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晋情怀 · 冀卫东

 李忠信htp6t3eq 2019-10-09

艺术家简介

冀卫东,1962年生于太原,祖籍山西忻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策展人,人民画报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基金会副秘书长。

师承赵承楷、田树苌、张旭光诸先生。

走吧,我们一起去!

——去乱弹冀卫东的字

●李 平

       冀卫东先生让给他写一点东西。我吓一跳:冀老师,书法我一窍不通啊。

       不通没关系,你乱写就可以。

       当真?

       当真。

       于是就敢应承下来。

       没办法,咱山西人就这么实诚。

       但是,郑重其事写出来的字,为什么“故意”要让人“乱写瞎评”?

       书法家办书法展,一般而言,自然被界定为书法届、艺术门类中事,自然是圈圈中人来欣赏、来品评、来捧场。因而我猜,冀先生的“故意”,是一种宣示:非我“小众”,亦请入内。

       他不只是想让你看他的笔画间架布局留白,他想说,还可以从另一个途径,走近我,亲近我。可以换种思维,重新打量书法。


       冀先生笔下,记事写趣、议论思考,这时,字恢复了它们原初的功能——表情达意,记忆或交流。

      比方:“读毛边书的意义就在于你要裁开一页读一页。你不裁就看不到。”

      这是大白话。

      然而后边还有一句:“先劳而后得益。”

      这算机锋。

      有时候他的机锋用来“涮”亲朋。

      比方:“先生承楷师说,陈寅恪先生说过‘闭门造车,出门入辙’。

      我问先生,是先有车,还是先有辙?

     先生不答。大笑。

     往深里浅里读,都好玩儿。

     比方:“看到好书、好文、好字、好物,常常喜形于色。

     家里领导说,‘看看就行了,何必瞎琢磨’。”

     这是禅趣。

     老师记每日活动,仿佛便条,也像日记。无非读书、品帖、玩物、饮酒、优游等等。是传统文人的趣味。

   “今日窗外有雨,正好在家看书。前几日收到的日本版《二金蝶堂尺牍》还没看,正好补上。看看赵之谦,写几个字倒也欢喜“。

   “收藏两件权形物件,一枚古代石秤砣,一把秦权紫砂壶。两枚秤坨一枚有字,一枚冇字。有字的喝茶,冇字的镇纸。”

   “昨日,志刚兄展示一琥珀小件,吾用手机拍了照片,效果还好。白居易说:“醍醐惭气味,琥珀让晶光“。是这个意思。“星亮说,写扇面还是工稳点好。吾亦如此。”

   “扇面小巧属于把玩之物,工稳小巧,耐看、好玩,比大、野、粗好玩,有意思。”

   “这几日雨水多了些,院子里青苔到是茂盛了起来,昨儿用小铲子挖了些回来,栽在这旧的砖石砚台里,放在案头书柜上,倒也别致。……”

    无事不可记,无事不可说。随性、无序。亲切。跟咱们寻常聊天似的。不过他写的都短。他们写点字,事前事后功夫太多,不像我们复制粘贴便宜。

     磨墨就耗时间。

    “墨是时间的精灵。研墨是一种情怀。所谓人磨墨,墨磨人。你磨的是时间和物,墨磨的是你的性情和心迹,留下来的是历史的痕。”

    慢慢磨着,慢慢起了心思。空气氤氲柔软,几千年风声雨声,从眉尖心上奔至笔底。

    十多年前,我曾问一位我尊敬的师长,问他,哪本书给他滋养最大?

    他不满意。

    他说,你怎么现在还提这样的问题。

    他反问:营养是可以分析的吗?

    今天亦如是——从一帧帧短简上来寻绎归纳冀先生的美学思想和门类,也不容易。

    他不绝对,专门为“毋必”。

    写个读后感;却要“个性、倔强,号召少迎合”。

    他揣摩“简”与“默”。

    推崇“天成、自然、不拿捏”。

    他赞同曾翔先生说的:“对书法传统的理解,并不在于对碑或者帖现成风格形式的理解,而在于对碑、帖背后创作传统的理解,即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的传统。”

    他赞赏田树苌先生对赵承楷先生的解读:?“赵老师现在写字不是给你表现什么碑、什么帖,完全是表达自己的心性,他是在诉说他心中的文化。是对中国美学,对中国哲学,对中国书法的一种感悟。书法到了高的境界就是无法而法,没有痕迹。”

    大概而言,他以跋涉过山不是山、畅流过海不是水后的磨折反复,追索或捕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境界:无法而法。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随心所欲,道在其中。

    这种哲学观,从训练来,也从阅历、性格来。强求不得。硬要问一门径,无非读书。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连颜值都差得很远。所以我要为了这张老脸,努力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老冀用他一贯的笑眯眯,语重心长。

    因为首重读书,文人写字或画画,与“专家”不同。他们写的是自己,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经历。我手写我心,而人同此心,所以,即使不是书法三界中人,也可以经由他们的文字去了解,去交流。

    然而我们不要因此,就轻忽了他们笔下对笔墨、对形式的千锤百炼。

张星亮先生为此书展题名“雅笺”。

   “雅”字何难!这块我不懂。我怕下次还不懂。只有去读他的短简雅笺。去寻求答案。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