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上市 | 《碧山12:建筑师在乡村》

 昵称51072646 2020-03-14


主编:左靖

卷首语 |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设计

文/左靖

2010年,我买下安徽黟县关麓村的一幢清末民初的小四合屋,随即开始和当地工匠合作,对它进行修缮。在徽州乡下修这样的老房子,是没有建筑师概念的,年老且富于经验的工匠,有着自己的建造语法,掌握着修建的秘诀。在我看来,乡土建筑本来就是乡绅和工匠合作的产物,前者规定精神的尺度,后者规定物质的尺度。徽州的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砖匠、木匠各司其职,先后有序,配合默契。哪怕是最近这些年,古宅里增加了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机器设备,以及超出传统要求的保温除湿功能,特别是独立的卫浴系统,他们都基本能在不破坏建筑原来结构的基础上,“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其一一安置和解决。修缮关麓民居的过程,让我从头到尾学习了什么是徽州民居,什么是乡土社会中的匠作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建筑师是缺席的。倒是有两位台湾建筑师到访过这间古宅,各自丢了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谢英俊说,能住这样的宅子,是上辈子修来的。黄声远说,(民间工匠)把我们建筑师的饭碗抢走了。

我有幸生在徽州。数百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虽历经劫难,这块土地仍旧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古代建筑遗产。早先来乡下买老宅的,多半是有一定情怀的乡村生活的爱好者。他们的到来,对乡村来说,是利弊共生、喜忧参半的。2014年在北京,我曾向吕舟老师请益,希望遗产保护领域里的专家,能够帮助我们出一本《古民居修缮导则》。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而言,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民间自发的这种修缮,虽说让村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视如敝屣的老宅,从而对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往往修缮的开始就是破坏的开始。幸运的是,碧山的几间古旧建筑的修缮,因其活化内容上的出色而受到广泛赞誉,建筑改造本身倒还在其次。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建筑师也是缺席的。

2015年,我去了黔东南黎平县的茅贡镇。同样是建筑改造开启了我所谓的“乡镇建设”。也是在那一年,我把自己的工作步骤总结为三个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在这个乡村(镇)建设的框架里,空间生产是第一步。我所定义的空间生产指的是,创造具有当代文化交流功能的新的公共空间,通常由改造旧的或废弃不用的建筑并赋予它们崭新的功能来实现。在茅贡镇的实践是我在乡村(镇)第一次跟建筑师合作,这次合作让我了解了建筑师在乡村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回到大的国家政策层面。2013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5年初,又兴起了“特色小镇”建设风潮;2017年10月,国家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改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调整农业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财政支持。2000年以来的零散的、民间自发的乡村建设浪潮一变为由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运动。

这其间,大批建筑师下乡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我们很容易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建筑师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贴近大众的生活。在编辑《碧山10:“民宿主义”》时,我就计划用两辑的篇幅来讨论建筑师在乡村的工作。但我的关注点是以建筑为媒介,讨论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在我的预设中,深入乡村开展工作的建筑师,不单单是一幢幢建筑物的设计者,更是乡村社会的设计者——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乡村相当一部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设计任务”——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在进行乡村的“社会设计”。

社会设计(Social Design)的来源也许可以上溯到1970年代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社会设计探寻的是设计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具有的潜力,也即运用人类的创造力,探求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行为。与我合作的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就是这样一位“社会设计家“(当然,他的职业底色是一位平面设计师)。按照安藤雅信的话来说“长冈贤明追求的是设计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想在社会设计的过程中的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思考如何进行这种‘不设计’的设计,这样设计就可以变成一种创造力,为我们的社会作出贡献。”

社会设计的概念置换到乡土建筑领域,也就是建筑师在踏入乡村的那一刻起,他就必须要考虑与营造相关的,以及与狭义的营造无关的诸多事宜。前者需要考虑建筑的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文脉、传统材料、新技术和成本等等这些在职业范围内的事情,后者则要应对如土地制度、村民诉求、公共文化、农村产业等等更偏向于社会学的内容。由于每位建筑师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和探索目的不尽相同,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就像王维仁所发问的那样“相比于城市,乡村给中国建筑师比较多元的实践机会。正因为大家的探索方式和目标不一,有没有可能从里面产生新的、与社会关系相联的建筑学理论与工作方式呢?”

我是建筑学的门外汉,在自己和他人的乡土建筑营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碧山》这两辑的编辑,我仅就一个乡村工作者的身份,把这些年来部分建筑师在乡村的工作进行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如果能由此引发一些思考与讨论,那么我们的编辑工作就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了。

 2020年1月13日于上海

目录

卷首语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设计    左靖

卷一·专题

裁缝、工匠、秀才、农民,乡村永续再生的另一种建筑(师)可能    任翔

乡村建造中的“轻”骑兵     程力真

松阳双村叙事    冯立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土聚落渐进复兴中的莪山实践     王铠  张雷

乡村的远去与归来    王惠民

喜岳·云庐——非常之常,非凡之凡     刘昭吟

原本应当是一种精神对话——谈五龙庙环境整治的思考     齐晓瑾

乡村里的博物馆——高黎贡山手工造纸博物馆及其引发的思考     刘衎衎

卷二·传承与表现

木构之思——前童木构营造侧记     叶曼

卷三·艺术介入乡村

艺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能——从艺术家的角度    王美钦

行动中的石节子美术馆    靳勒

卷四·品书

中村好文教你如何造房子    任知

卷五·读影

是枝裕和的“家族”映画(上)    任知

“民间记忆计划”影像笔记(一)       吴文光

卷六·观展

远离城市高楼的“宏大叙事”——竹建筑里寻乡愁     徐佳和

坂茂和他的低姿态建筑    伍忱

卷七·樟树下

祭祖——精神上的源与流       许天心

《碧山12:建筑师在乡村》目录页

新刊预览

《裁缝、工匠、秀才、农民,乡村永续再生的另一种建筑(师)可能》

作者:任翔

《乡村建设中的“轻”骑兵》

作者:程力真

《松阳双村叙事》

作者:冯立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土聚落渐进复兴中的莪山实践》

作者:王铠、张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