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时清 | 母亲的灶台

 香落尘外 2020-03-14

 母亲的灶台

图、文/时清

版式设计/花黎

♫. ♪~♬..♩

 一方灶台,映照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一个家的幸福。对家的情愫,总在母亲温馨的灶台间氤氲开来……

                                      ——题记

♫. ♪~♬..♩

 1.

在我上小学后不久,母亲接了奶奶的班,家里的灶台,从此成了母亲的领地。

母亲的灶台用自制的土基砌成,长长方方,在低矮的茅草房里,占了近一半的空间。两个灶眼,顶着一大一小两口铁锅。靠里的大锅收集泔水,给家畜家禽煮食物用,靠外的锅做全家人的一日三餐。灶的最里侧墙角边,长长的烟囱升到屋外,每天按时冒烟,像旗帜一般,宣示着母亲的勤劳。

记忆里,母亲接手过来的灶台很古旧,灶的四周被烟熏成黑黢黢的,顶棚上垂下的灰条,也都是黑的。厨房的木格子窗太小,进不了多少光,玩得满头大汗从阳光里冲进厨房的我,啥也看不见。好在母亲把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冒冒失失跑向水桶的我,不会绊到任何东西,就能把凉水咕咚咕咚喝到口里。

接手灶台后,母亲央求父亲用院里那块放置很久的青石板做灶面。父亲为此费了大半天的功夫,才将石板铺好。母亲精心地用砂纸打磨,青石板愈显青黑,泛着光像润了层锃亮的包浆。做完这一切,母亲欢欢喜喜地将爷爷新编的篾箩挂在墙上,把碗筷,锅铲子,汤勺,漏勺请了进去,精心的做了摆放。从此,一家人清苦的生活,被母亲用灶台打理得干干净净,有滋有味。每天不管多忙多累,灶面都会被母亲一遍遍地擦拭。母亲擦拭的动作总是那么专注,像在安顿孩子,又像在抚平自己起伏的心绪,静谧的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灶口常常是我停留的地方。那里贴了灶神,上面写着“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之类的话。逢年过节,母亲总是早早烧好香,旁边摆上新鲜的水果。饭菜做好后,虔诚地祭拜完灶神,才将饭菜端上桌。角落里堆有树枝,疙瘩,还有各种木柴。我总用那根钻通了的木制吹火筒帮母亲吹火,一吹起来使劲儿将腮帮子鼓得老高,像在和火苗比赛,母亲常夸我火吹得旺,让我很是得意。我也经常帮着取柴禾,母亲勤劳,我家的柴堆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小小的我只能用力从下面扯,扯起来很费力,可我却乐意去做。

那时很多人家都还在温饱线上徘徊,我和哥哥姐姐几个总是馋嘴,母亲的灶台是我们放学回家首先光顾的地方。那里有温着的饭,烤熟的玉米棒子,还有母亲埋在柴灰里的红薯、土豆、蚕豆等各种香艳的小东西。伴随着我们兄妹的欢呼,和着岁月的变迁,成为了我们最温馨的童年记忆。

那个时候,家里猪啊鸡啊,每天大声叫唤着和我们一起热闹。但是母亲一旦在她的领地忙活起来,全家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去。母亲的灶台,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中心。她细心打理做出的,不只是饭菜,还有我们全家的快乐和希望。

 

2.

袅袅炊烟里,道不尽撩人的情丝。里面有奶奶的絮叨,爷爷的故事,哥哥姐姐们的追逐,还有我的淘气,这样的灶台和烟火伴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上了初中后,上学路上田地里的农作物品种不知不觉多了起来,有桔果,还有烤烟,香叶,葱葱,大蒜等各式经济作物。父亲闲暇时间种了太多花草,家里不再养猪喂鸡。生活殷实起来,口袋里有了家里给的零花钱,各种小食品,开始装进了书包。我们不再去刨母亲的灶灰,灶台不知不觉间已经很久不用。为了减少母亲家里家外忙活的辛苦,父亲在集镇上买回了一个节煤炉和一板车蜂窝煤。母亲每天只用一点点柴火点燃煤炉,就可以用小节煤灶很方便地做饭、炒菜、烧水,免去了太多烟熏火燎之苦。

后来,哥哥婚后和嫂子在城里做事,姐姐出嫁住婆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离开了我们。家里吃饭的人一下子变少了。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各家各户用上了沼气,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的灶摇身一变,全身铁皮包裹,高端洋气。火一打就着,火苗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很是方便,母亲算是和柴火告别。

母亲很不适应这种变化,时常唠叨,多可惜啊这些泔水,还有那些吃不完的饭菜,要是喂猪喂鸡多好。听着母亲的唠叨,我忽然发现她的额头开始有了白发,背也开始弯驼,不再是那个安安静静在灶台忙活的人。她像孩子一样每天盼着父亲下班,盼着我放学。她不要我们去田里干活,也不许我们去碰她已经变得很小的灶台。家里被她拾掇得更干净整洁,碗里的饭菜也不断变着花样。红红绿绿黄黄白白,各种时新小菜,田间地头应季野花野菜……如同她的话题一样多。

时光飞逝,最终我也离开了家:读师范,工作,结婚,生子。老家里就剩下了一口小灶,两个老人。我们兄妹三人,各自忙碌,回家次数日渐稀少,各种牵挂,都用电话来表达了。哥哥常跟我们说,没事多打打电话,回家吃饭要提前和母亲说,那个小炉子,我们无论谁回去,就把两个老人的饭吃没了!

 

3.

时间的河流不停流淌。父亲退休,在家悉心照料花草,家里四季鲜花盛开。在全家人再三要求下,母亲也把田地承包了出去,固执地留下一块菜园子,种满了各种小菜瓜果。当然,她灶台边的竹篮子里只摆放少许,其余都送了乡邻。

每到逢年过节,母亲就能和三个儿女四个孙子团聚。姐姐老说,妈你那炉子太慢了。母亲一边弄她的灶,一边留意孙子们的动向,还不忘教训姐姐,你看你这穿的什么衣服,裙子短得不像样,鞋跟这么高,头发太红……

我乐得在一旁清净,边搭手边得意地偷笑,姐姐不敢再吱声,耐心等着开饭。

前年开春,一家人群策群力,重新修了小院,盖了楼房。父亲首先关心他一院子的花草怎么摆放,心心念念的还有母亲的灶台。按照父亲的吩咐,厨房做得漂亮宽敞。母亲的灶台,是哥哥请外地有名的师傅来砌成,外围贴上了漂亮的瓷砖,呆板的烟囱也被抽油烟机取代,厨房明亮又干净。细心的哥哥为母亲添置了各种家电,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电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实现了厨具的整体性换代,彻底让母亲从烟火和繁杂中解脱出来。

现在我们兄妹回家吃饭,母亲会和我们唠嗑半天,才悠悠去灶台忙活。不必像从前那样,从早到晚都要围着锅台转,得不到片刻休闲。母亲乐呵呵地逢人就夸,我的灶台活都被“电保姆”承包了。

生活好了,母亲就老盼着一家人团聚。母亲说,生活的模样,就是每个人精神的样子。儿女们离开家的日子,身心有多累,做父母的看在眼里,疼在心尖儿。二老孤独在家的时候,日日想着如何为子女改善伙食。每每回家,灶台上总是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家常美食,爱意浓浓。母亲最喜欢的,就是安心地看着一家人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她做的饭菜。似乎儿女们的所有烦恼都在她可口的饭菜里,云淡风轻……

  

母亲的灶台,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时代的进步,承载着家的温暖。如今,它已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相信,若干年后,她还会有更加迷人的容颜……

 

作者简介

时清,云南大理人,语文教师。文字多次在全国各刊物发表。热爱教书,也热爱文字。可以弗动如诗,或者安静成茧。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