占比等等,还要看赔付和投资段,一二月的赔付应该是好的,投资端也有很多机会,看平安自己怎么把握。 拉长周期看,疫情不过是毛毛雨,既不影响行业走势,也不影响公司在同行中的竞争力,随着五大生态的建设以及大金融体系的完善,中国平安继续领跑全球金融。 4、光伏行业的发展我很看好,对于电力这种同质化产品,唯一的因素就是成本,光伏的电池片是硅片生产的,硅片具有半导体的特性,成本降低迅猛,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火电了。我估计未来光伏行业会有大发展。 但是这个行业产业链比较短,透明性很强,技术门槛也不高,我觉得最多有个规模优势,但是在足够大的市场中,这是最没用的优势,最后一定会拼价格,直到大家都没什么大的利润为止。 这个行业可以参与,但是不要深情。 5、关于中国平安,历史上中国平安一直很喜欢高价从外资保险行业中吸引人才,企业内部把他们叫做“外脑”,这些人在平安的发展中起到也巨大的作用,前不久离职的李总当初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在平安的核心岗位始终是平安自己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管理层,外脑在结束历史使命后一般都离开了,平安这种吸收别人优势,自己利用的能力一直很强。 当前看寿险业务是平安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随着大金融战略的深化,其占比会下降,银行反而成为集团的“发动机”,这是从大金融各版块之间的关系讲的,自然其保险业务,寿险业务仍然非常重要。 未来的平安看点在于大金融业务和科技赋能,链接这两个核心点就是其生态战略了,这是大金融的生存环境,是科技发挥价值的一个落脚点。 关于外资保险的竞争问题,我再重复一次,外资进来保险怎么卖出去很难,代理人?银保渠道?还是互联网?依靠代理人去卖保险已经过时了,平安都开始缩减人员了,银保渠道利润很低,而且我想这块和国内保险公司竞争恐怕没什么优势。至于互联网渠道,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领域,外资好像都是全面溃败的。就算能卖出去,也得有非常大的规模,大数定律才能有效,否则模型假设根本不会起作用,这段时间稳赔不赚。 其次是投资的问题,国内很多优质的项目,类似于京沪高铁这样的项目,我个人认为外资保险和国内保险在争夺投资端项目是没有优势的。 既然销售和投资都干不成,那么外资进来就只能赔钱或者质劣价高路线了,我觉得没有可能对平安形成威胁,倒是有很多小型保险公司乐于和外资玩玩价格战什么的。 6、永辉超市 永辉超市近年来扩张确实比较快,但是快扩张不代表企业能力强,净资产收益率太低了。成本方面,永辉和沃尔玛不同,沃尔玛是先建立供应链再以供应链为核心扩张,永辉是先开店抢占市场,再建立供应链,再建立供应链其净利率和周转率都会提高,但是没有看到其对于其他超市的比较优势。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永辉每年都开100-200店,而他的毛利率不降反升,证明管理和扩张非常有计划性,内生性的,而非盲目扩张。我不赞同,这是倒因为果,毛利率提升是结果,不是原因,真不能证明其内生性的优秀。其实就是开始供应链没跟上,后来跟上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第一,老店的毛利率如何,为什么会降低或者提高,第二,毛利率提高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企业护城河有影响吗,毛利率提高的门槛在哪里? 永辉的生鲜我觉得拼不过菜市场和社区生鲜,更拼不过夫妻店。价格比较的话,永辉确实比沃尔玛和家乐福便宜,但是我隐隐感觉家乐福好像市场定位和永辉不同,针对的本身就是较高消费能力的客群。我观察的样本都是上海市区,可能有偏差,欢迎同时对三家超市生鲜价格、包装、客流、陈放、位置有观察的朋友讨论。 对于零售业,我持谨慎的观点,这个行业很特殊,我觉得人是最重要的,但是还没有看到零售业哪个企业家有这样的禀赋,刘强东算一个,拼多多的模式也很特别,有看头。 这一星期风云激荡,很多朋友的小心脏都受不了,我想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怎么样,第二,在同行中公司的竞争力怎么样,第三,当前的估值高不高? 举例来说,未来三年中国平安、长江电力的业绩一定会爆发,肉在锅里,收益一定不会少。如果你想要更高的收益,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本事,觉得有就去参与,没有,就老实呆着。 最后,因为之前答应了帮别人推一下账号,既然答应了,我就要履行诺言,这是我一贯的做人原则,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兴趣就关注。 趋势兄的公众号,独创趋势价值投资理论,趋势为王,顺势而为。擅长切入各种刚启动低位板块。 1.趋势兄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逆势海龟战法”和“趋势投资理论”方法,总能在不温不火的市场中寻找机会。 2.善于寻找各种机会,创造出适合散户们稳健投资的方法。 3推荐过隆基股份,中顺洁柔,欧普康视等稳健大牛股,九大板块不做创作者,话不多说,关注它你能拥有不一样的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