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作人:作品五次登上邮票,却没有一套以他自己的作品选邮票

 过往邮客 2020-03-14
原创 永紀華英 8090集邮
他学贯中西,师从徐悲鸿学习油画;他游历西疆,临摹佛窟,为中国佛窟文物保护奠定了不朽功勋;他作为顶级艺术大师,作品先后五次登上中国邮票,却没有一套以他名义发行的作品选邮票。
他就是——吴作人。

提起吴作人先生的名字,是一个我们熟悉而又模式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其作为中国顶级美术大师,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融汇中国传统笔墨。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美术史新的发展,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新一页。而说“陌生”在中国邮政发行的众多“名家作品选”的系列邮票之中,没有一套以他名义发行的。

学 汇 中 西

1908年出生的吴作人,因为父亲在其四岁的时候就病故,全家生计只能依靠兄长维持,所以比其他同龄孩子在学业上显得刻苦。在上世纪初,那个动乱的时代,吴作人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所以在1927年,以不到20岁的年纪就参加了由田汉组织成立的“南国社”,因为其在中学时候打下的基础,就意外结识了自己的恩师——徐悲鸿先生。


▲J114《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邮票

1930年赴法国留学,之后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其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刻苦,学校的会考中获金质奖章,并享有个人画室及由院方供给全部绘画费用的待遇。1935年在徐悲鸿先生的号召下回国任教,1940年开始游学西域,临摹敦煌莫高窟等艺术宝库,为自己的艺术打下坚定的民族基础。

与 邮 结 缘

建国后,吴作人先生首次看到熊猫活体的展览,又恰逢开始了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熊猫的造型很适合用水墨来表达。作为一个前人未画过的题材,怎样用水墨来表现熊猫的憨态可掬是一个新的问题。那时候,吴先生常常到动物园里去一坐就是一天的画素描,去观察熊猫的形态与情趣。


▲特59《熊猫》邮票

在1957年吴作人发表了其运用中国传统大写意手法绘制的熊猫,画面仅运用黑白二色,却通过墨晕的特殊效果显出熊猫茸毛的实质。不仅展现出熊猫的憨态可掬,还透露出浓浓的中国笔墨。


▲特59《熊猫》邮票

这个时候,当时的邮政发现了吴作人先生绘制的熊猫形象,于是决定将这“萌宠”搬上方寸之中,设计师孙传哲先生删繁就简,展现出熊猫的日常。因为邮票有担负赚取外汇的作用,如此吸引歪果仁喜爱的熊猫,邮政肯定不会简单放过,于是还有一套“特供版”—无齿熊猫。


▲N57-62《熊猫》邮票

1973年,当时的邮电部决定再次发行《熊猫》邮票一套六枚,依旧选取吴作人先生的画作,展现出熊猫或进食,或玩耍,或与之同乐的场景。这套设计师许彦博先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更是“破天荒”的保留原画之中的提拔与印文,使得整套邮票,更加具有中国气质。


▲T106《熊猫》邮票

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当时的邮电部再次发行《熊猫》邮票与小型张,这次吴作人先生的熊猫第三次登上方寸,只不过这次是一枚小型张。邓锡清在设计中,邮票选择的是韩美林先生的原画,而型张则选择吴作人先生的作品,并且在型张边饰上,也运用了先生的“拯危继绝”的篆书题词。

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曾经三次发行“《熊猫》邮票”,全部采用吴作人先生的作品,不仅证明了吴老“中国水墨画熊猫第一人”的艺术史上地位,恐怕这也是空前绝后的一件事情。除了三套熊猫邮票以外,另外两幅作品又是哪些呢?


▲J6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邮票(3-3)《牧驼图》

1980年,当时的邮电部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发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邮票一套三枚,第三枚就是选择的吴作人先生的《牧驼图》。该图以墨为主,讲究变形换色,画面虚实有度,主次分明。一望无垠的沙漠为背景,一群双峰骆驼正迎着狂风,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近处的骆驼用浓墨,远处的骆驼用淡墨,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视野开阔,画面空灵而不死板。是画家吴作人于1980年初春玉门归来后创作的,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年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随即入选这套邮票,原作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T141《当代美术作品选》(一)邮票(3-3)吴作人《齐奋进》

1989年9月1日发行的《当代美术作品选》邮票,应该是最“亲民”的吴作人先生作品邮票了。邮票画面右侧选取的是吴作人先生1978年创作的《齐奋进》,左侧选择的先生的“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行书书法。

作为中国顶级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应该是与方寸结缘次数最多的大家,但是却使用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作品选邮票,能够展现自己独特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吴作人》、《吴作人画传》

整理:8090集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