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这种神奇的富饶存在于干渴的戈壁荒漠上,诸多颜色有时凝聚在一个事物当中。例如巴丹吉林的沙子虽然大多数是金黄的,但由于所含矿物质的不同,有些地带的沙子还会呈现出黑、红、绿等不同的颜色。摄影/诺敏·何 阿拉善,一个降水少之又少的地方, 它的东部有贺兰山与阴山余脉相交, 南部有龙首山、合黎山,西部有马鬃山, 东南是青藏高原,北部被蒙古高原阻隔。 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闭合区, 这里流沙、戈壁广布,是干旱荒漠高原, 降水量决定着阿拉善地表的颜色,既干旱少雨而又多彩多姿, 有山峦、河流、森林、湖泊(海子)、草原、戈壁、沼泽、沙漠等全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黄褐色是阿拉善的主色调,因为那是戈壁荒漠的颜色。这张照片拍摄于额济纳旗最西北角的广袤戈壁,是内蒙古、甘肃和蒙古国交界的地方,画面前端是一大片驼绒藜,这是一种抗旱、耐寒、耐瘠薄的半灌木,主要分布于荒漠地带。摄影/王彤 蓝莹莹的海子可以变成白花花的碱滩, 绿茵茵的树林和草场也可以变成黄褐色的荒漠。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的阿拉善, 1700万亩梭梭林横贯东西800公里, 那是骆驼的食堂、苁蓉的产区, 也是生态的屏障。 2000年,梭梭林减少到300多万亩, 胡杨林也由最盛时的170多万亩减少到50多万亩。 而此时,阿拉善作为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策源地闻名。 在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戈壁占了绝大部分。 阿拉善盟由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三个部分组成, 无论从哪个旗出发前往另一个旗, 中间几乎都隔绝着500公里以上的茫茫戈壁。 ▲有人说,阿拉善其实是贺兰山的另一种发音,也有人认为,阿拉善其实是蒙古语或匈奴语中“阿拉格夏”的汉语读音,而“阿拉格夏”是“多彩之地”的意思。既干旱少雨而又多彩多姿,阿拉善的这两大特点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图源/《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9.09 戈壁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难生草木之地”, 地势起伏平缓,地面的细沙已被风刮走,只剩下大小不一的砾石。 这里的植被异常稀疏, 只有超旱生植物东一棵西一棵挣扎着长出灰绿色的枝叶, 它们绝不会像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的牧草那样连成绿色的海洋。 在阿拉善干旱导致的沙化地表,大风让沙子聚集形成沙丘, 但是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 有144个被当地人称为海子的湖泊。 巴丹吉林的沙子为什么含有水分? 降水稀少的沙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海子? ▲巴丹吉林这个名字里,有传说认为“吉林”是藏语,意为“誓言沙雨”,和天神发怒降下沙雨有关。这是雨后的巴丹吉林沙漠。摄影/杨孝 专家研究发现,祁连山的雪融化后, 通过地下深处的断层(即地质上着名的阿尔金断裂带), 源源不断地进入沙漠。 因此,500公里外的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 就是巴丹吉林沙漠之水的发源地, 在地下1万米深处,两者靠一条隐蔽的地下河一脉相承。 于是,巴丹吉林那绵延起伏的沙山里就潜藏着这样一个悖论: 干旱缺水才会有沙漠,但是有水才能形成高大的沙山。 这是因为,沙子里含有的水分可以起到“黏合剂”的作用, 让一粒粒的沙子稳固堆积, 造就了巴丹吉林高大沙山的曲线。 沙山与海子共存的奇观,就是阿拉善的神奇所在。 ▲巴丹吉林沙漠里高大沙丘间的湖泊星罗棋布,当地人称为海子,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摄影/杨孝 除了绿洲与极旱荒漠这两种最极端的情况, 阿拉善的大部分戈壁处于一种既缺水但又并非极旱的“中间状态”。 在年降水量为50—100公厘之间的地方, 形成了黄褐色的普通荒漠(也叫典型荒漠), 那里的地表上除了砾石还有沙质灰棕荒漠土, 红沙、泡泡刺、珍珠、梭梭艰难地生长, 其他牲畜难以生存,只有骆驼可以悠游其间。 ▲阿拉善流沙、戈壁广布,自古以“驼乡”着称。双峰驼用强壮的身躯铸就了阿拉善从古至今的文明史,没有它们,人类与戈壁荒漠的关系就无从谈起。摄影/杨孝 草原化荒漠(也叫半荒漠)的年降水量可以达到100—200公厘之间, 灰漠土和淡棕钙土构成的土壤中所含水分相对较高, 植被覆盖率也达到了30%—40%。 除了最顽强的超旱生灌木,这里也生长着美味的沙葱、会假死避旱的绵刺 以及霸王、沙生针茅、沙蒿等多种植物, 牛羊可以在这里放牧。 ▲一只美丽的赤狐跑过梭梭林,只要能看见它的身影,就可以推断那片沙漠区域还保存着完整的食物链,生态属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梭梭林被誉为沙漠卫士,一些人工栽植的梭梭林开始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向沙漠腹地推进。摄影/杨孝 荒漠抑或绿洲,都是水说了算 在阿拉善的腾格里沙漠, 有大小湖盆422个, 曾经出现沙山有多高,芦苇和沙竹米子就能长多高的景象。 但后来那些湖盆里大多数不再有水, 植被开始退化,沙丘开始活化。 ▲清晨,赤麻鸭从伊克尔湖栖息的芦苇中飞到湖畔的高大沙丘上,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它们在沙丘上四处走动,留下错落有致的脚印。它们离开后,风会悄然抹去它们活动的痕迹。次日清晨,这样的场景会再度出现,并一直持续整个夏天。摄影/陈旭 当绿洲与戈壁此消彼长, 我们就会更深刻地明白: 水决定着阿拉善的颜色, 更决定着阿拉善的未来。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等学者认为, 阿拉善作为“中国西北最重要的一道生态防线”, 由于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特征, 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一个敏感区和中国环境生态的严重危急区。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1975年到1990年期间,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阿拉善绿洲局部萎缩, 但是根据阿拉善绿洲的遥感数据库的资料显示, 近35年来阿拉善境内绿洲的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 ▲腾格里沙漠中的月亮湖,它静静地卧在沙丘之间,等待着游客的亲近。人们说月亮湖有三奇:一是形状似中国版图,二是湖水富含大量微量元素,三是黑沙泥是上佳的泥疗佳品,如今它已经成为腾格里沙漠重要的旅游景区。摄影/杨孝 2010年,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绿洲面积 和197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649.15和13.56平方公里。 除了自然绿洲, 人工绿洲也在阿盟的绿洲面积中占了将近两成。 2019年8月2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 《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报告》, 显示线上植树的兴起,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参与植树的热情, 全民通过低碳行为积攒绿色能量,在手机上“浇水种树”, 之后公益团队在合适的时间,以参与者的名义种下对应能量的真树。 通过互联网云种树,从2016-2019年, 在内蒙古阿拉善, 已经种下了4370000棵梭梭树, 并通过了验收、认证程序。 ▲内蒙古阿拉善,蚂蚁森林1号林的梭梭,阿拉善SEE基金会在这里种植守护。梭梭耐寒,又耐热,在2-40 ℃之间都能发芽;耐盐碱,耐干旱,在高盐及缺水环境下,也能存活。图源/蚂蚁森林微信公众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曾说, 戈壁是“不适于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 但阿拉善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生活, 这里的人们形成了适应干旱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这里的胡杨可以不死、不倒、不朽, “生存专家”双峰驼还可以在没水喝的日子里照常生活。 所以,阿拉善也是我们应对干旱的宝贵信息库、基因库。 当缺水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阿拉善的未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 ▲处于半野生状态的骆驼其实早就成了戈壁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戈壁上的牧草种子很多都有坚硬的外壳,经过骆驼的消化、排泄过程,种子才更容易发芽。再加上骆驼习惯边吃草边走动,所以它也是一个大自然的“播种机”。摄影/耿艺
- END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