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 在漫长的中医论战中,上火是一个关键的交锋点。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而春季,我们体内的“火”也开始蠢蠢欲动。 春天到来,阳气回升,万物复苏,人体内的许多器官积蓄的内热也慢慢的散发出来。 所以,春季是最易上火的季节。 春季最怕“4种火”,防上火,少生病!1、肝火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 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 此时天气干燥,阳气升高,最易大动肝火,引起肝阳上亢,肝气不舒。 所以,春季是养肝最佳时期,第一步就是预防肝火。 建议春季养肝,多出去走走,春暖花开,万象更新,好的环境也是给肝脏“洗洗澡”。 2、肺火 春天冷热交替温差大,容易出现“火烧肺”的情况。 中医有句话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其实不难发现,到了春季口干,咽干,咳嗽的症状频频出现,这可能是肺火引起的。 因此,春季养肺也是不能忽视的,建议大家,早清晨,空气好的地方,多运动锻炼,排出肺脏浊气。 3、胃火 胃火旺是指胃热,进食量多,胃功能亢进,这叫“多食易饥”。 有的也会引起流鼻血,牙龈肿痛等,称为是“胃气上逆”。 主要是刚刚过冬,但是很多人还在维持冬季的饮食习惯,进补一些温热,辛辣的食物,就会引起胃火。 春季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清淡的饮食为主。 4、心火 俗话说“一年之一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此时压力大,情绪紧张,会引起心火过旺。 并且,春季昼变长,夜变短,很多人有晚睡的习惯,导致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影响心脏健康。 平时可多吃一些去心火的食物,如苦瓜、丝瓜、东瓜、西瓜、黄瓜、莲子、百合等。 降火气:少吃二物,常饮三水,记住四个字!【少吃二物】 1、少吃坚果 春季要减少坚果食物的摄入,一方面,一些坚果经过特殊加工,去除多余的水分,会增加上火的属性。 另一方面,坚果中含有丰富的油脂,有的也是高热量食物,会使身体内生热,春季不宜多吃。 2、少吃肉 气温越来越高,人体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变得烦躁不安,如肉吃的多,会导致脾气更大,容易上火。 加上肉属于温性食物,生热生火,也加重脂肪的堆积,对身体健康不利。 此时,要以清淡为主,不宜进补过量的营养以及肉类。 【常饮三水】 1、婆婆丁泡水 婆婆丁是春季的小植物,很多人到了这个时候都会自己采摘一些婆婆丁。 婆婆丁即使食物,也是一味中药,安全健康的天然小植物。 婆婆丁“为泻胃火之药,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长服久服而无碍。” 有广谱杀菌的效果,被称为“天然的抗生素”是春季消炎下火最佳食物。 平时可用来泡水,吸收效果更佳。 2、菊花泡水 清代中药学专著《本草正义》中记载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 用菊花泡水,具有散风热 、平肝明目之功效。 菊花帮助人体对抗多重病毒、细菌,能够达到很好的抑制。 尤其是缓解眼干眼涩,用眼过度都有很好的作用。 3、山刺玫花泡水 山刺玫就是野生的小玫瑰花,营养含量较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草再新》:"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 日常用刺玫花泡水,可以很好的疏肝理气,也就是调理心情,缓解暴躁的脾气。 特别是对于肝火旺的人效果更佳。 【做好四个字】 第一个字:“捂” 我们都说“春捂秋冻”,此时正是春冬交替的时间,气温时高时低,不要过早的脱下棉衣,但是也不宜春捂过度。 当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已经超过15度时,此时就要适当的减去衣物,如长期身体内热积蓄、内火上升,就容易上火了。 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一定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 第二个字:“排” 这里的排指的是积极地排便。 经常上火的人,胃肠积热,即燥热内结,耗伤津液,使大肠传导失润,就会引起便秘。 反之,如果经常的憋便,不及时的排便,也会导致毒素堆积,火气上延,进而出现口臭,口苦等异常表现。 第三个字:“动” 适当的运动,可降低火气,缓解不良情绪。 每天坚持遇不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身体虚弱症状,可缓解阴虚引起的上火 多运动,有效改善体质可以促进汗液的排泄,将体内的寒湿之气排出体外。 每天坚持半小时的运动,保证微微出汗,降火祛湿,强健身体。 第四个字:“睡” 人在缺乏睡眠的时候,就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肝火上升,出现双目赤红,起痘等症状。 好的睡眠也是泻火的关键,在保证晚上11点前进入休息状态的同时,中午也建议小憩10-30分钟。 午睡有养心,去心火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