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一九四二年的兆丰恒 作者:张青春 | 版式设计:强哥 近日在灯下翻捡日记旧稿,竟然意外发现1984年初春的陪护外公日记。外公,我们那个地方俗称姥爷。外公李占亭在开封淮河医院疗养,我去陪护他,日记所记的,不过是他的每天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祖孙闲话记录。 那天,我去开封看望他,还特意带两瓶兆丰酒孝敬他老人家。那年的外公已年近七旬,离休前在尉氏县任常务副县长,离休后享受地专级待遇。抗战时期,他曾担任过唐克威的联络员。他见我带去的酒瓶上有“兆丰”字样,惊奇地瞪大眼睛对我说:“哦,兆丰酒!42年前,我就随唐书记喝过!” 一缕和煦的阳光透过窗纱,斜斜地洒在干净整洁的床单上。李占亭仰面斜躺在病床上,一下陷入了回忆之中——紧接着,他就给我讲述了唐克威与兆丰酒的故事。 那是1942年的冬季,天特别寒冷。水东独立团驻扎在黄泛区内太康县聚台岗,这里是一片四面环水的陆地。水东,贾鲁河以东地区。太康县党组织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提出不分阶级,不分成分,不分职业,即便是国民党的保长、联保主任,甚至当过土匪队长的,只要愿意抗日,共产党就欢迎,就信任,就根据情况和可能发挥的作用委以适当职务。太康县委书记贺霖良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带头给太康上层人士拜把子、结兄弟、续金兰谱,充分利用旧保甲长、联保主任,争取他们同情抗日,支持抗日,参加抗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政委兼水东独立团政委、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唐克威,在聚台岗给外公李占亭等保甲长、联保主任开会,讲抗日道理。他是湖北枣阳人,湖北口音很重,讲话很不好懂。他讲一会儿,停一下,问听懂听不懂。大家就回答:“能听懂点了。”他说:“鸟爱巢,不爱树,大树倒,往哪住?”他以通俗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教育旧保甲长、联保主任,只有赶走侵略者,才能不当亡国奴,有国才能保住家。 由于天冷,县委书记贺霖良派人去太康县城开了一坛兆丰恒为唐克威御寒。唐书记善酒,也不客气,端酒先饮了一杯,喊道:“嗯,好酒!”说着,酒盅子口朝下,看盅内壁片刻后,又喊了一声:“真是好酒!”接着,对众人说:“凡好酒都挂盅。”又说,“酒倒在盅子里,高出盅沿子浅浅一线却不外溢!”众人惊叹,皆夸唐书记内行。他淡淡地笑了,说道:“我从小生活在枣阳乡下,经常看人家酿酒。年轻伙计们身裹白布,在酒窖里踩曲,为的是预防汗水滴进去,因为踩曲多在三伏天,酒糟放进温室发酵180天,汗水要是滴进去,会发霉。” 饮罢三小杯,唐克威突然把酒杯倒扣在桌子上,对大家说道:“战地医院里酒精缺得很呐!白酒也能消毒,能省下一盅,就能多救一个伤员。” 外公聆听了唐克威一席深情的演讲,激起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满腔仇恨,增强了他跟随共产党的坚定信心。 1943年初春,睢、杞、太三县特委、太康县大队在外公家乡先后建立并秘密组织了王集、河坡、窑后、牌坊杨等多处联络站。窑后村的联络站就设在外公家里。经组织批准,外公以两面政权保长身份担任我党地下联络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从此,一到天落黑儿,那些以挑担、锔锅、修脚为名的“生意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就陆续走进了外公的家门。外公就跟这些生意人坐在一起,在堂屋里开会,一开就开个通宵。 为了救护伤病员,秘密转移革命干部,外公就在窑后村东北角铁底河南岸自家的二亩盐碱地里,挖了一个大窖,能容纳三五个人。这个大窖的进口留在窖的东边,窖口只能一人进出。出气口留在了窖西四十多米处。窖顶棚上门板,封上土(土层很厚),种上庄稼,外公就把伤病员藏在地窖里疗养。外公时常在伤病员的伤口上,用纱布沾上少许兆丰酒,轻轻涂擦伤口,消毒。我的母亲那时不过是六七岁,一到饭时,她就掂着陶罐,趔趄着瘦弱的身子,到地窖里送药送饭。姥娘采集中草药,煎汤熬汁,缝洗衣服,精心护理伤病员。外公自己千方百计和敌人周旋,挑担儿扮作货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占区的龙曲、李寨、黄岗、转楼等地,机智勇敢地营救抗战同志,散发革命传单,侦察敌情动态,为我党、我军传递情报,掩护伤病员,进行革命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睢、杞、太特委和太康县大队交给的联络任务,受到了唐克威等领导的赞扬。 外公讲到这儿,沉吟一阵子,才又说:“1943年1月27日,部队在杞县常营村突然被日军二十余辆汽车团团包围。唐克威率部突围,因为患有脚气,不能走路,唐克威就骑马指挥战斗。跃马横跨郑寨村西南的铁底河,却不幸跌落水中。敌人纷纷围攻上来,高喊:‘捉活的……捉活的……’为保守秘密,唐克威将文件嚼碎咽下,引枪自尽,年仅30岁……附近群众草草收敛唐克威的遗体,把他埋葬在铁底河南岸的庄稼地里。” 外公说着,眼里浸满泪花,颤抖着双手,斟满一杯酒,走向院子里,望着东南方向,喃喃地说道:“唐书记,这兆丰酒就是你当年喝过的兆丰恒,现在成了中华名酒。那天你没有喝尽兴,今天我要敬你一杯!”说罢,猛地高高举起酒杯,往空中轻轻酹洒,顿时一缕淡淡的酒香弥漫开来…… 作者简介 张青春,笔名西尧、阳夏村夫,1963年2月生,河南太康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历任乡村教师、国有大型企业办公室主任、县志编辑等,现在开封市尉氏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职。 18岁发表诗歌处女作《赶集路上》。其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先后在《河南日报》《大河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颍水》《未来》《大河文学》,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副刊、奔流文学网、读者在线、作家在线、原乡书院等数十家报刊或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近百篇,部分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并被数十家网站转载。其事迹收入《太康县人物志》《太康县志》(1986~2000)。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