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南京 金陵怀古诗词琳琅满目,唐代诗歌中著名的,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金陵三首》《月夜金陵怀古》,刘禹锡《金陵五题》,五首中著名的是《石头城》和《乌衣巷》这两首。还有杜牧的《泊秦淮》《江南春》,韦庄的《台城》。 杜牧的《泊秦淮》和刘禹锡的《乌衣巷》可以说是金陵怀古绝句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作品,里面的词句及创作手法、历史情怀、苍凉意境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此类题材时取之不竭的源泉。 泊秦淮 [ 唐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秦淮泊舟处是在哪儿 杜牧在《泊秦淮》中写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南京人,在读这首诗时,想象的杜牧当时笔下所描绘的秦淮河两岸商贾与酒楼云集的繁华景象,大概都是以如今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的样貌代入的。 可我们现今所见到的夫子庙的秦淮河并不是杜牧当年所见的秦淮河的样子,杜牧听到商女唱《玉树后庭花》的地方,也绝不是在今天的夫子庙一带。今天所见的秦淮河并不宽,是一条静静的流,但在当年却是一条风波叠起的大河。陈寿的《三国志》里曾写到孙权说:“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这条所称的“小江”即是指秦淮河。能行驶大船,自然不是现在的秦淮河的宽度所能承受的。 当年秦淮河沿岸最繁华的地段,是在通入长江的秦淮河口。秦淮河入江口附近的码头,是当时商船自长江往来金陵必然停泊之处。商旅集散中转之地,自然也是歌楼酒家云集的繁华所在。杜牧当年乘船途经金陵,听到商女唱歌,便是在秦淮河口附近,他所隔的岸,就是秦淮河口的对岸。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已成为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 刘禹锡的《乌衣巷》,不少读者会以为是刘禹锡游览过南京之后写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写《乌衣巷》时,是在和州刺史任上,虽然和州距离金陵并不远,但刘禹锡却并未曾踏足金陵。这是刘禹锡一组吟咏金陵古迹绝句中的一首。他对金陵向往已久,有着很深的金陵情结,在和州时,常常“跂而望之”,就是踮起脚远望着金陵的方向。恰好有个人写了一组《金陵五题》的诗给他看,立刻激起了他无限诗思,通过对朱雀桥、乌衣巷、石头城等六朝古迹的想象,写下了《乌衣巷》等五首诗,也名为《金陵五题》。 《乌衣巷》诗虽短小,但内涵丰富,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历史的兴亡更替,物是人非。前两句中,朱雀桥、乌衣巷经历过数百年依然尚在,这是“物是”,然而桥边的野草,巷口的残阳,也揭示了此地的荒凉衰落,当年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早已零落云散,便是“人非”。后两句更是脍炙人口,以燕子不飞入王谢旧宅邸,却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来作对比。 关于乌衣巷的争论 关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争论问题,即王谢宅邸和百姓人家的关系。在自宋代以来的一些诗话和评论里,对这两句的解读,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王谢旧宅,早已荡然无存,归来的燕子惟有飞入其他的百姓人家;一种认为王谢宅邸仍在,但已变成了寻常的百姓人家,这二者是同一处,只不过换了主人。刘禹锡在此处是用想象中的东晋时燕子飞入王谢华屋的虚景,与中唐时燕子只能飞入百姓人家的现实,做一对比罢了,在这一虚一实的对比之上,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嘉宾简介 蒋山青,本名蒋涛,南京人,从事古籍校勘整理。整理点校有《张尔田集辑校》、《蕲春历代诗萃》等。日常在南京小红梅开设面对成人及青少年的“《唐摭言》精读”、“《古文观止》选讲”等古典文学知识系列讲座。 《生活面对面》每周六《边走边看》 欢迎爱阅读爱行走的你来节目中 分享你的领悟 节目时间:11:00-1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