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非运动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轨迹

 日牙 2020-03-14
泛非运动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轨迹张宏明泛非主义运动(下简称泛非运动 ,Pan - African Move­ment) 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一场由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 启蒙运动,它起源于美洲,后经欧洲传播到非洲。在非洲, 泛非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非洲民族主义先驱领导人 民争取非洲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运动。在历时一个世纪的发 展过程中,泛非运动大致经历了勃兴、发展、沉寂和复兴 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主题或特色。一 泛非运动的兴起20 世纪的前 45 年 ( 1900 �9�1 1944 ) 是泛非运动的萌生 期,这 一时 期的 泛 非 运 动 基本 上 是一 场 “ 泛黑人运动 ” (Pan - Negro Movement), 其要旨是联合全世界的黑人,反 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及争取黑人的一切平等权。15 世纪以来,非洲和黑人的遭遇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 史,成千上万的黑人沦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饱受蹂躏。19 世纪末,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沦为殖民地的非洲 各族人民饱受摧残:主权被剥夺,资源被掠夺,族体被肢 解 ,文化被亵渎,历史被否定。 1900 年 7 月,在伦敦召开 的首次泛非会议揭开了非洲和黑人历史新的一页。此次会 议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是黑人“ 种族运动史上的一件大 事,其重要性和可能带来的成果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①后 来的历史也证明此次会议揭开了全世界黑人团结战斗的序 幕,宣告了泛非运动的正式诞生。会 议 在 “ 非洲是非洲人 的非洲 ” 宗旨的指导下,“严肃认真地考虑了黑色人种面临 的形势和前途 ” 并对黑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特别是对 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环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会议主张恢 复黑人的尊严,强调黑人应与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会议 还号召全世界黑人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 此次会议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由杜波依斯起草的《致世界各 国呼吁书》中。不过,泛非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泛 非会议之后不久,由于内部政见分歧,加之活动资金匮乏, 泛非运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低谷。只是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方渐入佳境。两次大战期间的泛非运动表现为在两个不同领域平行 发展的运动:其一,是英语黑人世界的泛非政治运动,它 萌发于散居在美国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知识分子之中;其 二,是法语黑人世界的泛非文化运动,它盛行于在法国学 习的非洲和安第列斯群岛的黑人知识分子之中。泛非政治运动主要由杜波依斯领导的 “ 泛非大会运动 ” 和由加维领导的 “ 返回非洲运动 ” 构成。这两个运动的出 发点和目标虽然基本一致:都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都要求实现种族平等和世界黑人大团结,都 主 张 “ 非洲是 非洲人的非洲 ” 并致力于非洲的解放与复兴;但在组织的 成员、指导思想和斗争策略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②① 巴 兹 尔 ·戴维逊: 《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第 17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② 唐 大 盾 : 《泛非主义的兴起、发展及其历史作用》,载 《西亚非洲》 双月刊,1981年第6 期。35\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 由杜波依斯领导的 “ 泛非大会运动 ” ,在 1919�9�11927 年期间先后召开过四次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争取黑人种族 在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平等权。1919 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泛非大会明确提出了非洲土著 居民的政治参与权问题。大会决议申明,“ 非洲土著居民只 要具备条件,就有权参加政府组织。 ” 并 且 “这种参与应逐 渐扩大到国家的较高职位,直到按照非洲人的意愿来治理 非洲。 ” ②虽然泛非大会运动所奉行的斗争方式是温和的, 主张用和平手段、甚至还寄希望于 “ 国际联盟” 的干预及 殖民宗主国的恩赐来实现其要求。但是,从一般、笼统地 要求实现种族平等权利,发展到提出参政议政、实 行 “ 地 方自治 ” 等具体的政治主张,无疑是一大进步。遗憾地是在此后, “ 泛非大会运动 ” 基本上在原地徘徊。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召开三次泛非大会,从会议所通过的宣 言、决议或纲领来看,这一时期的泛非运动除了老调重弹 外,没有提出新的政治主张。在斗争策略问题上,也依然是 因循非暴力方式,试图从道义上感化西方列强。杜波依斯就 曾表示,在他领导下不会发生种族战争或反抗,他还亲自率 团 赴 “ 国联 ” 递交请愿书,吁请后者的同情和支持。与 “ 泛非大会运动” 相呼应的另一个具有泛非性质的 运动是由加维领导的 “ 返回非洲运动” 。加维在对非洲之外 黑人的前途的看法上与杜波依斯意见相左。杜波依斯认为 黑人可以而且应该在 “ 白人世界 ” 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 而加维则主张种族分离,他认为只要黑人客居他乡就无尊① 第 一 次 泛 非 大 会 于 1919年 2 月在巴黎召开;第二次大会于1921年 8、9 月间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巴黎召开;第三次大会于1923年 11、12月间在伦敦和里斯本举行;第四次大会于1927年 8 月在纽约举行。② 唐 大 盾 主 编 :《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9�11990)》,第 7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严可言,黑人的前途在于返回故土 — 非洲,并在那里建 立一个统一的黑人国家。据此,加维号召世界各地的黑人 把非洲当作自己的祖国,并积极倡议他们返回非洲。加维 的政治观点于 1920 年 8 月在纽约举行第一次“世界黑人进 步协会 ” 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世界黑人权利宣言》中得到 充分的体现。加维和他领导的 “ 世界黑人进步协会” 在激发黑人民 众的种族自豪感和斗争意志方面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1920 �9�1 1924 年, “ 协会” 每年都要在哈莱姆召开代表大会 和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由于加维的政治观点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黑人民众的愿望,因此得到了数以百万计 黑人民众的积极响应。 “ 返回非洲运动 ” 声势之浩大、影响 之广泛是 “ 泛非大会运动 ” 所望尘莫及的。“ 泛非大会运动 ” 和 “ 返回非洲运动” 虽因遭到美国当 局的敌视,以及受到经济危机和战争等因素的制约而趋于 低落,甚至陷于停顿状态;但其在泛非运动发展史上的地 位和作用却是不容低估的。具 体 来 这 一 时 期 的 泛 非 运 动具有 如 下 积 极作用:其一,它广泛宣传了种族平等的思 想 , 唤醒了黑人的种族平等意识,从而给非洲人民及世界 黑人带来了希望;其二,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要求参政议 政、实 现 “ 地方自治 ” 的政治愿望,并使泛非思想成为他 们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三,它扩大了 泛非主义的影响,壮大了泛非运动的力量,并为战后泛非 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学者科林·勒古姆在 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这样评述道:泛非主义已从非 洲血统人的一种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并由一种 思想运动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己政策的社会政治运动。①① 科 林 ·勒古姆:《泛非主义、黑人精神和非洲民族主义》,载 《民族译 丛》1983年第3 期。 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泛非运动并未将黑人斗争真 正推向前进。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泛非运动主要是由美洲黑 人知识分子和上层开明人士发起和领导的;其活动范围基本上 局限于美洲,特别是美国,而并未真正在非洲大陆生根、开 花,更未同非洲大陆人民的斗争发生直接的联系。另则,这一 时期泛非运动的领导人,特别是杜波依斯深受费边主义的影 响,崇 尚 “ 非暴力 ” 和渐进式的斗争方式,主张采取较温和的 路线,这就使得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泛非运动未能同非洲的现实 斗争联系起来,也未能提出殖民地的独立问题。以 “ 黑人传统精神” 著称的泛非文化运动虽然盛行于 法语黑人世界,但是就其思想渊源和运动的起源而言,则 源 于 美 洲 讲 英 语 的 黑 人 ,诸 如 布 莱 登 的 “ 非 洲 个 性 ” (African personality) 学说、美 国 的 “ 新黑人运动” 和安 第列斯群岛的文学运动。布莱登或许是最早系统阐述泛非文化思想并且是第一 位将黑人种族的文化特性概括为 “ 非洲个性” 的黑人知识 分子。布莱登的独创性在于他将非洲文化视为一个独立 的、自成一统的文化类型,并认为非洲文化蕴含着勃勃生 机,它将成为非洲社会发展的驱力。布 莱 登 的 “ 非洲个性 ” 学说是建构在种族观念基础上的,在他看来,由于各种族 的生存环境不同,因而使得每个种族都有其固有的思维方 式和行为规范。据此,作为对种族歧视和种族优劣论的回① 爱 德 华 ·威尔莫特·布 莱 登 (Edward Wilmot Blyden,1832�9�11912) 出 生与加勒比海的圣托马斯岛,后移居利比里亚;他是近代非洲民族 主义的先驱者。他的学术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但主题却十 分明确,即捍卫和弘扬非洲传统文化;他的学说对近、现代非洲思 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② A.Irele, Négritude et African Personality, in A . J. Smet, Philosophie africaine,Textes choisis , I ,Presse universitaires du Zaire, Kinshasa, 1975, p.64. 应,布莱登提出了种族平等的观点。①布莱登也是最早提出 人类各种族存在互补性的学者之一 。②他 认为,种族间不存 在任何绝对或本质的优劣;黑人种族并不比其他种族低劣,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具特色罢了。黑人种族可以通过与 外部的接触来吸纳于己有益的东西;但与此同时,黑人种 族必须首先忠实于自己的特性;黑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杆 卫黑人种族的个性。③诚然,在布莱登有生之年,他 的 “ 非洲个性” 学说还 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但 是 作 为 “非洲存在和非洲命运的 哲学 ” ,他 的 “ 非洲个性” 学说则是黑人传统精神明确的理 论表达。其意义在于,这种学说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 且也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 20 世纪非洲思想的发展并为黑人 传统精神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比 较研究证实 ,20 世纪的黑人传统精神运动与由布莱登在 19 世纪所维系的 “ 非洲个性 ” 学说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尼日利亚学 者阿比奥拉 · 伊莱尔所言,它 们 “各自思想体系中的几乎所 有观点都是相似的,并且这种相似性超越了时空的阻隔。 我们不能说上述两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甚至不 能说是一种简单的相似 ” ,而应当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 根本的、有机的同一性” 。⑤美国新黑人运动在性质上属于文化启蒙运动,它发轫① Hollis R. Lynch, Edward Wilmot Blyden (1832 �9�11912): Pan - Negro Patrio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pp. 59�9�160.② A.Irele,Négritude et African Personality, in A . J. Smet, Philosophie africaine,Textes choisis,I , p. 66.③ Hollis R. Lynch, Edward Wilmot Blyden (1832�9�11912) : Pan - Negro Patriot, p.61.④ S. Azombo Menda et M .Enobo Kosso, Les philosophes africains par les textes , Edition fernand Nathan, 1978,p. 18.⑤ A.Irele, Négritude et African Personality, in A . J . Smet, Philosophie africaine,Textes choisis,I , p.67. 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高潮。在 发生学上,它源于觉悟了的黑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寻根 意识。随着美国黑人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其知识阶层 力图在文化上表现自己以树立一代 “ 新黑人 ” 的形象。“新 黑人 ” 的主要特点是受过教育、生活富裕、意识到自身存 在的价值并具有种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新黑人运动的主 要活动是围绕着为非洲文化正名这一中心并从以下三个方 面展开的:一是研究非洲和黑人的历史。运动的倡导者认 为,掌握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黑人对于自己血统的意识, 激发和提高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发掘和 整理非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非洲悠久的文化传统,以 驳斥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明因而不配在 “ 文明社会” 中 享有平等地位的种族主义谰言;三是创作一批反映黑人种 族的精神、状况、愿望和要求的文艺作品。第一次大战后 至 30 年代,以纽约哈莱姆为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黑人文 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用自己作品表达了黑人的自豪感及其 对种族歧视环境的愤懑和抗争。运动的先驱者兰斯顿·休斯 的 《黑人诉说河流》、康蒂 · 卡 伦 《遗产》、阿兰·洛克编辑 的 《新黑人》堪称这方面的典范。①新黑人运动的代表人物 普遍认为,黑人决不应忽视他们本身的创造力及其对人类 文化的特殊贡献。新黑人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泛非主义的 文化表达并为日后萌发的黑人传统精神运动起到了示范作 用。美国新黑人运动是通过法属安第列斯群岛作家的媒介 对非洲知识分子产生影响的,波 莱 特 · 纳 达 尔 (Paulette Nardal ) 在沟通纽约与巴黎黑人知识分子的文化联系方面 起到了关键性的中介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法语黑人① 伯 纳 德 ·W .贝尔: 《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第 119�9�1120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世界,海地和马提尼克的文学活动要比法属西非开始得早。 从 20 世 纪 2 0 年代开始,安第列斯群岛即已开展了旨在 “ 维护来自古老非洲之源 ” 的文学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 间,安第列斯群岛作家主要是通过创办文学刊物,即以笔 作刀枪来向法国的文化同化政策挑战的。其中影响较大的 两份刊物是《黑人世界杂志 》 (Revue du Monde Noir ) 和 《正当防卫 》 (Légitime Défense) 杂志。《黑人世界杂志》是一份由海地人莱奥·萨儒博士和波 莱特 · 纳达尔于 1931 年在巴黎创办的双语(英文和法文) 文学刊物。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旨在昭示黑人的精神产品 并以此向世人证明其存在的价值。该杂志在传播“新黑人 运动” 的诗歌和小说及在沟通美国黑人作家同在巴黎的非 洲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起到了 “ 桥梁式的连接作用” 。 继 《黑人世界杂志》之后,以埃蒂安 · 莱罗、于勒·莫内罗 特和勒内 · 梅尼勒为首的马提尼克大学生于 1932 年 6 月又 在巴黎创办了《正当防卫》杂志。该杂志以抗拒白人的种 族歧视、文化同化及捍卫黑人个性为宗旨。他们在这份杂 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份 “ 宣言 ” ,从政治、种族和文化三 个方面提出了黑人问题。他们宣告,不 再 “ 同耻辱的环境 妥协 ” ,而要自豪地做一个黑人。① 《正当防卫》杂志在黑人 知识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桑戈尔认为,《正当防卫》 杂志的倡导者们已相当全面地表达了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 思想观点。尼日利亚学者沃利 · 索因卡甚至认为 《正当防 卫》杂志所阐述的观点是黑人传统精神思潮和运动的直接① 参见:Lilyan Kesteloot, Les écrivains noires de langue francaise : nais- sance d ’ une littérature, Editions de 1’ Institut de sociologie universitéLibre de Bruxelle, 1971, p.25,pp.70 �9�171; 另见 Léopold Sédar Sen­ghor, Liberté Ⅲ , Négritude et civilisation de l ’ universel, Paris, le Seuil, 1977,p.276、278; Marcien Towa, Poesie de la Négritude , Ed: Naaman de Sherbrooke, Québec, Canada, 1983,p.70. 来源。①正 是 在 “ 非洲个性 ” 学说、新黑人运动和《正当防卫》 “ 宣言 ” 的影响和鼓动下,桑戈尔、塞泽尔和达马斯在 1934 年创办了《黑人大学生 》 (Etudiant N o ir) 杂志。桑 戈尔、塞泽尔和达马斯等人利用这个论坛,在理论上,进 一步强化了《正当防卫》 “ 宣言” 所提出的拒绝同化和维护 黑人个性这两个强有力思想观点。他们宣称,作为新一代 黑人,他们不愿再像其长辈那样顺从地接受殖民主义的奴 役和同化;因为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只会助长白人殖民 者的种族优越感和泯灭黑人固有的个性。他们所希望的和 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从殖民主义的精神枷锁中彻底挣脱出来,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有真正的生活,才能证明和实现黑人 的存在价值并对人类有所贡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 须首先找回 “ 迷失了的自我 ” 。③在行动上,他们借鉴并效 仿美国新黑人运动作家的做法,即从文学和艺术创作入手, 并将之视为体现黑人存在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诚然,黑人传统精神运动主要是生活在白人世界中的 黑人知识分子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应和抗争,但它 也反映黑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对唤醒黑人种族 意识所抱有的使命感。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兴起不仅将泛 非文化运动的中心亦由纽约转移到了巴黎,更主要的是它 超越了安第列斯人、非洲人和美洲黑人的地方本位主义的 狭隘意识,把来自不同地域的所有黑人视为一个整体,从① 沃 利 ·索因卡:《殖民统治时期的非洲文艺》,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写 的 《非洲通史》第 7 卷 ,第 456页,中国对外 翻译出 版 公 司, 1991。②塞泽尔在为该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 “ 黑人传统精神” (Négritude) 一词,后来在法语黑人世界展开的泛非文化运动便以此 命名。③ Lilyan Kesteloot,Les écrivains noires de langue francaise : naissance d ’ une littérature , pp . 99 �9�1100 . 而增强了全球黑人的泛非意识。正如达马斯所说:“ 《黑人 大学生》是一份同业行会的刊物,目的旨在结束在拉丁区 ( 巴黎学院区)现 行 的 “ 部落制和氏族制” (即结束根据黑 人知识分子来源地所组成的小团体)。从今以后不再刻意称 谓马提尼克大学生、瓜德罗普大学生、圭亚那大学生、非 洲大学生和马尔加什大学生,而只有一个相同的名称 — 黑人大学生。①因此可以说,将在巴黎学习的所有黑人大学 生联合起来并使他们意识到其所面临的问题涉及整个黑人 种族,是黑人传统精神运动倡导者的首要功绩。 1941 年塞 泽 尔 夫 妇 和 他 们 的 朋 友 在 其 故 乡 创 办 了 《热 带 地 区 》 (Tropiques) 杂志,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黑人传统精神运动在 美洲的影响。二泛非运动的发展从 1945 年的第五次泛非大会到 1963 年 “ 非洲统一组 织 ” 成立,是泛非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泛非运 动依然由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构成,其主题是争取非洲的 独立和统一。二战后泛非政治运动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有利的内部和 外部环境。一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形势发生了 巨大变化。随着殖民列强的衰落和民族、民主思想在世界 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世界范围内 的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这无疑激发和鼓舞了非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为泛非运动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出生于特立尼达的黑人政治活动① 莱 昂 ·达马斯:《我们这一代》,转 引 自Lilyan Kesteloot, Les écrivains noires de langue francaise : naissance d ’ une littérature,p. 91. 家乔治 · 帕 德 莫 尔 (George Padmore, 1903 �9�1 1958 ) 等人的 活动也为战后泛非运动的发展做了铺垫。 1944 年在曼彻斯 特成立的 “ 泛非联盟 ” 就是以帕德莫尔领导的“ 国际非洲 服务局 ” ( 1937 年成立)为核心,联合其他十几个非洲学 生、工会团体组成的一个具有泛非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该组织将争取非洲殖民地的 “ 自决和独立” 确立为奋斗目 标 (这是泛非运动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非洲殖民地的独立问 题);① 1945 年 10 月在曼彻斯特举行的第五次泛非大会主 要也是在该组织的倡议、筹备下召开的。第五次泛非大会是在泛非运动沉寂近 20 年及在历经了 近半个世纪的徘徊之后召开的,因而它在泛非运动史上具 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此次会议与以往四次会议相比 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会议主要是由非洲人发起、筹备、 组织、领导并以非洲人为主体的大会。②参加此次会议的不 仅有新大陆的黑人领袖,而且有来自非洲本土的民族主义 领导人,其中包括恩克鲁玛和肯雅塔。在与会代表的成分 方面,会议采取了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方针 , 从而使得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二,会议的中心议题 是非洲问题。与会代表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本质以及 殖民地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殖民宗主 国在其非洲属地所进行的 “ 宪政改革” 不过是试图继续维 系其各种既得权益的欺骗手段而已;据此,会议明确提出① 唐 大 盾 主 编 :《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9�11990)》,第 39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②在承担第五次泛非大会筹备工作的6 名成员中,非洲人占了 3 名,即 任组织秘书的恩克鲁玛(西非)、任宣传秘书的彼得·亚伯拉罕斯 (南非)和任助理秘书的乔莫·肯 雅 塔 (东非)。大会虽然仍由杜波依 斯主持,但实际起作用的是恩克鲁玛等年轻一代的泛非领导人,大 会关于非洲本土的报告和宣言都由他们起草;恩克鲁玛在其间起的 作用尤大。参见 P .基文·滕坦:《克瓦米·恩克鲁玛与非洲革命》,世 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6 期。 了非洲人的政治自决权要求并强调“所有殖民地人民都有 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所有殖民地必须摆脱帝国主义一切 形式的控制” ;从而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斗争目标和 前进方向。其三,会议在谋求政治独立的同时还明确提出 了非洲统一的主张。大会认为,由殖民分割人为造成的疆 界是非洲人民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会议呼吁非洲各族人 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从而使非洲民 族解放运动具有全大陆的规模。其四,大会在斗争策略和 手段方面做了调整并确立了 “ 有效行动 ” 纲领。会议号召 丢掉幻想, “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奋 斗 ” ,如 果 “西方世界仍然执意使用武力维系其在非洲的统 治,那么非洲人民终将诉诸武力以争取自由” 。第五次泛非大会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泛非运动的新纪 元 :其一,它标志着泛非运动从种族色彩浓重的海外“ 泛 黑人运动 ” 逐步向回归非洲过渡;换言之,此后的泛非运 动将植根于非洲大地并以非洲人的思想为主导,从而使泛 非运动具有了名副其实的 “ 泛非 ” 性质。其二,它标志着 泛非运动开始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这无疑激励 了非洲民族主义者争取民族独立、实现非洲解放的信心和 勇气,起到了加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历史进程的作用。从第五次泛非大会闭幕到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的近 30 年 是泛非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从 20 世 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 非洲的仁人志士围绕着独立优先还是统一优先的问题展开 了激烈的辩论。①虽然这一时期泛非运动的主题是争取非洲 独立和实现非洲统一,但 鉴 于 “ 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争取 政治权利的斗争是走向社会、经济、政治的彻底解放的第45\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① Yves Bénot, Idéologie des indépendances africaines, Ed: Maspéro, Paris, 1972,pp. 139�9�1141. 一步,也是必要的先决条件 ” 。①因此,独立问题便成为泛 非运动和非洲民族主义者优先考虑的目标。恩克鲁玛特别 强调了政治独立优先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彻底解决殖 民地问题 …… 就必须取得政治自由,因为只有人民获得了 政治自由,其他的民族才能够给予他们以应有的尊重。不 可能在任何其他基础上谈民族平等。”②泛非运动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结合所产生能量和影 响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二战后非洲各 地的民族主义团体或政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民族解放运 动也从大陆的边缘地带迅速扩及全非并不断取得胜利。许 多具有泛非思想的非洲民族主义领导人,如恩克鲁玛、塞 古 · 杜尔、卢蒙巴、阿齐克韦、尼雷尔和肯雅塔等人都站在 这一运动的前列。他们将泛非主义思想同殖民地的实际政 治斗争结合起来,大大推进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西非在这方面的进展尤为迅捷:恩克鲁玛领导的黄金海岸 ( 今加纳)和塞古·杜尔领导的几内亚通过开展全国性的群 众运动最终迫使英国和法国做出让步,先 后 于 1957 年和 1958 年挣脱殖民枷锁的束缚。在加纳和几内亚独立的示范 作用下, 1958 年 9 月,肯尼亚、乌干达、坦噶尼喀、桑给 巴尔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的民族主义领导人在坦噶尼 喀的姆万扎集会,共商推动东非和中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的有关事宜。会议通过的 《东非和中非泛非自由运动组织 章程》和 《自由宪章》确立了 “ 以泛非路线建立为非洲人 所有、为非洲人所治、为非洲人所享的政府” ,以加速实现 这两个地区解放的目标和宗旨。① 唐 大 盾 主 编 :《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9�11990)》,第 44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② 克 瓦 米 ·恩克鲁玛: 《恩克鲁玛自传》,第 5 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随着民族独立运动在非洲各个地区的蓬勃发展及一些 国家先行挣脱殖民枷锁,迫切需要协调彼此间的立场和行 动以推动非洲全境彻底解放的历史进程。恩克鲁玛特别强 调非洲大陆团结斗争、协调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 除非 一个属地的自由运动最终与解放整个非洲大陆的泛非运动 联系起来,否则非洲人和世界各地的非洲人的后裔都没有 希望获得自由和平等。 ” 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第 一 次 “非 洲独立国家会议 ” 于 1958 年 4 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 大会认为,应加强非洲独立国家间团结协作以全力支持非 洲的解放事业,并明确了对非洲未独立国家的支持是历史 赋予它们的义务和责任。同年 12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非人 民大会 ” 再次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在非洲的所作所为;要求非洲独立国家尽一切可能、最大 限度地援助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以迅速实现 非洲的完全解放;会 议 强 调 “ 在争取自由与独立的斗争中 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非洲的命运和政体必须由非洲人自 己来决定和缔造 ” 。在斗争方式上,会议在重申通过以一人 一票的直接选举来达到多数人统治目标的同时,明确表示 对以武装斗争方式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给予同样的支持。 在泛非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的高涨。 仅 在 1960 年就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是年亦因此被称作 “ 非洲年” 。随着非洲民族运动的节节胜利,在争取非洲彻底解放 的同时,泛非运动的另一大任务和目标 — 非洲统一问题 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8 年 12 月,在阿克拉召开的第 一 届 “ 全非人民大会 ” 会议上,围绕着争取非洲独立与实47\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① 克 瓦 米 ·恩克鲁玛: 《恩克鲁玛自传》,第 47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现非洲统一这一主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①会议为实现非洲 统一所确立的宗旨和目标是:“促进非洲各族人民的了解和 团结;在非洲各族人民中间培养一种大家庭的情感;为非 洲合众国的建立而奋斗 ” 。据此,会议号召地理上接近、经 济上相互依赖、语言和文化相似的非洲独立国家,先行联 合成立若干区域性国家集团,以便为实现泛非主义的最终 目标 — 建 立 “ 泛非联邦 ” 或 “ 非洲合众国 ” 奠定基础。 会议还特别强调“建立国家集团不应损害泛非联邦这个最 终目标 ” ,并呼吁消除妨碍非洲走向统一的传统社会制度。第 一 届 “ 全非人民大会” 在泛非运动史上的意义并不 逊色于第五次泛非大会。它不仅标志着泛非运动的中心已 从欧美正式回归非洲本土,而且还将泛非运动纳入了争取 非洲独立与统一运动的轨道,并 为 “ 非洲统一组织” 的诞 生构制了框架性文件。继阿克拉会议之后, 1960 年 1 月在突尼斯召开的第二 届 “ 全非人民大会 ” 讨 论 并 通 过 了 《关于非洲统一的决 议》。决议指出,“鉴于伟大的泛非主义思想是构成非洲人 民民族意识的一种新的要素” ;“决定以这一思想为中心动 员非洲大众,并以这一思想为其行动和思考的基本目标 ” 。 同年 6 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二次“ 非洲独立国家 会议 ” 也 通 过 了 《关于推进非洲统一的决议》和 《关于建 立非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决 议》。 1961 年 3 月在开罗召开的 第 三 届 “ 全非人民大会” 在确认前两届会议所通过的一切 声明和决议的基础上,又 通 过 了 《关于非洲统一和团结的 决议》。会 议 就 “ 政治统一是实现非洲实际统一的首要条 件 ” , “ 经济统一是一切政治统一所不可缺少的存在条件 ”① 唐 大 盾 主 编 : 《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9�11990)》,第 50�9�16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② 同 注 ① ,第 70页。 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呼吁筹建全非洲性的政治、经济、军 事 、外交、文化等机构以及统一的工、青、妇等组织,以 加快非洲统一的进程。泛非运动争取实现非洲统一的努力不是仅停留在理论 层面上,而且还付诸实践: 1958 年 11 月,加纳与几内亚 组成了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联盟 — “ 加—几联盟” 。继 之, 1960 年 4 月,法 兰西 共同体内 的苏丹共和国(今马 里)和塞内加尔组成 “ 马里联邦 ” 。同年 8 月,恩克鲁玛与 卢蒙巴签署秘密协议,决 定 以 联 邦 方 式 结 成 “ 加—刚联 盟 ” 。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规模更大的国家联盟,诸如 “ 布拉柴维尔集团 ” 、① “ 卡萨布兰卡集团 ” 和 “ 蒙罗维亚 集团 ” 等。③虽然上述区域组织或国家集团对于实现非洲统 一的方式、步骤的设想不尽相同,并由此形成了两个互相 竞争的国家集团,即 “ 布拉柴维尔集团 ” ,和 “ 卡萨布兰卡 集团 ” ;但是,泛非主义关于促进非洲团结和实现非洲统一 的理想则是非洲各国的共同愿望。关于这一点,亦可从历 次 “ 全非人民大会 ” 、 “ 非洲独立国家会议” 及非洲国家集 团会议的决议或宣言中得到印证。基于这种共识,从 1961 年底起,非洲国家领导人频繁互访就非洲国家间的团结合 作问题进行磋商。 1962 年是非洲国家迈向统一的关键性一① “ 布拉柴维尔集团” 于 1960 年 12月成立,由喀麦隆、刚 果 (布)、象 牙 海 岸 (今科特迪瓦)、达 荷 美 (今贝宁)、上 沃 尔 特 (今布基纳法 索)、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中非、加蓬、乍得和马达加 斯 加 12个法语非国家组成。主张协调外交行动和加强区域经济、文 化合作;但不急于谋求政治上的统一,故被称为泛非运动中的温和 派。② “ 卡萨布兰卡集团” 于 1961年 1 月成立,成员国有加纳、几内亚、马 里、埃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主张非洲在政治、经济、文 化、 技术和防务上的全面合作,故被认为是泛非运动的激进派。③ “蒙罗维亚集团” 于 1961年 5 月成立,成员国除了 “ 布拉柴维尔集 团” 12国外,还包括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索 马里、突尼斯、多哥和埃塞俄比亚。49\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 年。是 年 1 月,非洲独立国家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举行峰 会,出席会议的国家占独立国家的 2/3 ( “ 卡萨布兰卡集 团 ” 未与会)。会上,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发表了 调解两大集团的演说并通过了旨在促进非洲团结的《拉各 斯宪章》。同年 7 月,阿尔及利亚反法武装斗争的胜利和刚 果 (今民主刚果)问题的初步解决,为消除了非洲国家之 间的分歧提供了新的契机,并最终使两大集团取得谅解。与泛非政治运动并行的泛非文化运动在二战后也呈蓬 勃发展之势。不过客观地讲,随着泛非政治运动回归非洲 本土并与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加之黑人传统精神 运动本身的局限性,泛非文化运动在整个泛非运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已退而次之。尽管如此,二战后至 50 年代末仍然 是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最赋战斗性和进取性的时期。二战后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蓬勃发展除了得益于二战 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及桑戈尔和塞泽尔等老一代黑人作家的 积极活动外,与新生代黑人作家的迅速崛起亦不无关系。 在这一时期,黑人传统精神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都怀着 一 种引导黑人民众的责任感和复兴非洲文化的使命感积极 投身于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比利时学者莉丽昂·凯斯特罗 特女士认为,下述事件赋予黑人传统精神运动以国际性的 规模和影响: 其一,是诞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和学术著作,诸如诗人桑戈尔在 1948 年出版的由法国存在 主义哲学大师萨特作序的《讲法语的黑人和马尔加什人新 诗选集》,社会学家弗朗兹 · 法 农 在 1952 年 发 表 了 《黑皮 肤 、白面具》一书,历史学家谢克 · 安塔 · 迪奥普于 1954 年 发 表 了 《黑人民族和文化》一书,等等。其二,是塞内加 尔学者阿里乌纳 · 迪 奥 普 在 1947 年 创 办 了 《非洲存在》① La Grand Ensyclobédie, Volume 14,Librairie LAROUSSE, Paris, 1975 , pp.8444�9�18446. (Presence africaine) 杂志社。该杂志社聚集了在巴黎的几 乎所有有影响的黑人作家和学者,塞泽尔、桑戈尔也都是 该杂志理事会成员。在 《非洲存在》杂志社的倡导和组织 下, 1956 年在巴黎举行了黑人文化界的第一次全球性聚会 ( 第 一 届 “ 黑人作家和艺术家会议” )并成立了 “ 非洲文化 协会 ” (La Société Africaine de Culture ) ; 继而又于 1959 年 在罗马举行了第二届 “ 黑人作家和艺术家会议” 。上述事件 和活动无疑扩大了黑人传统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促成二战后泛非运动从海外回归非洲本土及其与非 洲民族独立运动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促进非洲团结和 统一方面,许多仁人志士都曾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 辛的探索。政治思想家恩克鲁玛、经济学家马马杜 · 迪亚、 阿尔贝 · 特沃杰雷和历史学家谢克 · 安塔·迪奥普是他们之中 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 非洲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治层面,恩克鲁玛无疑是非洲统一这一泛非主义 理想最坚定的拥护者。① 早 在 “ 非殖民化时期” 恩克鲁玛就 认识到了非洲统一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民族国家的建立 只是建立国家间更大共同体的第一步,非洲的前途和出路 在于实现整个大陆的统一。恩克鲁玛还把他的这种泛非主 义思想写进了 1960 年的加纳宪法。该宪法郑重申明,加纳 将用一切合法的手段促成建立 “ 非洲合众国” ,并愿为此交 出部分或全部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恩克鲁玛对实现非 洲统一愿望更加迫切。先时,恩克鲁玛还赞同实现非洲统① 克 瓦 米 ·恩 克 鲁 玛 (Kwame Nkrumah, 1909�9�11970) ,生于加纳西南 部的恩济马。1935�9�11945年赴美国深造,其间研究过西方哲学,对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杜波依斯和加尔维等人的政治主张推崇备至。 1945年在伦敦学习期间,又受到英国工党和费边社的改良主义思想 的影响。1947年回国组建政党并领导黄金海岸的民族独立运动,使 加纳成为黑非洲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此后一直担任国家的最高 领导人直至1966年 2 月被政变军人推翻。 一的步骤可以分阶段进行,即从组织区域性国家联盟着手 , 逐步扩展到整个大陆。但 1962 年以后,恩克鲁玛则更强调 一步到位,即实现全非洲的立即统一,反对建立地区性联 盟。其理由是:建立任何地区性联盟都有可能导致非洲的 “ 巴尔干化 ”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培养非洲各 族人民对整个非洲的意识和对整个非洲的忠诚。他还提 出,一个统一的非洲必须谋求实现三个目标:即必须拥有 一个以大陆为基础的全面的经济计划、一个统一的军事和 防务政策和一个统一的外交政策。此外还应建立全非洲性 的 “ 大陆议会 ” 和 “ 非洲联邦政府” ,用以制定和执行有关 非洲的共同政策。②恩克鲁玛还在《良知主义》一书中对其 非洲观做了哲学上的诠释。在他看来,完整的非洲应是由 传统的非洲、受伊斯兰教影响的非洲和受基督教影响的非 洲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的整体;而他的 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就是促进非洲的统一。塞内加尔经济学家马马杜 · 迪亚③和贝宁学者阿尔贝 · 特沃杰雷④则从经济层面论述了非洲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迪亚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特别是从经济发展成本的角 度,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对非洲经济发展的益处。基于非洲 国家的殖民地性质,迪亚认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非① Kwame N’ krumah, Africa must unite, London, 1963,pp.214�9�1215.② 同 注 ① ,pp.218�9�1221.③ 马马杜·迪 亚 (MamadouDia) 1910年出生于塞内加尔的孔博莱,从 威廉·蓬蒂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塞内加尔独立后出任第一 任总理。70年代后长期供职于国际金融机构。④ 阿 尔 贝 ·特 沃 杰 雷 (Albert Tévoéjiré) : 1926年生于贝宁波多诺伏省, 先后在法国图卢兹大学、瑞士佛赖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 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进修并获社会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是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曾 任 “ 留法黑非洲学生联合会” 领导人。贝宁独立后回国,任总统府国务秘书、新闻部长。1962年 当 选 为 “非洲和马达加斯加联盟” 秘书长。1996年后任贝宁计划、 经济调整和促进就业部长。52\中 东 非 洲 发 展 报 告N o.5 洲国家单打独斗不足以使效益最大化;只有建立区域经济 体或实现非洲统一方能使有限的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优 化配置,进而通过降低发展成本使非洲迅速摆脱不发达状 态。迪亚在 1953 年出版的《对黑非洲经济的思考》一书中 明确指出, “ 非洲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那么就应该首 先通过调整或改变殖民化所人为造成的不合理的边界,并 在此基础上组建几个地域范围广阔、资源配置合理、具有 经济互补性的区域经济体。 4 年后,迪 亚 在 《非洲经济》 一书中进一步强调,实现非洲统一不再是一种政治理想, 而已成为加速实现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际需要。②贝宁 学者特沃杰雷的观点可谓与迪亚不谋而合。他 在 《泛非行 动一非洲和马达加斯加联盟的重要情况》和 《反叛的非洲》 等著述中,从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对非洲统一的必要 性做了论述,并强调同不发达做斗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紧 迫性,要求动员非洲人民投入全部的力量。③塞内加尔学者谢克 · 安塔 · 迪奥普则侧重于从历史、文 化的视角阐述其泛非思想和主张。④迪奥普毕生奋斗的目标 是奠定非洲人自己的历史意识。他认为,“非洲的文化统一 并非是一种主观臆想,而确存于古老非洲的家庭组织、国① Mamadou Dia , Les Reflexions sur l ’ economie de l ’ Afrique , Presence africaine, 1953,p.49.② Mamadou Dia,L ’ Economie africaine,P. U. F. , 1957,p.90 .③ Albert Tévoéjiré, L ’ Afrique révoltée, Presence africaine, 1958, pp.129�9�1132.④ 谢 克 ·安塔·迪 奥 普 (Cheikh Anta Diop,1923- 1986) 出生于塞内加 尔的迪乌尔贝勒区的一个沃洛夫族人家庭。1946年赴法国深造,在 巴黎大学同时攻读文科和理科,1951年 至 1953年 ,任 “ ‘ 非洲民主 联盟’ 大学生联合会” 总书记。1960年学成回国。他 是 著 名 的 《非 洲存在》杂志社的成员,1971年 ,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 成 为 《非洲通史》编委会的创始成员。迪奥普博学多才,既是物理 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非洲民族主义思想家和政治 家 ,并且是少数几位享有国际声望的非洲学者。53\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 家组织,以及非洲的哲学和道德体系之中。 年 7 月, 经他倡导在巴黎召开了二战后第一届非洲大学生“泛非主 义大会” 。此次会议旨在消除来自英属非洲与法属非洲知识 分子之间的隔绝状态,以便团结一致共同与殖民主义做斗 争。 1952 年,迪奥普在由他领导的“非洲民主联盟大学生 联合会 ” 的机关刊物 — 《黑非洲之声》发 表 的 《黑非洲 政治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从撒哈拉沙漠到好望 角 ” 的 “ 黑非洲联邦国家 ” 的构想。上 述观 点在《黑人民 族和文化》一书中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1959 年,迪奥普 在罗马举行的第二届 “ 黑人作家和艺术家会议” 上所做的 《黑非洲的文化统一》的主题发言中强调,非洲只有走联 合、统一之路,即 建 立 “ 泛非联邦国家” 方能使非洲繁荣 昌盛和获得全面发展。在 1960 年 出 版 的 《黑非洲联邦国 家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一书中,迪奥普从历史、地理、文 化和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此后, 迪 奥 普 又 相 继 提 出 了 关 于 建 立 “ 非 洲 黑 人 国 家 联 盟 ” (Ligue des Etats Négro — Africains) 和 “ 新 泛 非 主 义 ” (Nouveau pan - africanisme) 等设想和主张。正是由于泛非政治、文化运动的蓬勃高涨,及在非洲 政治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 1963 年 5 月,非洲独 立国家领导人云集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非洲 国家首脑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① 谢 克 ·安塔·迪奥普答记者问,文载La Vie Africaine,1960年 3/4,N°6.② 见 Cheikh Anta Diop, Nations Nègres et Cultures, Presence africaine, Paris, 1954,pp.7�9�114.③ Cheikh Anta Diop, L ’ Unite culturelle de l’ Afrique Noire, in: Presence africaine N°spècial XXIV- XXV, 1959, tome I; Deuxième Cogrès des Ecirvains et Artistes Noirs, Rome, 1959.④ Cheikh Anta Diop, Les Fondements èconomiques et culturels d ’ un Etat federal d ’ Afrique noire , Présence africaine, Paris , 1960 .54\中 东 非 洲 发 展 报 告No.5 (2001丨2002) 告了 “ 非洲统一组织 ” 的诞生;至此,非洲国家走上了团 结合作、联合自强的道路。三泛非运动的消沉1963 年 “ 非洲统一组织 ” 成立后,泛非运动逐步纳入 了 “ 非统组织 ” 的运行机制和轨道,后者吸纳了诸多泛非 主义的思想和主张,并通过一年一度的首脑会议和其他活 动,继续致力于泛非运动未尽的事业。 《非洲统一组织宪 章》明载: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 ; 协调非洲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团结与合作;捍卫非洲国家的 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继续支持未独立地区的民族解放 运动,直至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调解非洲国 家之间的各种纠纷,等等。随之,盛极一时的泛非运动便 大潮平落、渐入低谷。泛非运动的衰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一,泛非运动 是种族歧视和殖民压迫环境的产物,这种历史局限性注定 了它将伴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节节胜利而逐渐失去其 原初的驱动力。原因在于,在非洲国家陆续挣脱殖民伽锁 后,作为二战后泛非运动两大奋斗目标之一的非洲解放任 务已接近完成。另则,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国家实体的出 现,特别是在非洲国家独立初期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百废 待兴之际,各国领导人多为国内事务所困扰而无睱他顾。 加之,泛非主义缺少解决非洲国家独立后所面临的社会政 治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机制。其二,由于时过境迁的原因, 泛非主义的有关主张,特别是关于非洲统一的理念与“ 非 统组织 ” 的宗旨发生抵触。泛非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非 洲统一;而 “ 非统 ” 宪 章 (第三条第三款)则明确规定 “ 尊重各个成员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 。此后,在 1964 年召泛 非 运 动 的 理 论 脉 络 和 发 展 轨 迹 开 的 “ 非统 ” 峰会上又专门通过了一个《关于非洲边界不 得改变的决议》。由于以独立的国家实体为单位的“ 新非 洲 ” 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解决社 会问题;致使泛非运动的另一大任务 — 争取实现非洲统 一的努力裹足不前。除了少数非洲国家领导人,如加纳总 统恩克鲁玛、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等人仍忠贞不渝地捍卫 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