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牧滋 . 图源:堆糖 野餐,老师教我们煎二面黄 我喜欢吃"二面黄",特别是成都的豆腐煎出的"二面黄"分外好吃,因此自己经常煎一大碗,每天早上吃两块,可以吃几天。 星期天在家煎豆腐“二面黄“,翻着锅里的豆腐,看着它们一块块慢慢由白变黄,不由得想起了读初二时,班主任黄惠老师带我们去野餐,教我们煎豆腐"二面黄"的情景。 记得那是一个初夏,我们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在两个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到郊外一个名叫雷劈石的河沟去野餐。 雷劈石属石桥铺的边远地区,位于石桥公社与九龙公社交界的地方。那是桃花溪上游一条小河的断崖之处,相传这是远古时期的一次巨大雷击劈石引起地质结构的变化形成巨大落差,所以就叫雷劈石。 那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同学们的心情与天气一样。因是第一次集体野外活动,大家都很兴奋,一早各自带着餐具来到学校集合。老师则准备了锅碗瓢盆、大米和菜类。人到齐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出发了。队伍中有背柴块的,有背米菜的,还有背黑锅的。同学们沿着一条石板小道,二班在前,一班在后,分两队人马向着雷劈石进发。 一路上,前行的二班同学用粉笔在石板路上时而画上箭头,时而标上“地雷"。而我们一班的同学则在后面顺着路标前进,遇有"地雷“便停下排“雷",那不外乎就是找到藏在路边附近草丛中或小树下写有谜语的小纸团,破解谜语后便继续前行。 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旁杂草丛生,乱石遍布,而两岸则是一大片荒芜的坡地和极少的小树。寻着水流往上走,上方有个断崖,瀑布挂在断崖处,落入下方潭中,溅起水花,瀑布后面崖腔内凹,疑是一个水帘洞。 见此情景,同学们早已成了山羊,漫山遍野地散开、跳动;有到水沟里搬石头捉螃蟹的,有在草丛中捉蚂蚱扯毛草的,也有在拾干草捡干树枝的。我和几个同学来到瀑布面前,朝上望去,断崖略呈弧形,瀑布水流也不大,我们来到潭边戏水,这个水潭也不大,瀑布落入潭中,弹起的水花溅湿了我们的衣裳。 我们从瀑布旁边进入凹进去的崖腔内,里面很干燥,在靠崖壁脚的沙土中,有许多小小的"漏斗"状的沙坑。这是小虫子"地牯牛"的窝,我们从中掏出了不少背上有横纹的"地牯牛",放在手心上把玩,然后把它放在沙上,很快它便钻入沙中,地面上只留下了一个沙漏斗。 同学们在瀑布下面,在小溪两旁,在乱石和杂草丛中,在这荒郊野外跑着,跳着,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中的乐趣。 班主任黄惠老师则在溪边找到一块较为平整的地坝,并用石头搭成灶,开始生火做饭,以带来的柴块作主力,捡来的干草和小树枝给柴块助威。中午时分,饭已做好,同学们也围了过来,这时老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豆腐,把它切成小块,把一块块小豆腐放入锅中煎炸,她说,这叫"二面黄“,是要把白生生的小块豆腐煎成两面呈金黄的豆腐块,使其好看又好吃,这是豆腐菜中最简单的做法。 她一边操作一边给我们解说:先把平底锅烧热,然后倒少量菜油。油不能太多,否则成了油炸豆腐不好吃。油温起来后在锅底撒上少许盐粒,这样煎豆腐时不但入味,而且豆腐也不会粘锅,撒盐后即可平放豆腐入锅内,待豆腐中的水分挥发一些后,给它翻个身,在翻过来的那面也撒上少许盐。老师特别强调说,只能放少许盐。小火慢煎一阵后,可看一下朝锅底那面是否变黄,如变成金黄就可翻身煎另一面。黄老师再次强调说,在煎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心急,要有耐心,要小火慢煎,而且要勤翻面,否则会糊。说罢,黄老师又翻过一块金黄的豆腐块,不一会儿一大盘"二面黄“就端上了"餐桌"。同学们端着饭碗,看着溪流,吃着二面黄,野餐这顿午饭吃得特别地香! 豆腐二面黄,它除了只要少量的油和盐外,别无它求,的确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菜肴,但是,它味道却很美很美! ![]() ![]() 版式设计 / 湛蓝 作者简介 王牧滋,别名牧童,1950年生于重庆。1969年下乡。1976年返城。返城后在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2010年退休。一生信奉: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爱好写作。有作品先后发表于《四川石油报》、《重庆晚报》以及《石桥铺的故事-石桥广角》。主张生活要丰富多彩。喜欢旅游和运动,特别爱好打乒乓球、集邮、钓鱼、研制乒乓球底板并为球友修补高档球拍。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