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冀卫东先生 图、文 / 七岭 版式设计 / 湛蓝 省书协副主席冀卫东先生多次办个人书法展,展出的却大都是些尺牍短简的“小片片”。这些都是他日思夜记,学有所得之作,尽管书写的内容不一,有的看似随心所欲而为,却不乏人生感悟和真知酌见,或妙趣横生或清新隽永,哪怕是生活中纯粹的点滴记录,也有着独具的意蕴和特色。在他的工作室“西坪书院”里,你会近距离感受到他这种有看点有嚼头又着实有些味道的“冀氏雅笺”。 那时,他还在中书协工作,常常游走于太原和北京之间。这天早上起床,忽然有了回家的想法,去火车站,买票,一看离开车还有一个多小时,去卖早点的地方买了一碗饺子(只有饺子),坐下等饺子时拿出手机来看,才发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他想起现在还在整日奔波的五十岁的自己,想起父母,想到妻子,还有儿子、小侄、外甥女和妹妹,还有年前做完手术的弟弟……满眼都是亲人,眼泪登时就下来了。 他和着泪水吃着饺子,在手机上写下了上面这段文字,回家后把它抄在了纸上。 类似这样的内容,他随手写下了不少。比如,“二锅头酒、花生米,想一点题外的事情,如是我闻等,也称一段佳趣。”“忽肚痛不可堪。莫非张先生在传授我写字秘笈(大书法家张旭有《肚痛帖》)?”“今晚又没电了,只能燃起蜡烛,开瓶老酒,来粒花生米,看看于右任,奈何?奈何!烛光观书酒半瓶,无用短句影不停,不怪明光随风现,老眼已做催梦人。”还有他抄写的中华书局第一任老板陆费达谈居家过日子的手札、胡适在陪杜威到山西讲学途中写给友人的信札等等,大家看了都忍不住玩味良久,共鸣强烈。 我儿坐在家里想他儿, 我坐在家里想我儿和他儿, 我爹坐在家里想他儿和他儿的他儿与他儿的他儿的他儿。 今儿个,当爹的快乐,当儿的更快乐。 当我写完时,不是喜悦,是眼泪。” 正忍俊不禁之际,突然来了猝不及防的这么一句,让人五味杂陈。 冀先生笔下,记事写趣、议论思考,这时,字恢复了它们原初的功能——表情达意,记忆或交流。 比方:“读毛边书的意义就在于你要裁开一页读一页。你不裁就看不到。先劳而后得益。”特别直白的表述后面,有着睿智和哲理。 比方:“看到好书、好文、好字、好物,常常喜形于色。家里领导说,‘看看就行了,何必瞎琢磨’。哈!哈!” 比方:“梁实秋先生说: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 我是今天请的客,准备了好几天。 闫瑞峰说他想一辈子不安,那是需要本钱的。” 这样的文字,往深里浅里读,都好玩儿。 冀老师记每日活动,仿佛便条,也像日记。无非读书、品帖、玩物、饮酒、优游等等。是传统文人的趣味。随性、无序。亲切。跟大家寻常聊天似的。 磨墨就耗时间。 “墨是时间的精灵。研墨是一种情怀。所谓人磨墨,墨磨人。你磨的是时间和物,墨磨的是你的性情和心迹,留下来的是历史的痕。”慢慢磨着,慢慢起了心思。空气氤氲柔软,几千年风声雨声,从眉尖心上奔至笔底。 老冀也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追索或捕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境界:无法而法。随心所欲,道在其中。这种哲学观,从训练来,也从阅历、性格来。还有,就是读书。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连颜值都差得很远。所以我要为这张老脸,努力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老冀虽笑眯眯的地言语,但语重心长。 他读书,且抄书;他追求,亦执着。 “我手写我心”,“多些倔强,少点迎合”。他执着于自己笔下对笔墨、对形式的千锤百炼。 而在女作家蒋殊眼里,冀老师给她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的风趣儒雅。那种“冀氏幽默”表现在他的生活里,也在他的书艺中。 著名学者降大任先生罹患绝症,最终全家决定放弃治疗,亲友们来探望时不免悲戚感伤。老冀“一本正经”地打破沉闷:“那个地方我们早晚都得去,你先去吧,在那儿弄个小院,闲时喝喝茶什么的,以后我们去了也有个熟人不是......” 也有黑色幽默:“卫东,明天早上到我办公室来!” “你是谁?” “你的领导你也听不出来?” “听不出来,你是哪位领导?” 咔嚓,挂了。 现在的骗子真鬼,连我骂他的时间都不给。 这些,也能入书法么? 当然。 现在的骗子也真多,各行各业。 但老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作者简介 七岭,本名杨速胜,河北沧州人,久居山西太原。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络平台。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