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春树暮云 | 归来是为情

 香落尘外 2020-03-14

文:春树暮云 \\ 图:堆糖

归来是为情

对亲人故土的思念,也许是每个风尘游子心灵深处那根不敢拨动却又不能不拨动的琴弦。

(一)

暑期,晚,洗刷完毕,临休息,打开手机,妹的信息传来,“姐,晚十点的飞机,我们联系了拼车,明天一早到家,不用接,勿念。” “对了,别给爸妈说,省得挂念。”看看表,晚十点,回拨电话,已然关机。先生惊奇,前两天联系还说事务忙,还要几天才回,怎么这么快?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期,小妹带着9岁的女儿回来,归期临近,小妹还有诸多担忧,放心不下家里太多事务,担心大西北长大的小姑娘适应不了家乡的气候与生活条件。结果,回来半晌不到,小姑娘和一群表兄弟姐妹们已打成一片,没有了作业的牵绊,卸去了补习班的负担,褪去了大城市的矜持,小姑娘全身心地放松,血脉相连的亲情,没有让他们之间有丝毫隔阂,直到临走,小姑娘还一直念念不忘,恋恋不舍呢!

而妹妹,回到家,走亲串友,每天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工作的繁杂,生意上的尔虞我诈像一个强大厚重的外壳,小妹业已卸下。童年的记忆,少时的伙伴,渐行渐远的亲戚,成了我们永远讲不完的话题。每顿饭,我们都和妈妈一起在厨房忙碌着,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年幼时最单纯的快乐。

有那么几个深夜,我和妹妹就这么静静坐在客厅,谈我们少时最温馨的生活,谈她在外打拼的不易,谈养育孩子的艰辛。有时累了,我们就什么也不说,空气中弥漫着最舒适的气息。“姐,在家真好,有时候,我真想抛开一切,只想回到家。”我朝她笑笑,“家还能留得住你吗?”妹亦笑笑,我俩心照不宣。

归期,妹满血复活,精神抖擞。我体会得出,家,已成为小妹最好的疗养院,经年的心伤也能得到最温情的抚慰,身边的亲人,成了她前进的动力,家人最原始,最淳朴的感情,让她体验到家庭的温暖。

也许,这次,他们累了,倦了?

(二)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妹一家四口已到妈妈家(我们和妈一个小区),客厅内,一大家的成员都已到齐,妈妈依然在厨房忙碌,孩子们跑到自己的房间聊起他们关心的话题。先生提出给妹夫在宾馆开个房间,妹夫一脸诧异:“哥,家里热闹,住家里多好!”于是,家中收拾出一个房间,看着大家庭里的孩子们热热闹闹同居一室,我们好似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时光。

此次回来的小妹夫,一米八几的个头,三十五岁的年龄,却过早地透出中年人的老成。在那个刚刚摆脱温饱的时代,少不更事的妹夫15岁只身离家,独自一人来到边疆,因为年纪小,文化程度低,空无技术,能选择的工作自然也少,他的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可谓受尽白眼,历尽艰辛,吃尽苦头,从学徒做起,数十年的摸爬滚打,整天钻到车底满身油污,终于练就了一身修车的好技术。婚后,他们开起了自己的修理厂。而那时的我们,刚参加工作不久,工资微薄,生活一穷二白,又刚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居无定所。妹妹妹夫从电话中了解到我们拮据的经济情况,每逢需要用钱的节口,都早早打到我们卡上。“姐,手头别太紧,不够再说,我们今年生意好!”言语间满是宽慰与洒脱,也正是他们传递过来的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时时感染着我们,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其实,无数个夜晚,我都能想象到,他们置身异乡打拼,陌生的环境,嗷嗷待哺的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凭着他们的勤快肯干,吃苦耐劳,再加上头脑灵活,人际关系打理得好。所以,经历十几年的打拼,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生意越来越好,事业也做得越来越大……

妹妹他们在家的这段日子,每天,除去必要的应酬,一大家人更愿意依偎在有妈妈忙碌的厨房。走亲访友之际,妹夫带回来一兜兜的野菜,蔬果,看着饭桌上新鲜的农家产品,我们打趣这是现在最讲究的吃法。这也让我们回想起父辈们,及我们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时光,每天下地回来,路边的几棵野菜,红薯地里的两根红薯茎,就是我们饭桌上够全家吃的菜肴,红薯叶拌面一蒸,红薯梗用滚水一过,切成段,用自家地里种的蒜拍成泥一拌,芝麻油一淋,就是上等美味。在那艰苦的岁月,地母用她无私的胸怀,哺育着她的子女。

远道归来的一家四口,每天吃着最普通的农家饭菜,外甥外甥女每餐饭后积极主动收拾碗筷,每天坚持洗刷自己的衣物。看着他们干得那么得心应手,我很庆幸到底是穷人家孩子出身,妹妹妹夫俩人,在实现经济富足之后,依然坚持本色,节俭有度,身上绝对没有沾染暴发户的奢侈,他们头脑依然非常清醒,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学习丝毫不放松。初中未毕业的两人,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造,打磨,历练,一步步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老家。

车子缓慢地行驶在乡间小道上。车窗外,满眼碧绿:玉米挺拔,大豆叶子肥大,只是,记忆中丰富的种植品种不见了,内心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行至村北,眼见父母的两块自留地,妹建议下车走走。傍晚时分,骄阳散去,顺着乡间小道,清风徐来,不知何时,我们来到了一片棉花田边,看着棉花花枝伸展,匀称自然,棉桃油绿,花孽满枝,几个花孽上的棉蕾正在盛开,白的圣洁,紫的淡雅,忽然就觉得,那是开在我心中最美的花。

有关棉花的记忆纷至沓来。

八九十年代,棉花作为经济作物,是农家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三四月份打钵体育苗,五月份栽种,而后历经一个夏天施肥,浇水,除草,以及无数次的打药,一家人全上阵,深秋迎来棉花丰收,一直延续到半个冬天的采摘。往往寒冬时节,打包出售,大半年的辛劳才换来最后的收获。

儿时的记忆中,在那个经济拮据的时代,家里就是依仗几亩棉田供养我们姐弟四人读书生活,帮我们全家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光。还记得家中姊妹四人都上小学时,有一次邻居大丫串门找妹妹玩耍,俩人嘀嘀咕咕,提到课堂上妹妹罚站的事。恰巧母亲从厨屋出来听到,以为妹妹犯了什么错,便训斥起妹妹。

快言快语的大丫妹妹接道:“大娘,不是犯错了,是萍姐的学费没交,俺老师天天撵着她要,才让她站着听课哩!”母亲扬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依稀间,有东西蒙住了母亲的双眼,她别过头去,许久没说话。

第二天,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小雪飘飘,恶劣的天气没有阻止父母的脚步。一大早,父母便把两大包棉花捆在架子车上,到十里开外的县城,去换取妹妹的学杂费……

现今的年轻人,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外出打工一两个月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半年来种植棉花辛劳的收入,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时代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大片大片的田地里,再也难觅当年放眼望去全是棉田的壮观。偶尔,见到田间地头零零星星还在种植些许棉花,那些大都是家中老人想为自己换两床新棉被或为大家庭里添丁加口的孩子做身棉衣。

夕阳西下,我们漫步村头,再见棉花田,格外亲切,它让我想起了麦田里栽棉花的热浪滚滚;想起了暑期清早必须随父母到棉田里寻虫子,全身被露水打湿的不适;想起骄阳似火的夏日锄草的艰辛;想起初冬季节,在村头摘棉花,手上划过一道道或红或白痕迹的不情愿。如今,它成为了我们记忆里的珍宝,它融入了我们整个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是我们记忆里与土地最亲密的联系。

脚下的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们,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根,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是每位游子魂牵梦绕的念想,只是,若干年后,我们早已脱离土地的后代,又会拿什么作为依托呢?

 (四)

“姐,我们去前王看看吧!”妹口中的前王,是我们唯一的亲姨家,照常理,关系应特别亲近,然,因为姨夫年轻时就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父亲吃苦耐劳,踏实本分,无奈两人秉性相差太大,从年轻时起两人关系就不太和睦。大姨也最终因忍受不了姨夫的种种行为含恨自尽离世。自此仇恨结成,我们心中再无姨夫。尽管两家仅相隔十余里,却从未来往。但姨的女儿,我的表妹,也去了妹所在的边疆城市,他乡的姐妹相见,顿觉亲情弥足珍贵,格外亲近,一路走来,互相帮衬,互相扶持。尽管表妹也对姨夫积怨较深,可那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兄妹三人,分居在各个城市,只有姨夫孤身一人留守老屋,长期父女相隔几千余里,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什么都阻隔不了的,表妹的心思妹懂得,我亦懂得。

“去吧,看到他的身体好,我们都心安!

上一代的恩怨,在我们心中早已放下,业已释然。

再多的积怨,都抵不过时间与亲情的历练。

(五)归期

天刚蒙蒙亮,家中已经有了动静,我知道,先生和妹夫已起床。下楼,发现两人正在车旁收拾,车内的后备箱里,是父母和先生几天来为其备好的东西。尽管现今是物资极其丰富的时代,各大超市全国各地特产应有尽有,但,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带足了所有能想到的东西。很多时候,礼品早已超出它本身的价值与含义,寄托的是一家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就像少时的我们,每次离家,父母总是想着法把我们的行囊塞得满满,成家后的每次回娘家,我们也都是满载而归。长女如母,兄弟姐妹四人,我是留守父母身旁的人,秉承了父母的心性,成了大家庭里感情的纽带,并且乐此不疲。

陆续,都起床了,人汇集到楼下车旁,宽大的越野车是妹夫回来后的购置,为的是归期让儿女能饱览一路的风景与风情,增长孩子的眼界。我的内心不仅一阵感叹,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体会不到姥姥姥爷一辈人的苦难,也终将感受不到父母辈们只身在陌生城市打拼出一番基业的艰辛。生活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幸福和美的画卷。

临上车,13岁的外甥紧握姨夫的双手,羞涩,稚嫩的脸上露出刚毅:“姨父,谢谢您多日的款待,欢迎有空到新疆来。”仰望这个1米75的小伙儿,内心无限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经意间,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以自己独有的姿势占领了这个世界。

(六)

家乡以他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女,但他已留不住子女们前行的步伐,毕竟,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如今,她成了外出游子心中永远的念想。而遥远的大西北,却成了父母们永远的牵挂!

作者简介

春树暮云 ,做一名有深度,有涵养的老师是我不懈的追求。喜欢用温润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