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依着记忆的烟雨 图源:堆糖 主播:自在花开 文、版式设计:湛蓝 端午节早上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走到堂屋。母亲像掐着时间一样,在我靠近门槛前端了水给我洗脸刷牙,每逢逢年过节,母亲特别温柔。我是明白的,逢年过节,都会讨个吉兆。伺候好她的小祖宗,去倒水的时候不忘回头叮咛:不要坐门槛上啊!老家的风俗,据说端午坐了门槛,会生疮。 等母亲再回来时,拿了熟鸡蛋,是跟粽子一锅煮的,有箬叶的清香味。 一会儿,姐和父亲相继回来,他们带回刚从田埂地头采的艾草和菖蒲,还散发着辛涩的芬芳。菖蒲和艾叶,带着雨水或者露水,湿漉漉的,愈发觉出新鲜。大家一起动手,摘掉老的残损的叶子,把艾叶和菖蒲混搭在一起,用干谷草捆成一束一束的,每扇门的门框上左右各挂一把。《荆楚岁时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可见,挂菖蒲和艾草沿袭已久。 菖蒲厚实的根洗干净后是青白色,放进水缸里泡着。菖蒲有开窍醒脑,驱避蚊虫的功效,它的主要药用价值就在于它的香气即芳香油物质。泡着,一缸水里就有了清新的味道。过几天,会长出芽儿来,端午过后,把菖蒲的根丢在任何一个潮湿的地方,它都能长得欣欣向荣。 2019年|夏 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老家又叫端阳节,这是根据天干地支推算而来。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我记得小学同学的儿子是端午节出生的,就取名“端阳”。一些传统习俗顺势而生。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是草木药性在一年当中最强的一天,端午草药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所以,每年端午挂过的艾草和菖蒲,母亲都会收起来,用一个布袋子装好,夏天用干艾叶和菖蒲熬水给我们洗澡。好多地方生了小孩都有诸多禁忌,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但艾草和菖蒲水却是个例外。母亲说,可以祛风除湿,省得落下病根。这是地母对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子民的馈赠。 端午除了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龙舟竞渡,也是端午比较隆重的习俗。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源于吴越。古代吴越部落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的传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龙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人也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这便是根文化。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贤臣屈原,有关端午的来由,这个说法目前流传最为广泛。不论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否源于屈原,它总归寄托着一种哀思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端午时节,荡舟于江河湖泊,面对壮阔山河,会很自然想起一位悲愤的老人,立于舟头,水面吹来的风卷起他的衣袂,须髯飘飘,高古清绝,独自怆然。情不自禁吟唱《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荡的豪情中,还夹杂一腔深厚而沉沉的惆怅。 2019年|夏 在老家,端午看赛龙舟都去码头,把鸭子灌醉酒丢河里,两对人马划着龙舟抢鸭子。划龙舟与吃端午粽,这两大习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这些节俗都有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端午临近,我想起旧时的邻居,一位平凡的母亲。这一年,对于她来说,是特别的一年。 小女即将赴加拿大念书,端午前,她给小女留话:你6号下午回来,7号吃了早饭回学校跟同学聚餐。我想让你记住端午节会做些什么,你是华夏民族的子孙,不要忘记了这些传统节日。或许你现在不会有多少印象,等再过二三十年,这些经历像在你大脑里生了根,会在某个日子来临前复苏,成为记忆里最温暖的部分。 孩子说,我7号回去。 7号回来节都过完了。 7号端午,怎么就过完了呢? 端午节,很多事情要在早上做,节气在早上;中秋节刚好相反,赏月为主,节气在晚上。 孩子很懂事地安排了日程,说6号早点回来。 每一个节日,不是简单地重温、复制传统的习俗,还有一些情绪被按时唤起,如见到一件长物,勾起往事缱绻,见到时光深处的人。同时,也给予亘古的华夏文化、文化形象代表回应。 2019年|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