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 | 吴启平 | 米仓(下)

 香落尘外 2020-03-14

图文:吴启平

米仓

米仓

版式设计:湛蓝

米仓道上的古镇——恩阳

二、具有革命历史的古镇。

恩阳是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红色遗址,让古镇添了几份庄严。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红军从通江县的两河口入川,解放了巴中。

1933年6月,中国第二大苏区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川陕革命根据地宣告成立,成为除中央苏区外最大苏区。为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在巴中建立特别市,恩阳镇成为仪阆县,并建立了70多个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农、文、卫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还成立革命法庭、保卫局、县委办公室、妇女部等工作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筑都相对保护完整,刻在墙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第四方面军在恩阳设置前总指挥部,这里居住的部队编号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

约400米长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古镇上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几乎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处遗迹。小镇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行政机关遗址13处,街上“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还有老场街的“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姜市街的“工农穷人全体来参加红军维护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热爱人民"等等。

许多红军时期的宣传标语,至今还很清楚,有在刻在木梁上,有的写在路边的石头上,均有解释铭牌介绍。

现存各类遗址5处、旧址8处、石刻标语数十处,均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似乎穿越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年代。

那个年代汇集了各地优秀学生的列宁模范学校,出过五个将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他是仪陇人,也在这里的列宁模范学校学习过,后来被分配到了警卫局担任警卫员,随红军转战四方。

恩阳古镇内坡度起伏、石梯众多,车辆无法进入古镇,也是今天众多红色遗址得以保存完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5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川陕革命根据地才结束了历史使命。红军撤离,国民党政权重建,对红军遗址进行了破坏。在下正街,一块写有“拥护红军”的标语,明显和旁边石壁的颜色不一样。据当地民众回忆,当年在国民党还乡团大肆破坏之际,镇上的百姓在标语外糊上一层泥,才让这条标语得以保存。

有一处小院,有个告示,说院内也是红军遗址之一,但由于现在仍然居住,保护需要经费,所以入内收取五元参观费用。

在一处标语旁,是曾经的钱庄,门口设有齐门柜台,方便商贩存货、办理业务。红军入川后,这里改为财政委员会。在它对面,是红军经理处遗址,红军曾经在此储藏过粮食、弹药、衣服等物资。

小街上有栋房屋过去是个红军印刷厂,红军入川后发行了一批货币,那个时候印钞用的是布。布容易着色,洗不掉色,折叠也不会破损。

古镇听雨声,青石寻悠远。恩阳“犹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宝贵财富。

三、川东北的古城

古镇保存得原汁原味,这是我们在恩阳看到的最大亮点。

浓郁的明清建筑特色,典型的川东北民居风格,古街小巷,小桥流水人家的人居环境,被专家们称之为是“一颗原汁原味的、农耕时代的中国古镇活化石”,全国少见。所以,恩阳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小镇0.5平方公里面积内,保存着众多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传统的格局“老场”和“回龙场”至今仍然完整。有保存较好的三条主街和18条小巷,598座古院落,古民居,建筑面积达82299平方米。这是我国“米仓道”上遗留下来的一颗至今还闪亮的瑰宝。

依恩阳河而建的古镇老街纵横,高低错落。现存正街、大石坎街、回龙街三条主街。从起凤桥上来,便到达上正街,两侧有茶馆、店铺、餐馆和民居。史上那条著名的“米仓道”就是穿过这条街。

青石路面,小巷幽深;木质门墙,雕花格窗;青瓦屋顶,回廊天井。铁匠铺子里弥漫着金属味道,提糖麻饼散发着诱人的脆香;剃头匠修面的刀片飞舞,打扮精致的老妪认真地穿针引线,纳着鞋底,一切看起来是如此散漫、和谐。

恩阳古镇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着清朝以及民国时期格局,是四川省内明清古建筑保存最完好,并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以川北民居四合院为主。放眼望去,檐下匾额、穿斗民居、生意柜台、双扇木门、板壁雕窗、门墩门神,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不由想起了我们老家的那条称为“解放街”的明清老街,也是那样的斑驳、那么的悠长、那样的宁静。在老街行走,街旁两侧随处可见各种风格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柱,四水归堂等百年以上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木结构穿斗式,板壁和竹篾土夹墙,方窗棂格。窗雕多分如意格、什锦嵌花,鸟兽花卉,形神各异,寓意深刻。如蝙蝠窗格寓意生意兴隆、生活幸福。这些精美的雕花窗格,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的精品。

细致的街道布局,让这座小镇的“买卖”井然有序,这一点从街名可窥一二。例如,米市街是交易粮食的,陶市街是卖陶瓷的,姜市街是买卖姜的,还有手工艺作坊印花被、铁器、竹编等非常受欢迎。临河的油坊街,是古镇最热闹的古街之一,老百姓很爱在河边喝茶打牌。

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房屋以两层居多,下层为砖石防火墙,上层全为木质建筑,大户人家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等。

由于古镇多为木质结构民居,消防车无法入内,镇内小街备了小型消防车,以防火灾。

恩阳古镇如今居住着大量原住居民,邻里街坊熟悉,走动密切、民风淳朴,门不闭户。

从恩阳二小背后沿阶梯而上,穿过一个六角亭,再往上便是修建于明代的文昌阁。大殿下建有一个鸾楼,高约20米,星拱斗式,飞檐翘角,典雅庄重。是后人为了纪念弃官不做,隐居于此得道成仙的宋代进士张文治而造。自古至今都是这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古镇首富胡家的旧宅——胡家大院。整座建筑为二进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天井,并且因为是依山建造,所以院内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整体为穿斗梁架结构,歇山式小青瓦屋面,属川北干栏式建筑。重新整修后的胡家大院始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青砖黛瓦白墙,映衬着碧水红花,民居漂亮。

恩阳的不少小吃,至今在小街上还能找到。

“四川油茶”是川渝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属于川菜系。当作早餐,由米糊糊、馓子、酥黄豆或花生、大头菜碎,加上盐、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葱花,和匀而食,麻辣香香的,非常好吃。传统的米糊糊需要先磨米粉,普通的大米就可以,然后用水调开,放开水里煮成稀稠合适的米浆即可。

 “提糖麻饼”在恩阳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名扬川内外。

米仓古道不仅给恩阳古镇带来了繁荣,也让古镇出现了具有北方风味的美食。提糖麻饼的做法据称工序极为复杂,而且道道精细、要求严格。主要有选料、配料、做饼、烤饼等工序。选料时选上等的精面、糯米、大麦、红糖、芝麻、麻油、香油等八种全天然原料。配料时,先将芝麻炒至略黄,再将大麦放在簸箕中润湿,放在向阳处待发出寸许的麦芽,把麦芽晒干与糯米混和后粉碎,用特殊的方法提取麦芽糖。其次把红橘皮煮烂放在白糖中腌制待用。烤饼时,用上下两层炭(木炭、杠炭最佳)火同时加热,烤到恰到好处时出炉。

刚出炉的饴糖麻饼形状四周往中间隆起,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其内均匀地抹了一层薄薄的融化的红糖,满月面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白芝麻,宛如满天繁星把麻饼点缀得更加惹人喜爱。它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游客都会买饼带走。

没有过分的商业化,古镇里仍然居住着一些土著家庭,他们固执地坚守。孩子的眼神里只有稚气,没有浮躁;街边有老人偶尔走过,拐杖“笃笃”的触地声,展现出悠闲。开门守店、喝茶聊天、搓搓麻将、针纳鞋底、自制腊肠,做提糖麻饼、孩子玩耍等等,这里是适宜人居和休闲的好去处。

街面上一张小方桌,四条细板凳,再泡上一盏盖碗茶,烧起叶子烟,恩阳的百姓们,便可以在此消磨半晌的时光。

回想一下,我们夫妇在四川开车旅行一个月了,沿途看到四川人的生活,用一个词形容——“安逸”。他们喜爱茶馆,不仅包罗万象,又节奏悠然,茶馆是个小社会,展现着四川的风貌。所以有人说:“茶馆是个小四川,四川是个大茶馆。” 这里有着风味独特的盖碗茶,也有着摆龙门阵的悠闲人群。河边桥旁茶棚下、回龙街的小茶馆里,每逢“当场赶集”的日子,老人们就会坐在这里,打起或五毛,或一块的小牌,消磨时光。对老人来说,时光终会不再,但生活还是要慢慢的来。

恩阳古镇就像一壶香茗,要真正品出其中个味,则需要停歇下来,静心体会才好。

由于太热,我们无法再继续呆下去,赶紧上车开空调,上高速,一路直奔汉中而去。

2019年7月24日于西双版纳


相关链接:

在路上 | 吴启平 | 米仓(上)

作者简介

吴启平,赣鄱人,早年李梅岭下上山下乡,曾在鄱阳湖滨担任民办教师,文革后期去师院深造,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