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精讲|王沅: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解题指导——开放性试题【视频 文字】

 大主语 2020-03-14


个人简介

══════════════════

主讲教师:王沅

山西省实验中学,太原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市全民教育讲师团特聘讲师。

══════════════════

讲课视频

精品课件



══════════════════

思维导图

══════════════════

文字实录

今天的空中课堂,我们来共同学习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指导。在备考过程中,这道12分的题,让高三的同学普遍感到困惑。因为这是一道最难理解的题,经常搞不懂考什么;这是一道最难下手的题,不知道该答什么;这也是一道最难得分的题,经常是写了几百字只得了三四分;这还是一道最难模板化的题,几乎每年都在“变脸”。题目不可爱,我们怎么办?有人选择了放弃,答题卡出现了空白;有人只写只言片语,不抱什么希望。但是更多的同学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探究规律,努力寻找出路!首先,请同学们来看近七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一卷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角度,能发现哪些信息?从试题材料的呈现形式来看,地图、表格、图书目录、公式、文字五花八门,题目的设问也是种类丰富,看似毫无规律可循。然而当我们对照高考能力要求,就会发现一些门径。第二,历史开放性试题特点包括:多样性、创新性、主观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形式不固定、答案不唯一,在多变的外表下,这道题其实有一颗不变的心,那就是始终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全国卷文综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立意。这道题主要体现考纲要求中的“论证和探讨问题”,也就是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开放性试题考查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阅读理解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论证解决问题”四个环节。其中,发现问题是重要一环,必须弄清楚题中“要发现的是什么问题”?道路千万条,找准方向第一条。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是材料中蕴含的最有价值、最有历史意义、最具有历史认识论、最能反映材料价值的问题。所以这道题最见功力,最能考出历史学科水平。第四,全国卷文综历史开放性试题分类举例。按照考查角度和行为动词的不同,我们把历史开放性试题简单分为三类——分析说明类、评论评析类和认识探讨类。接下来,我们以几个高考题实际案例来加以具体说明。分析说明类的例题,请同学们看这道2013年全国I卷的历史地图题。本题通过汉唐两幅历史地图的比较,要求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题目设置开放,可以自主选择观点,运用材料信息进行比较,也可以从相关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回答。题目中材料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东汉和唐的历史地图给出了多重信息,捕捉到这些信息,并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材料是解图的第一步。既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比较,也可以围绕两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但一定要注意是在比较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正确信息,而且应该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有历史价值的问题。通过对比,得出一个明确的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并列举历史地图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如:这两幅地方行政示意图反映出汉唐两朝历史的基本趋势,说明历史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汉朝时,北方社会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唐朝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所以能找到的对比信息是: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则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汉代州名多与历史上的“九州”文化传统有关,而唐代的“道”则以山川江河作为划分依据,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本题还可以从相关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等地区汉代没有出现,表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等。当然,相比于前面的两则信息,后面所列内容在“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上就要略逊一筹。由这道题可以看出,分析说明类题目考查层次较低,相对简单,重在找准角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类,评论评析类开放性试题的示例,请同学们看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2题。这是史学家钱穆在所撰《国史大纲》1940年初版时,扉页上的一段对读者的致语,这段话饱含深情,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得出结论性意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认同、补充,也可以反驳。问题设计特地提示可对材料中观点的“点或整体”进行评析,使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本题能力考查全面,包括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并解读有效信息,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观点,发现并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等。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叙述,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作者的观点,甚至对每一点中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具体可以得出的观点有:题目要求“持论有据”,却并没有限定答题论据的范围,因而评析的角度很多,发挥的余地很大!我们可以把解题步骤具体归纳为四个环节:提取观点(概括整体或选取任一观点);表明态度(观点正确与否、赞成反对);进行论证(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得出结论(家国情怀,理论升华,不能重复材料观点)。其中,题目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难点。结论还是要从观点和史实得来,就是将历史认识与现实结合的过程。2019年的这道开放性试题确实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从提取观点、表明态度,到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是学生得出的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给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这一命题趋势,很值得注意。认识探讨类的开放性试题,更为灵活多样,具体请同学们看的例题是2018年全国III卷的第42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考纲要求的多方面能力。就每一位考生来说,具备其中一种能力,就不难对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提出看法,是本题成功的关键。考生可以将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把握所含信息,可以评价“人分为等级”这一历史现象的渊源或影响(如九品中正制、官分九品),也可以综合提取材料中“九等人”的信息;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概括并说明材料中等级排列的标准、时代原因,也可以就材料中某类、某等、某个具体人物的等级排列的原因、合理与否等提出看法,并调动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说明。第五,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总结。在分析三类例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解答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五个具体步骤:1.解读材料:主要从时间、空间和人物定位三个维度,挖掘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方法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提炼材料信息;2.发现问题:我们前面强调过这是关键环节。找问题可以对比的角度有材料间、材料和常识之间,以及新旧结论间,既可以“求同”,寻找共性或内在联系,也可以“求异”,寻找不同或矛盾冲突对比。3.形成观点:一方面是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表达完整清晰。4.完成论证:说明或分析类题目中,要找准对象(现象或观点),再分析原因。评论或论证类题目中,第一步找准对象(观点),第二步是多角度分析,多史实举证,第三步是总结。认识或探讨类题目中,找准对象(现象或观点)后,是要分析原因、性质和影响,最后加以总结。论证过程都要求逻辑严密。5. 总结升华: 主要是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经验教训、启示或抽象概括等。第六,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复习建议:接下来,给同学们提几条具体备考建议。一是打破思维定式,加强审题,适应题目“变脸”。要读懂题目的立意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做答。二是加强知识储备,明确论题,列举典型史实。一定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三是锤炼学科语言,层次分明,答案精准明了。要掌握历史术语,不要说“外行话”。四是注意答题规范,表述完整,切忌卷面潦草。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特殊时期”,精准备考,持之以恒,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本资源由史学沙龙公众号授权发布,在此诚挚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