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张杰民 | 甘甜的井水在哪里

 香落尘外 2020-03-14

   甘甜的井水在哪里


作者:张杰民      图源:网络      版式设计:路人

或许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之时,总是趟过记忆的长河,泛起缕缕怀乡情思。

村西头的那口老井,经常梦一般的浮现在眼前,清凉的井水似生命的甘泉润泽着我的心灵,经久不衰。

这口井,紧临沈丘县老城护城河。清澈的井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河塘深处碧叶接天,鸟语花香,荷花婷婷玉立,菱秧藤肥叶绿;依水而生的片片芦苇,临风摇曳,挺拔潇洒。美好的自然环境,使老井的水更加清澈、甘甜、凉爽、晶莹。

井口呈圆形,四周铺着几块残缺的青石,似乎在向人们展示不老的色彩抑或孤芳自赏。提起这口水井的井龄,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从它四周残缺的青石中,可侧面验证它的历史久远。

小时候,老井成了我们村民生活的伴侣。全村人的生活用水以及养牛喂猪等,就靠那口井,每天打水的人不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专用的大水缸。由于井水清澈甘甜,名声大噪,老城街上卖水的、卖饭的、开茶馆的,经常用车子装上一个大铁桶来这里拉水,他们说:“这里的水甜丝丝的,好喝!”在炎炎夏日,来老城赶集、办事的人们,热得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他们路过这里常常向打水的人讨水喝,而正在打水的村民们也乐于相助,把刚刚出井的水桶递给他们,他们把头伸进水桶里像牛犊一样咕咚咕咚喝了起来,有的一气能饮小半桶,肚子喝得像个气蛤蟆还感觉不过瘾!

村民们打水,一般都带着拴着铁钩子的大麻绳,用钩担挑着水筲(木水桶)。来到井边以后,把铁钩子挂着水筲顺到井中,临近水面时轻轻一晃,让水桶口翻下去,灌了大半桶,再上下一墩水筲就满了,然后用双手使劲地把水筲拔上来。一些青壮年,打水的技术非常娴熟,尤其是在井水水位高的时候,他们不用铁钩子和大麻绳,直接用挑水的钩担钩起水筲顺到井中,三下二下就把水筲灌满了,而且水筲不会滑落。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打水时,来到井边战战兢兢地俯身探头看下去,里面黝黑黝黑的,清澈的井水在微光中泛起细碎的光亮。我把小水桶用麻绳拴好,顺到井中,左右摇摆,水桶怎么也入不了水,最后只好让水桶倒在水面上,让它慢慢进水,待灌到大半桶的时候,就将水桶提上来,然后掂回家。因为那时年龄小,力气不足,只能掂大半桶,如果水桶装得满了,还会洒掉一部分。最难忘的是,一次打水时井绳断了,我眼睁睁地看着水桶慢慢地往水下沉,心里又气又急。一位叔叔得知后,用一根长绳拴上一个带把的钉耙沉入井中,在水中来回摆动着打捞。不一会,钉耙齿子挂住了水桶绊子,将水桶提出水面,我喜出望外。但是由于挂得不牢,突然“扑通”一声,水桶又一次滑落水中,我的心一下子又凉了半截。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将小水桶捞了上来。

1968年前后,农村的柴油机逐渐多了起来,修理柴油机时换下来一些废旧缸筒子,有人用它发明了压水井:在缸筒子里安上一个橡皮阀门,上面安装一个压水杆,下面焊一个三角支架,一个压水井就算做成了。然后,在院子里往地下打个几米深的孔(视水位而定),放入塑料管子,再把压水井架上就可以了。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通过朋友向别人要了一个旧缸筒子,请人做了一个压水井。安装好以后,在缸筒里添些引水,用压水杆排出空气,水就出来了,几分钟就能压一桶。由于压水井投资小、安装简单,加之省去了去老井打水之苦累,用水非常方便,所以很快风靡一时。随着压水井的普及,曾经热闹不息的老井悄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环保意识淡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颍河水污浊不堪、臭气熏天。由于沙颍河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水渠,贯通沈丘县各乡镇,老城护城河也在劫难逃。压水井里的水质越来越差,地下水位也越来越低。被污染的地下水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疾病主要有癌症、肝病、结石、心血管、骨骼病、造血系统疾病等等。前不久,一个老乡来县城找我叙旧,谈起家乡的情况,他细数一下,我们村最近二三十年来得癌症的有十几人,有的年纪轻轻就已撒手人寰。联想到从建国后直到使用压水井之前,我们村人们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那时生态环境好,村里基本没有癌症患者,这使我更加相信污染的地下水就是致癌的主要元凶之一,从而更加怀念那口老井。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活之本。近几年,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偷排放的企业被关停和整改。清洁饮水救助、医疗卫生救助、沙颍河水污染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沙颍河及沈丘的地下水,水质明显好转。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家乡的人们又用上了自来水。但是,我回到家乡,喝着这自来水烧的开水,始终找不到那种井水的味道;吃着这自来水做的饭菜,更是缺少了过去那种茶饭的香甜。

家乡的老井已然成了历史,却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怀恋。它曾经的甘甜,养育了我们;那些水筲、钩担、麻绳,已变成我记忆中的符号,它深藏着我许多童年的故事,印满了我的童趣和天真。

作者简介

张杰民,河南省沈丘县人,沈丘县政法委退休干部,现为周口市作协会员。多年从事机关文秘工作,曾多次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