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毫无准备的二流部队:英属印度的防务政策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3-14

文|阎滨

1939年世界大战在波兰正式打响后,无论印度人是否情愿参战,英属印度殖民政府还是为战争而全力运转起来。

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英印军比较特殊,1857年印度大起义以后,英国严格限制印度炮兵部队人数和规模,同时英国顽固地认为除占印度人口少数比例的旁遮普、锡克和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兵之外,大多数印度民族不善战。这就造成了战争初期,英印军中每个步兵旅下属3个营中,通常都包括1个英国营和2个印度营,2个印度营中至少还有1个廓尔喀营。师属野战炮兵通常用英军组成,只有通讯、后勤、运输和军械部门由印度人组成。

指挥阶层更能反映殖民军畸形的结构,军官印度化自一战后已经实施了一代人,但到大战前夕,高级将领全都是英国人,上校以下的军官中才有印度人。但英国已经意识到,扩大印度军官占比、努力培养印度高级军官,既是英国人力不足压力下的被迫之举,也是为战后印度独立做准备的必要步骤。同时,印度的装甲兵、炮兵和海空军等技术兵种都必须得到发展,最终目的是能建立均衡齐备的全部由印度人组成的师级部队。

英印军准备大规模扩军并出兵海外为英国而战,战备的核心先是集中在准备奔赴中东战场,直到1941年才突然发觉还要应对东南亚战场的需要。德里的陆军总部提出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1940年扩军计划包括1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以及若干支援部队,1941年又计划组建5个步兵师。

毫无准备的二流部队:英属印度的防务政策

1942 年1 月23 日,利比亚攻势中,锡克教徒士兵与英国第8集团军成员在北非并肩作战

1941年12月,当时印度陆军约有90万兵力,其中30万人部署在中东和马来亚,其余15万人在印度西北边境承担边防任务,另有45万人在接受训练。当日本席卷马来亚和缅甸时,英印军最好的部队都在北非和中东,在马来亚的3个师和缅甸的1个师都是二流部队。更要命的是,这些英印军从编制、训练到装备,全是按照沙漠战要求训练的,印度士兵对丛林作战毫无准备。

1942年中期,日军打到印缅边境,印度第一次面临东部地区本土防御问题,英印军迅速实施扩大征募新兵的应急计划。传统上旁遮普地区和西北边境省的穆斯林、锡克教徒是印度新兵的主要来源,此时这些族群已接近征募极限,不能为英印军提供足够兵员,英印军开始在新的地区征募兵员。到1943年初,英印军中各省兵员比例如下:旁遮普地区占50%,联合省20%,马德拉斯10%,孟买10%,西北边境省5%,孟加拉2%,其他地区3%。陆军中两个最大的宗教人群是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占50%和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