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若水 图:堆糖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位于成都市西南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平乐古镇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平乐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元年,这个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就因修水利、兴农桑而形成集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母亲河白沫江见证了平乐古镇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加之平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乐自古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茶马古道第一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环镇而过,保留至今,今天来到平乐,我们就可以看到她深重的历史痕迹——古街、古寺、古树、古道、古桥、古风、古民居、古坊、古堰、古歌…… 平乐古镇目前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2005年、2006年还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和“成都市十佳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上百万人次。 来到平乐古镇,一条江西街告诉游客,这里是与江西有渊源的。于是,为了追踪这段历史,我走进了江西街,一段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荡气回肠的移民史浮现出来。拂去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重回壮阔史诗……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豫昌、吉州、浔阳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湖广填四川”起于元末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到了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达到高潮,迄今已经600多年。 这一时期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北、湖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 从长江水路入川的移民,第一站到达川东,即现在的山峡库区,部分移民在这一地区择地落业,另一部分沿江而上,到达重庆、泸州、宜宾等州县或经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上行到南充、内江、遂宁、广安等州县落业。也有经水路到重庆城后,再走旱路,上重庆去成都的官道沿途插占为业或投奔已安居乐业的亲友。过去从陆路进出重庆城要经石桥铺和太坪七牌坊。 移民入川别土离乡,迁徙路途遥远,历经千难万苦,到了陌生的新家园,又面临白手起家和创业之艰难。对移民迁徙路途之艰险,创业之艰辛,县志和家谱也有不少记载。 从以上家族和移民后裔所记述各地移民来川,有的应诏入川,有的避难入川,有的闻风巴蜀沃野千里慕名入川,有的前有亲人入川,至此插占为业。站稳脚跟后,返乡携其他亲属入川,有的是被强制入川。大量家谱的记载证明,由湖广移民到四川的占了绝大多数。湖广移民又大多为江西移民。从长江溯江而上,重庆府所辖州县,多数位于长江沿线,故成为“湖广填四川”外来移民的第一站。移民在这些地方安定之后,有的再逐步向川北、向川西、向川南扩散,即所谓二次移民。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元末明初的四川,并非一片乐土。明玉珍据蜀时间短暂,生存空间狭窄,恢复发展生产的成效相当有限,四川只是初步短暂的安定,并非“难得”的乐土。 宋元战争给四川带来的人口锐减、经济残破等严重后果,不仅在元朝百年统治期间尚未恢复改观,就是其后经过明朝200多年的努力,“犹未能复如宋世之半。”明朝接管四川后,面对的不是一片乐土,而是一个地荒人稀的凋残之区。 明末清初,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损耗殆尽。从清初开始,又有大批移民入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各省移民入川,其中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商人,后又引来家乡商人入川经商,他们争建祠堂,遍修会馆,且祠堂、会馆内部都建有舞台,落成之日,均要举行新塑神像“开光”仪式,或春秋祭祀,或农历年节庆典,大都要请家乡的戏班前来举行迎神赛社的演出。 川剧是我国地方戏的一个著名的剧种,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表演秀丽幽雅而细膩,文学性强,富有民间风味和浓烈的地方色彩。1960年郭沫若曾咏诗赞之:“万物逢春脱旧蹊,百花齐放出新枝,蜀讴论舞古来好,川剧高腔会出奇。”寥寥四句,道出了川剧的渊源与发展。 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除灯戏是土生土长之外,其他四大声腔的形成,都与移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高腔的前身是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入川后与四川的曲艺、山歌、川江号子等声腔相融合,逐渐形成川剧高腔。 如来自江西的移民,建立万寿宫,供奉许真君。明中期以后,江西的工商业移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时享有“无赣不成市”盛誉。 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就会不约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万寿宫。在江西商人的眼里,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团伙还是独步于江湖,都忘不了赣人的人格神———许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明朝以来,迁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会几乎都建有万寿宫,其附属或是另建的江西会馆,更是星罗棋布。 有人说会馆和祠堂是四川移民史的索引,是有一定道理的。赢涛主编的《重庆近代城市史》在谈到会馆时曾称,重庆实际上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他们的活动几乎支配了重庆的整个商业活动,并且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组织。 在重庆(成都亦然),移民商人因地域和经营商品的异同,逐渐形成了商业分工:江西移民涉足40行,尤以药材、山货、瓷器为最。 新的移民则成了新的四川人,这就是后来代代相传的客家人。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较早提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故。来自湖广等地的大批移民,对于四川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国林认为,明末清初,长江中下游的苏、浙、皖、赣等10多省区的百姓向湖广省移民,其中江西移民占90%,“当时明清统治者强迫移民推力下,江西移民大量涌入麻城,麻城移民几乎同时涌出迁往川、渝等地,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在一个版图辽阔,靠着油光水亮的大马、吱嘎作响的木车、迎风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几个月或是几个季节方可到达边陲僻壤的古老帝国里,江西商人如过江之鲫,深入中原、江南和边陲,苦心经营赢得世人口碑,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天下才有跻身于国内十大商帮之列的“江右帮”之称。 19世纪末期,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来中国游历、考察时,在雄伟史诗般的余音中,仍察觉到江右帮的流风余韵:江西人与邻省的湖南人明显不同,几乎没有军事倾向,在小商业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爱,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小商业。湖南人没有商人,而军事思想十分突出。江西人则缺乏军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对计算的兴趣和追求利益的念头发达…… 成都为例,经过明末清初惨烈的兵燹之后,成都鼎盛一时的出版业濒于灭绝。可清政府的“移民填川”诏令发布后,来自江西的书商就在成都学台衙门附近的学道街、卧龙桥、青石桥一带开设了大量的书铺。这些满脸书卷气的商人从江浙一带运来大量的刻版和书籍,使荒凉的成都开始闻到久违的书香味道。据统计,时至清末,由江西人开办的印刷出版行在成都就有5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周达三开办的“志古堂”。另一个江西人陈发光则于乾隆五年(1740)在成都创立了著名的“同仁堂”药店,经营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惊风丸、旧脾丸、灵宝丸、金灵丹、白痧药、人马平安散、鲫鱼膏等特色中成药。 此外江西人还在成都开有大量的银钱铺,而城内的瓷器店则大多为湖南、湖北人所开。 《清代巴县档案》里记录的“行业清单”,让我们看到了移民们的商业头脑。 赣地的先人,就像是大把的种子,不管是在大邑通途,还是在寒山瘦水、僻壤边寨,都能扎根生存,但江西移民仍有不少人从商。 江西街,这里因曾作为平乐古镇最大的会馆江西会馆的所在地而得名,江西会馆后因年代久远被毁,现存民居铺面皆为晚清前后时期建设,但依然保留了古代江西街的风貌,被称为“茶马驿站第一街”。 作者简介 若水,本名蔡清华,鄱阳人,职业记者,资深传媒策划人,喜山好水,在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领域中鲜有见树。现供职于北京神州华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