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的最后一战输给了士族立曹丕为继承人也输掉了曹魏的未来

 宁静以致远n2ds 2020-03-14

根据儒家坚持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曹操的长子曹昂死于宛城后,从宛城逃出来的曹丕是天然的继承人,也得到了颍川集团等士族门阀文人的认可。

但曹操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并且相继推出了曹冲和曹植,亲自给立嗣一事增加了许多变数。

是曹操不喜曹丕这个儿子吗?但就算他喜爱曹植,可是为什么先推到前台的是年纪尚幼的曹冲呢?

这表面化的继承人之争,实则是曹操与当时根深蒂固影响力巨大的士族门阀之间的长期较量。

曹操与士族的博弈是最长一战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深知士族门阀这一政治集团的力量,得到了很大助力,但也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所以一直寻找机会想要削弱士族门阀对朝廷政权的影响力。

可惜生不假年,统一北方后的短短十余年,就算是曹操也无法革除士族门阀威胁国本的积弊,为了避免北方再次分裂,曹操最后妥协,立曹丕为太子。几十年后正是士族门阀联合起来,拥戴士族代表司马氏颠覆了曹魏江山。

曹操的出身就注定是要与士族门阀对立

按照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曹瞒传》的说法,曹操本来应该是姓夏侯,之所以改姓为曹,是因为他的父亲被大宦官曹腾收为了养子。

在东汉中后期,统治阶层有两大派,一个就是士族官僚集团,另一个就是伺候皇帝的阉宦以及时不时联合在一起的外戚一派,因为阉宦后期掌握了官员的任命,所以两派变得水火不容。党锢之祸,就是阉宦一派向士族官僚集团举起了屠刀。

党锢之祸起因就是官员选拔

作为阉宦的后人,曹操本来是不被控制了天下舆论的世家高门中人放在眼里的。虽然他跟四世三公的第一高门子弟袁绍算是发小,但实则就是人家这个庶子的小跟班。

董卓很残暴吧,但是对士族门阀也不敢太过分,比如袁绍都跟他公开叫板了,就因为他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子弟,后来还是封他渤海太守的官加一个侯爵。而曹操呢,一样也是皇帝任命的校尉,一样也从洛阳逃跑,居然中途还被县令抓了。

最开始,袁绍还是对曹操很照顾的,甚至在讨董卓失败后,地盘还是袁绍帮他争取来的,“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对于曹操,袁绍这个士族子弟自然居高临下的,

“孟德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

而且在两人撕破脸后,袁绍在发的檄文之中,直接就捅了曹操的痛处。说,“操赘阉遗丑。”

也正是出身于阉宦家庭这个原因,在曹操集团起步的阶段,士族子弟竟无一人投靠。而在他杀了名士边让之后,激起了兖州士族的怒火,竟然整个老巢兖州都反了,宁肯去迎了三姓家奴吕布为主。

士族投奔曹操 是从与宦官有关系的荀彧开始

哪怕后世说曹操是奸雄,可是曹操在年轻时候是一个忠于汉室的热血青年,他自己说过,最开始就是想封侯而已。而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组建勤王之军,联络八方诸侯会盟反董以图匡扶汉室,自己还差点死了。

连经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汉室颓微,各方势力并起,但汉室余威还在,儒家的忠君思想也仍然高擎,所以各地的士族也需要拥戴一个自己的领头人来拨乱反正。

袁绍跑到河北,明显有割据意思,而袁氏的另一个代言人袁术又烂泥扶不上墙,于是中原地区的士族最后只能选择还忠于汉室的曹操。

颍川士族子弟遍天下

这其中的领头人是荀彧。

荀彧之才自是世人皆知,不过虽然他是颍川荀氏子弟,但是说起来,他和阉宦一党也有关联。因为他的妻子是大宦官的养女。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典略》

荀彧开始和其他士族子弟一样,都是去投奔袁绍的。虽然,“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袁绍占领冀州是得到了河北士族全力的拥戴,而河南士族跑去分权,自然会受到排挤。

再加上,袁绍割据河北之心昭然,于是一心忠于汉室的荀彧就转投了正在为汉室在中原剿匪的曹操。而且不只是他自己去,前后还推荐了很多士族人才给曹操。

“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司马懿),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三国志·荀彧传》

而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曹操麾下二架马车之一的“颍川士人集团”。

在赤壁之战前 曹操与士族间算是蜜月期

军中有士族人才出谋划策,地方有士族人才治理安民,曹操就在当大汉朝权臣的路上飞奔起来。

在曹操一统北方的过程中,士族出了很大力。

收复兖州,“濮阳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

战徐州,得陈珪陈登父子,得平吕布。

官渡之战,许攸献计烧乌巢。

平河北,辛毗计灭二袁。

南下荆州,荆州士族都劝说刘琮投降,兵不血刃得了荆州江北之地。

曹操自己也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正是一边征战扩土,一边吸纳地方士族人才,曹操才得以迅速平定北方,并一举南下,打算毕其功于一役。

只不过,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不得不退回北方。

一路高歌之下,许多矛盾自然被遮掩起来。可是一旦势头受阻,就该轮到内部矛盾爆发了。

赤壁之战时,看似曹操席卷北方,但实则,曹操能全般掌控的地盘并不大。

洛阳残破,长安在时降时叛的西凉铁骑包围之下。

青徐有臧霸等人割据,直到曹丕继位后借口伐江东才率大军解决。

而河北,袁氏虽亡,但归于曹操之手不过年余,人心不定。

而许都还有一个汉室皇帝在的。

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就不再急于一统天下,而是开始清理内部矛盾,巩固北方。

而立场不明还掌握了官员察举任免的颍川士人集团,则成了曹操的阻力,是为曹氏代汉做准备的曹操必须要面对的。

推出曹冲只是为了试探士族对于立嗣的反应

与赤壁之战相比,公元208年还发生了一些小事。比如大儒孔融被杀,再比如,曹操之子曹冲早夭。

关于曹冲,小时候就知道他称了大象的重量,是一个聪明儿童。

就因为他的聪慧,所以,《三国志》说,曹操将立曹冲为继承人。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当然那个时候曹操说这话,应该是立曹冲为一家之主,而绝非继承魏王之位。

但是通过这一点,却可以看出曹操对于士族的试探。

儒家传家的士族,在立嗣问题上,一直遵循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嫡子身份)不以长。”这一儒家规定。

而到了曹操这里,却自动忽视了曹昂死后的嫡长子曹丕以及曹植。他是不是真心想立曹冲为继承人无所谓,曹操只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想通过打破继承人传统来试探士族的反应。

他想试探出的各方态度,和他杀孔融也是有关的,那就是到底有多少士族还顽固地坚持士族传承下来的固有原则,也就是在此基础上试探他们是否还忠于汉室。

曹操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摧毁士族,所以只能旁敲侧击地一点点钝刀子割肉。

孔融是孔子之后,孔氏家主,天下儒家瞩目的焦点。曹操迎汉献帝入许都后,孔融就到了朝廷。但是他可不是想为曹操服务,而是一直忠于汉室,并且利用自己在朝廷的身份处处跟曹操作对。

最后竟然提出要恢复周朝制度,就是将京畿地区方圆千里交给汉献帝治理。

“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但最后仍是将孔融,“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杀了孔融这忠于汉室的天下名士后,曹操发现似乎儒家读书人士大夫们都没什么反应,这才南下荆州。而赤壁兵败之后,曹操则开始着手筹划代汉。

士族出身的士大夫可不是说杀就杀的读书人

不就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和读书人吗,曹操大刀一挥不就能解决了,还用得着和他们长期博弈?

东汉后的士族可真不是上位者随便就能碾死的儒家文人。

士族的前身其实和曹操的家族差不多,都是豪强土地主。别小瞧这土地主,曹操起兵的时候,家族兄弟们凑一凑一下子给他提供了几千人马。所以东汉的土地主是手里有人的。

士族当然不只是有田地有人手,他们还当官掌握话语权。

东汉当官必须要精通儒家经典,而儒家教育是被士族前身的这些豪强垄断的,也就是说,只有他们的子弟能当官。结果就是,地方豪强官僚化,士族就逐渐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垄断了官位。

像曹操家这样的豪强,虽然也有地有人手,但是家里没有当大官的,所以只能算是寒门。

曹操敢向这些控制了州郡的士族下手吗?他不敢,因为那等于是自断根基。

士族的实力多强,看看袁氏。袁绍覆灭后,他的老家汝南坚决反曹。是曹操派的汝南太守满宠用计平灭的。

“率攻下二十余壁,诱其未降渠帅,于坐上杀十余人,一时皆平,得户口二万,兵二千。”——《三国志》

仅仅一个袁氏的残余分子哪怕群龙无首之下仍能聚众二万户,拥有战兵二千人,那么遍布天下州郡的士族都反抗曹操的话,北方早就糜烂了。

所以,曹操只能一步步地和士族博弈,夺取国家控制权。

曹操在成为魏公之前先立了曹丕为嗣

曹丕曾经回忆过,“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

但实际上,曹冲死的时候,曹操顶多算是一个权臣,立嗣什么的,不在议题之上。但曹操确实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并不在意。

宋朝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操于诸子,将择才而与之,意不在专嫡。”

直到曹操起了代汉之心后,继承人的选择才成为了曹操和士族门阀博弈的焦点之一。

一开始,曹操就是妥协的。公元211年,丞相曹操任命曹丕为副丞相,也就是变相承认了曹丕为继承人。一直主张立贤不立长的曹操为何突然转变了呢。

就在两年后,也就是213年,这一年,曹操走出了代汉的第一步,成为魏公。可见,遵循儒家“立嫡以长不以贤”,以曹丕为继承人,是曹操拉拢士族儒家士人支持的一种手段。

二年时间足够曹操做很多事,诸如对内在河北移植许昌经验大规模屯田,诸如对外平定长安、凉州。在逼死了忠于汉室的荀彧之后,其余人等皆缄默不再反对曹操为魏公。而颍川文人集团虽然失了首脑,但是并没有对于曹操的暴行做出什么反应。

一方面是,北方已经大定,已经在战乱中学会保家存身的士族隐忍为先。另一方面,则是曹丕为士族门阀所看重,是他们拥戴的继承人,对士族而言,对付不了你曹操,但是我们可以掌握你嫡长子,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赤壁之战后 曹操试图从士族手中夺回权力

曹操对于士族的打击,是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自然是从土地上。在夺取河北后,坚决抑制士族对土地的兼并,并且严惩了追随袁氏的士族,罚没家产和土地。虽然仅是河北一地,但试验田的作用明显,使得士族人人自危。

而且收编流民开始大规模屯田。屯田一是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二则是对士族豪强们的抑制,与世家豪门抢夺人口。

曹操抓集权的另一方面,就是引进非士族人才做官。为此,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就颁布了“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

东汉以来,官员录用是察举制,也就是多由二千石的现职官员举荐任官,举荐的都是有德行的人,怎么知道一个人有德行呢,就要靠乡议。而把持乡议的自然是掌控了地方的士族。

负责乡议的是士族,负责举荐的是士族,其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

当时的民谣就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曹操的“唯才是举”并非“重才轻德”,实则上是要最终从士族手里夺回官员选拔的权力,打破士族对朝廷任官的垄断。而一旦曹操成功,则再无高高在上的士族。

曹丕跟士族关系太近 于是曹操推出曹植

没遇到多少阻力就成为魏公,建魏国定都邺城之后,第二年,曹操就对继承人一事有了反复。当然,曹丕只是副丞相,并没有明确立嗣。

曹丕的问题不在于他是否得到曹操的喜爱,而是因为他和曹操反着干。

曹操是要决心打击士族门阀的,而曹丕呢,偏偏跟士族门阀关系非常好。

在荀彧生前,“文帝曲礼事彧。”

荀攸接过颍川集团首脑之位后,曹丕对他毕恭毕敬,“世子问疾,独拜床下”。

对邴原、张范等名儒和士族名士,曹丕以子孙之礼相待。

因为曹丕深知士族门阀最终“嫡长子继承制”。

曹操见曹丕没理解自己针对士族门阀的苦心,只好另辟蹊跷,就是再寻一个继承人。

214年,曹操征孙权,竟然让曹植留守邺城,按照老规矩,这是太子的职能。

而且在临行前,父子有过交流,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其意昭昭了,就如《三国志》所言,

“而于时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于植。”

“植既以才见异……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是否想和曹丕争不得而知,但是曹操却是帮着曹植去争太子之位。

他不只是口头上给百官吹风,实际行动也有,丁仪、丁虞等寒门子弟都是曹操安排给曹植的,还有曹操曾颇为欣赏的杨修。再加上曹彰为代表谯沛武人集团与曹植亲近,一时之间,曹丕、曹植还真有二龙夺嫡的意思了。

满朝皆是士族 曹操也无计可施 只能妥协

曹操并非嗜杀之人,但是在立嗣之争的过程中,有重臣也是名士崔琰身死,很难与储位之争脱开关系,至少也是曹操对士族下的重手。

崔琰,清河崔氏出身,为位高权重的魏国尚书。他其实与曹植应该更亲近,因为曹植是他哥哥的女婿。

不过当曹操问他谁人可为太子之事时,崔琰毫不犹豫地说,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三国志》

曹操当时甚至还夸了崔琰,升他官当了中尉。

不只是崔琰,士族中人都力挺嫡长子的曹丕。

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曹丕和曹植之争,并没有电视剧宫廷戏那种你死我活,因为全部都被曹操掌控着。

但很显然,几番博弈后,曹操最后向士族门阀妥协了。

他不妥协也是没奈何的。即便是他提出:“唯才是举”。但是因为士族垄断了知识和儒学教育,所以得到的人才即便不是士族子弟,也是在士族培养出来的寒门子弟。而且才给了曹操十年时间,除非是他打算鱼死网破,不然也不可能短短时间就改变百多年的传统。

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而在这之前的216年,曹操做了一件事,就是杀人,杀崔琰。

崔琰是名士,但更是曹操体系内负责选官的,而且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也就是说,十年内的朝廷官员多为他选出。可见,士族之力在朝廷上是越来越强大。

在崔琰之前,负责选官的是荀彧。两人皆死。

而还有前面提到的毛玠,也是负责选举官员,崔琰被杀后,毛玠被免职,不久也亡故。

可见,曹操虽然不得不立曹丕为嗣,但是为了保证曹丕不会被士族所控制,直接下手除掉了士族在朝廷中的两大关键人物。

只不过,满朝几乎都是士族之人,所以继任崔琰的也是士族,名为陈群,是颍川集团的新领袖。

正是陈群设计了中正制,使得士族集团登上了政治顶峰。

结语

曹操的遗传似乎出了问题,不是文学方面,而是长寿基因上。曹操的寿命在那时候不算短,活到了65岁。可是他的儿子们却不行。

曹丕,39岁驾崩。曹植活到41岁。另一个本来可做曹氏定海神针的曹彰,只活了35岁。

曹丕的儿子曹叡本也是个有本事的,可惜,也才活了36岁。

如果曹丕和曹叡能各自多活十年的话,只怕曹氏天下不会为司马氏所夺。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个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垄断了知识学问的士族门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一定阶段内士族的高人一等的地位是会持续存在的。

曹操虽然一心想要集权,削弱士族门阀的影响力,为此还在立嗣问题上多有反复,但是最终仍不得不放弃初衷。不想让北方统一的局面分崩离析,只能立士族门阀推举的曹丕为继承人。

而曹丕因为对士族门阀的放任,导致曹魏王权逐渐衰落,最后被河内士族司马氏所夺。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典略》《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