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原创作者、摄影:白晓辉 版式设计:Effi Lu 扬州的烟雨总是不期而至,我去史公祠的时候,一路上雨时断时续。 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广储门外,护城河北岸,护城河两边草木茂密,南岸比北岸高三、四米,从河南岸下去过一座石桥就到史公祠。祠四周围着高大的白墙,墙顶覆盖黑瓦,东西各有一个黑色瓦房的门楼,院内有两棵参天的银杏树,枝叶青翠、繁茂,掩映在东边门楼的上方。从东边门楼拾阶进入庭院,门内东西两边是那两颗雄性银杏树,种植于1772年。树干高大粗壮,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叶冠繁茂、遮天蔽日,使整个院落荫凉、清幽。庭院由左右两边的碑廊和前面的飨堂围成,碑廊由几根深红色的柱子支撑起廊顶,白色墙壁上镶嵌着很多文人墨客赞誉史公的诗文碑刻。庭院道路用石板和小青砖铺成,因地面潮湿,又有些许青苔从缝隙间爬上青砖,院子里草色茂盛,却井然有序。向前望去就是飨堂,史公身穿朝服,端坐里面。飨堂的正面没有墙,仅用几根木质柱子支撑走廊和屋顶,柱子把飨堂分成三楹,柱子间有隔扇门窗相连,门窗上有很多精美的图案。飨堂走廊的柱子上挂着清代诗人张尔荩撰写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飨堂顶部的瓦缝间有枯草,也有不少新发的嫩芽,因刚刚雨水洗过,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凝重!我去过许多寺庙、道观,也去过许许多多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但是,都是以欣赏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心态去参观,因此,从来不曾膜拜。但远远地看到史可法端坐飨堂的雕像,却不禁向这位民族英雄、河南老乡深深鞠躬。史可法老家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双龙巷内,这条巷子离我家约四公里,因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住过,故名双龙巷,民国时候,总统徐世昌在这条巷子长大。 我先从院子东边碑廊的小门走进一个单独小院子,里面褐红色的假山,假山上方有一架紫藤和木香,枝叶茂密。假山北面是桂花厅,仔细读完里面史公的生平事迹简介,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飨堂。飨堂内明间有云文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道光二十八年(1648年)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候!旁边门柱上又有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上共仰千秋。飨堂中间端坐史可法雕像,他身着大明朝服,虽然脸色平静、却愁眉紧锁、目光看着远方,顺着他的目光,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已经渐去渐远的风雨飘摇时代! 明末,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城,崇祯帝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钱谦益等东林党人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史可法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1644年五月,南明诸臣于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弘光政权朝政由马士英、阮大铖把持,马、阮二人日以卖官鬻爵、报撼私仇为事,导致南明政事萎靡,不断发生内讧。弘光帝又醉生梦死,爱好酒色,当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他却在修建宫殿。1645年除夕,清军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准备南下,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寥落,旦新春南都无新声”,下令广选美女。天灾频发,他却在宫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优伶演戏为乐”!由于纵欲无度,还命人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药,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其即位前,史公曾经收到张申言等人的文书,认为福王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而不可立,他赞同该观点并讲给马士英、阮大铖。为排挤史可法,朱由崧登基后,马士英把史可法认为其“七不可”的文书进献,史可法因此自请督师扬州。 面临满清、李自成农民军和张献忠大西军威胁,史可法的战略是加强防御的基础上,向北进击,恢复中原。1644年五月十三日凑设四镇,东平伯刘泽清驻兵淮北,兴平伯高杰驻兵泗水、广昌伯刘良佐驻兵临淮,靖南侯黄得功驻兵庐州,史可法督师屯驻扬州,居中调遣。此外,宁南侯左良玉帅几十万大军驻守武昌。 四镇中只有黄得功部纪律严明,部下不侵扰百姓,因此,所到之处人们都感激他的好处,庐州、桐城、定远当时都为他建立生祠。其它三镇,名义上隶属于朝廷,归史可法节制,却各自为政,只图私利,向上问中央要钱,掏空国家,向下祸害百姓。四镇也相互攻打,比如高杰曾经伏击黄得功部。因扬州是淮左名都、自古繁华,四镇都不愿意去自己防地,却争夺扬州。高杰率兵先到扬州边界,一路大肆奸淫掳掠,所经之地尸横遍野,城中军民开始惧怕,登墙守备,高杰攻打了两个月攻不下扬州。刘泽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夺。临淮不接纳刘良佐的军队,也遭到攻击。后来,史可法出面安抚,四镇各归防地。 高杰桀骜不驯,史可法对他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启发、开导他,高杰终于感悟并接受领导。史可法于1645年正月派高杰北上中原,收复失地。不想被河南总兵许定国于河南睢州袁可立府中先用歌姬美酒麻痹高杰和其亲兵,后派兵深夜袭杀高杰,许定国事后帅兵数万投降满清。许定国降清是致命的,当时,中原满清兵力不过一万,没有能力觊觎东南,而高杰死后,再无力北图中原。史可法闻讯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高杰虽然也曾祸害百姓,但能北上恢复故土,仍不失为英雄豪杰!让人无限惋惜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国家风雨飘摇,南明朝廷之上却党争不断,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不断和阉党阮大铖争斗。驻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袒护东林党人,又怀有野心,为了逃避被清军追赶南下的李自成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矛头直指马士英,左部于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顺长江东下向南京进发。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三镇兵马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四月,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为统帅,黄得功奉命截击左梦庚于板子矶,并于铜陵击败左梦庚。1645年五月十三日,左梦庚率所部二十余万大军向清军阿济格部一万清兵投降。可叹,左良玉为明末良将,却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内讧,造成武昌门户大开,江淮防线空虚,导致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瓦解! 史可法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以兵十万来降。同日,多铎兵临扬州,史可法“檄各镇赴援,无一至者”。只有兵部职方司主事何刚和提督总镇刘肇基各率数百人进城驰援。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却企图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满清。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扬州告急求援时,黄得功正在阻击左良玉部,南明朝廷命令刘泽清等人前往增援,可是他已经暗中策划向清朝投降。闻清兵至,刘泽清大掠淮安,席卷辎重西奔,沿河竟无一人守御,后于同年五月降清。至此,江北四镇全部脱离了自己的驻地,只剩下督师史可法率领几千军队和扬州百姓守卫扬州。而城外十万清兵,破城是早晚的事情。 四月二十五日夜晚,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至小东门桥,清军如林而至,史公大呼“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壮烈就义,终年44岁。南明王朝谥忠烈,史称史忠烈公! 扬州是江南抵抗清兵的第一座城,也是入关以来首次遭遇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扬州百姓,同仇敌忾御敌。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扬州保卫战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小都出动,搜集砖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后,百姓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四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诸生高孝瓒,在衣襟上书:“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在学宫自缢;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船民刘某、徐某,均不屈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为了对扬州人民进行报复和杀一儆百,多泽下令对扬州烧杀抢掠十天,史称“扬州十日”!据说八十万人罹难!我也问过很多扬州人,他们说大屠杀时扬州仅有贾家、马家两家幸免于难! 过飨堂后门,到衣冠冢牌坊,牌坊墙体粉刷白石灰,品字形顶部覆盖水磨青砖和黑色瓦当,上书“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一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墓上长满青草,草叶上沾满水珠,正好骤雨初歇,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墓前一排深绿色的草,如同冲冠怒发。我询问工作人员这草的名字,她们说:“这种草四季常青,我们叫做终青草,又因为史可法的原因,叫忠臣草。”史可法殉国前曾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意欲梅花为伴!”殉国后,其副将义子史德威在大屠杀结束后,入城寻找史可法遗体。因天气较热,尸体腐烂,不可辨认,只好次年于梅花岭下建衣冠冢。多少年来,文人雅士摩肩接踵临梅花岭畔凭吊史公,以凌霜傲雪,一尘不染的梅花赞扬史公精神,留下多少诗词文章! 出衣冠冢向东有月门,门上书写“梅花岭”。自从中学课本上读到梅花岭后,多少年来,我一直盼望能去梅花岭,也一直误以为它是高高的山岭。因此,2014年阳历8月,第一次去史公祠的时候,心想找到那梅花岭的时候,就找到史公祠了。就先找山岭,不料在梅花岭附近转悠了很久,就是找不到梅花岭也找不到史公祠。再向当地人问路,才知道自己刚从梅花岭附近路过。原来,梅花岭不是我想象中的丘陵,只是明万历年间,州守吴秀疏通汶河,淤泥堆在河北岸,泥上遍植梅花,因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故名梅花岭。 进月门迎面是梅花仙馆,梅花仙馆依岭而建,为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下面一层,三面是青色的砖墙,正前面由深红色的柱子支起走廊。前墙也只有几根柱子支撑,柱子间由隔扇明窗连接。二层的小楼四面仅靠几根柱子支撑重量,柱子间由隔扇门窗连接。梅花仙馆四周飞檐翘角,屋脊用黛瓦堆出镂空的图案,古朴而典雅。屋内没有通往二楼的楼梯,看那梅花岭上建造一楼梯连接二楼,就沿梅花岭狭窄的石阶蜿蜒而上。石阶两边青草繁密,散布着很多太湖石,虽然是初夏季节,却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点缀于山石间。到了岭上看那楼梯虽然通往二楼的木门,可惜木门紧锁,不免感到遗憾!不过楼梯高于梅花岭,站在楼梯上,正是俯瞰梅花岭的最佳地点。看那梅花岭高不过六米,最宽处不过十米,分成三段,宛若一条玉龙先从东蜿蜒向西,再把尾巴摆向东南,总长不过六十米!我站的位置为岭头,长十多米,前面有一座石桥连接岭腰。岭尾只有十余米长,由一条小路和中部隔开,尾部又如扇面般渐渐铺散开来,融入地面消失。岭上梅子青青、草木繁密、遮天蔽日!梅花岭前依梅花岭走势有一湖泊,湖泊南面是依衣冠冢北墙建的忠义廊,墙壁上镶嵌着很多赞美史公的诗词碑刻。 下楼梯前行,到石桥。石桥有几条狭窄盘旋的石径通往岭下,顺石径下去,有太湖石堆积的假山、幽洞,洞里面有石桌、石椅。岭北面有“晴雪轩”,既然下得岭来,正好顺便先去,此轩为民国建筑,因岭上梅花盛开如雪,故名。晴雪轩走廊最外面的两根柱子上悬挂清代两淮盐运史程仪洛撰写的对联:“一死报朝廷求高帝烈皇鉴亡国孤臣恨事,三忠扶天纪与蕺山漳浦为有明结局完人”。门柱上又悬挂扬州当代女书法家李圣和先生书写的联句:“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坯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进入轩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遗墨厅”横匾,匾两旁各有一个立柱式长方体玻璃框,里面是史公书写的大幅对联:“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轩内四周的展柜里有多副史公的草书、隶书对联,墙里也镶嵌多副史公对联碑刻,如:“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等,还有《家书》和著名的《复多尔衮书》,故又名“遗墨厅”。豫亲王多铎围扬州期间,摄政王多尔衮曾多次劝降史可法,许以高官厚禄,双方有书信来往。史公在《复多尔衮书》中不卑不亢地驳斥了劝降书的虚伪,同时表达了他渴望光复朝廷的愿望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铮铮铁骨,不卑不亢! 扬州围城期间,史公明知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期间写了五封遗书和最后一封绝命书,轩里展出了这六封书信,读过不胜感伤,现将绝命书抄录如下: 恭候 太太 杨太太 夫人万安。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太太苦恼,须托四太爷、大爷、三哥大家照管,炤儿好歹随他罢了。书至此,肝肠寸断矣。 四月二十一日法寄 又从小径上岭,过天桥,山势忽然变高,然后又逐渐平缓,从西南下得岭来。梅花岭尾部的墙角处,有湘妃竹园,相传舜帝南巡,途中不幸去世,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泪水沾竹成斑,故名湘妃竹。竹子繁盛、颜色青翠、亭亭直立如史公不屈之傲骨,点点斑痕,恰若亡国之遗恨,又如百姓悼念之泪! 折身往南,就到了湖边,水清见底,水面漂浮着几棵睡莲。那湖泊两旁太湖石林立、叠石成趣。湖尾有一观梅亭,因地方狭小,观梅亭只是半个亭子,仅有两根柱子,另外一半镶嵌在祠堂的北墙墙壁里。观梅亭本为单檐四角结构,祠堂的屋檐本来是一层,只是在观梅亭上方又加盖一层比亭子略大的二重檐。祠堂的第一层屋檐延伸至亭子下面,上面的二重檐又在亭檐的上方,层层叠叠起来十分有趣。真是赞叹造园大师的匠心独特,方寸之地都得到了充分合理使用,又不让人觉得狭窄局促!亭子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千朵梅花满池水,一弯明月半亭风!坐在亭子里闲看湖水里倒影的梅花岭的影子、树影、草影、还有旁边忠义廊碑刻的影子、观梅亭的影子真好!我想当梅花盛开季节,一定再来赏梅,一睹对联中描写的美景! 观梅亭东边有一走廊,沿走廊南行,就到祠堂了。祠堂位于一个单独的小院子里,堂前忠臣草铺地,又有树木相映成趣,十分清幽。楹联三间,中间一间高挑,成品字形,宛如鹏鸟展翅欲飞。祠堂正中间供奉着史公的灵牌,牌位后是史公身穿红色朝服的画像。两边又供奉着其他为保卫扬州战死官员灵牌,东边为十一位文官,西边是十一员武将。我看那名字,熟悉的名字有刘肇基、何刚、任民育等,也有很多原来没有听说过的名字。看着这些民族危亡时刻,以身报国的英雄豪杰,心情澎湃!这种浩然正气、殊死抵抗、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正是我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尽管,也有史书指出史可法有些做法也是不恰当的,比如高杰死后,妻邢氏担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但史可法却因为高部是流贼出身,坚决拒绝,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高杰部下寒心,很多人投降满清。然而,人无完人,玉无完玉,史公爱国精神仍万古流芳!即使对手满清朝廷对史可法精神也十分推崇、敬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赠史可法谥“忠正”。后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评价道: ·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 扬州城陷落后,同年五月初八清兵渡镇江,巡抚杨文骢逃奔苏州,靖虏伯郑鸿逵逃入东海,总兵蒋云台投降,南京闭城门。五月初十,弘光帝朱由崧传旨放归所选淑女,当天午夜尤召梨园入宫演剧。翌日凌晨,朱由崧偷偷逃到黄得功处。第二天,百官上朝发现皇帝失踪,群龙无首,惊慌失措!1645年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钱谦益、阮大铖等商量如果抵抗,可能城破后被屠城,遂献南京城投降。这些人喊爱国口号的时候声音震天、余音绕梁而不绝!倾轧朝臣时心黑手辣而不耻,为投降找的理由也掷地有声,脸皮真是厚过南京城墙啊!钱谦益的爱妾名列秦淮八艳的柳如是看到朝臣投降,非常气愤,就回家准备了刀和绳子,要钱谦益为国尽忠,说:“你殉国,我殉夫。”钱谦益不肯。柳如是又拉他一起跳水自尽,他却说:“水太凉,老夫体弱,不堪寒凉。”可叹钱谦益为东林党领袖,一代大儒,气节反而远远不如妓女!名声不好的马士英逃跑后继续抗请,直到最后被俘殉国。 五月二十二日,刘良佐引清兵攻打黄得功部,黄将军被箭射穿喉咙,遂自杀殉国。其部将田雄、马得功捉到朱由崧,献于满清后被押送北京,第二年处死。宏光政权覆灭后,又先后有鲁王监国、隆武政权、邵武政权和永历政权。虽然,都是朱明政权,然而不但不团结一致对抗满清,反而为争夺正统而相互攻打。这些政权内部贪污腐败、权臣跋扈、勇于内斗而怯于外战,长于鱼肉、搜刮百姓,清兵来攻打或拼命逃窜!或望风而降!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如虎、对外如鼠!诚然,也有忠臣良将如张煌言、李定国等,但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最终被满清各个击破,昙花一现!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屈膝投降的文臣武将不但被汉人所唾骂,也被新主子从骨头里瞧不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编纂《贰臣传》,钱谦益、许定国、左梦庚等名列其中,而早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撰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却高度褒扬了包括史可法、袁崇焕等抵抗满清而殉职的文武大臣和普通百姓!乾隆皇帝更下令于梅花岭畔建史公祠,耗费一万六千两银子!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梅岭有幸葬忠魂!几百年来,多少炎黄子孙前往梅花岭赏梅、凭吊!倘若忠魂能泉下有知,当含笑于九泉矣! 每读明末历史,总扼腕叹息,满清仅有几十万人口,多尔衮入关时兵不过十余万人,其中还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却能征服一亿人口的汉人!然而,再细读历史却发现并非这样简单。也有很多历史学家和历史学说指出明亡于鼠疫,万历46年(1618),广东下起大雪,中国进入“小冰河时期”,全国性旱灾和鼠疫长年反复上演,又有蝗灾发生。据统计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因此,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也有人说明亡于农民起义,但是农民起义是因为百姓走投无路然才造反。而比天灾、鼠疫和农民起义相比更可怕的是腐败的吏治!权贵们醉生梦死,拼命搜刮民脂民膏,治国全靠东厂、西厂、锦衣卫实行高压政策。财富两极分化悬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走投无路、故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名将孙传庭义愤填膺地说:“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就是他李自成为什么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事实上,当吏治腐败透顶时,皇帝面对强大的利益集团也无能为力!当李自成的大军逼向北京,崇祯向大臣苦苦哀求“捐饷”,大臣们都装穷不肯捐,然而,北京城不少平民百姓听说皇帝募捐,却主动拿出平生积蓄,毁家纾难!最终仅仅募捐到二十多万两银子的军饷!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城的一个多月里,却从明朝京城官员手里“捐饷”出七千多万两银子!因此,貌似强大的明帝国就像一个完全腐朽的房子,早晚会轰然倒塌!故明非亡于清也不是亡于农民起义,更是亡于腐败!其实,治国道理并不深奥,我们的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代去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就告诉过惠王治国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明能以此为治国之道,又怎会亡国!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纵观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位独裁的君王和他的官吏能够做到呢?留下更多的是声声叹息…… 我最后一个离开史公祠,大门已经上锁,就从门卫室出来。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风声响起、乌云密布、瞬间倾盆大雨!不过却看见护城河旁边几棵石榴树,满树的花儿正迎风雨而绽放! 系列回顾: 作者简介 ![]() 白晓辉,男,汉族,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磙子营乡后杨村,现定居河南省开封市。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Lu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