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征文】 地图鱼 |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香落尘外 2020-03-14

愿得年年,

常见中秋月

文:杜连梅 / 版式设计:Effi / 图源:堆糖

儿时对中秋节总是满怀期盼的,憧憬着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共享天伦。于孩子们而言,心心念念惦记着的还是平素没有机会吃到的那些好吃的吧。长大后的中秋节,尽管美食越来越丰富,条件越来越好,却总感觉索然寡味,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是儿时过节的那种氛围?还是那个年代节日里特有的味道?儿时过中秋的画面常常在脑际萦绕,悠悠往事悄然浮上心头。

羊肉  胡麻油

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场林地里茂盛的牧草为养羊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饲草。场里集体养了几百只羊,雇专人放牧。每年中秋节,就会杀掉几只羊,按每家人口多少予以分配。每逢这种时候,就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开心的时候。男人们忙着给羊扒皮,清理肠肚,分解羊肉;女人们则等着盆里的羊血凝固后,再放入锅里慢火紧成血块,凉了之后炒着吃或者炖菜吃。那时候人们还不懂得灌羊血肠,以后的日子里才慢慢跟蒙古族朋友学会了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几个孩子最热衷的就是把羊脾收集起来,放在灶膛里烧着吃。经过烟熏火燎,熟透了的羊脾表面变得焦黑焦黑的,泛着油亮亮的光,散发出一股诱人的肉香。找来一截小木棍刮一刮表面,便迫不及待咬一口在嘴里,面面的感觉,肉质十分细腻。羊脾分食完了,几个玩伴儿个个都吃成了黑嘴巴,相视嬉笑着,那份欢喜和满足流淌自心底,毫不掩饰。

有了羊肉,中秋节就可以美美吃一顿羊肉胡萝卜馅饺子啦,手把肉还是不敢奢望的,分到的羊肉还是要在节后“细水长流”慢慢食用。

中秋节,也是田里作物归仓的时节。场里集体种的胡麻收割后,榨成纯胡麻油,也是按人口分到每户家庭。清楚地记得每年分油的时候,父亲或者哥是挑着担子去的。那时候还没有塑料桶,用水桶把分得的胡麻油挑回家,再倒入一个不大不小的瓮里,便于保存保鲜。这样,一年的食用油就有了保障。当时,好多人都用艳羡的眼光看国营林场的职工。不光福利好,场里职工家属或子女平时都能参加劳动,男工每日可赚一元二角,女工每日一元,一个月发一次工资。

麻油有了,再从粮站买回供应的面粉,中秋节就可以吃到自己加工的月饼了。相比较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场里人家的日子还不算太清苦。

月 饼

在当地最受人们喜爱的月饼,是一种用胡麻油、面粉和糖加工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月饼。一般四个月饼是一斤,比现在市面上的广东月饼个头稍大,口感上也美味得多。外来的月饼尽管样子制作很精美,包装也很华丽,各种的馅料,水果的、火腿的、五仁的、豆沙的等等,但还是不合当地人的口味,很少有人问津。临近中秋,人们一般都是自己带上食材到食品厂一带的糕点铺去打月饼。月饼馅料里可依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辅料,如青红丝、葡萄干、瓜籽仁、花生仁、芝麻、核桃仁等。年少时,物资匮乏,馅料里仅是放入一些青红丝,后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南北物资大流通,月饼馅料里也就应有尽有了。近两年,人们又把奶豆腐加入馅料里,做出的月饼也更加酥软香甜,还有一股淡淡的奶酪味。

早年,农民们收获了小麦和油料后,不舍得花加工费,很多人家都是在村子里砌个土炉,自己和面、拌馅,烘焙月饼。技术上自然逊色于县里食品厂点心铺里的专业人士。同样的油、面和糖,不懂门道,火候拿捏不好,做出来的月饼,不光外形丑,饼皮不油酥,馅料也不松软,又干又硬,色泽也不鲜亮。那个年代,东西稀缺,城里很多人家一般就是去供销社买上二斤过节,聊以满足一下孩子们的愿望。一年里也只有八月十五才能吃上月饼,不比现在,一年到头,想吃随时都能买到,糕点铺里常年都做。

记忆里最无法忘怀的是儿时中秋节的提浆娃娃,许是麻油放得较少,吃起来挺有嚼头,又不易碎掉。中秋夜拿到母亲分给的提浆娃娃,总是好几天揣着舍不得吃,一天数次拿在手心里端详着,漂亮的娃娃,有着棱角分明的眉眼,坚挺的鼻梁,头发,以及身子上好看的花纹,放在鼻子底下嗅嗅饼香,怎么也不忍下口。把玩过数日后,提浆娃娃也变得更干硬了,新鲜感也渐渐过劲了,馋虫再次袭来时,就从最底下开始一点点向上蚕食。再后来,传过来广东月饼的制作工艺,有胃口不好,或者不喜甜食的人,比较钟情于这款月饼了(其实是改良版的广东月饼)。相对麻油放得少,和面时加入了鸡蛋,馅料也少。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当地糕点加工店都不外乎这三种月饼。只是这些年再也见不到八十年代的“套饼”了。何谓套饼呢?就是像一个锥形宝塔似的月饼,一层层码起来,底层的月饼最大,逐层往上小一圈,一个套饼净重三斤。每个家庭可以依据人口的多少,选择套饼里的一个,作为中秋夜的团圆饼,几口人分成几份,每人一份,大人们会要求孩子们都要吃掉。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不离不弃,永远是家中的一员。许是现在各家人口少的缘故吧,套饼已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存的模样也只能在记忆深处回现了。

供月  赏月

小时候,中秋节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就要准备供月了。水果是场里拖拉机从外地拉回来分给职工的。母亲就把苹果、鸭梨、槟子、葡萄等水果各洗一些装盘,月饼摆盘。正炕上放了一张红漆炕桌,东西准备好一并放在炕桌上。皎洁的月光穿过窗玻璃照到桌上摆放的水果和月饼上,这些东西就被镀上了一层银色,看上去更加诱人。供月后,我们才可以动炕桌上的东西。那时候,一心巴望着供月赶快结束,好分到一两个槟子,让那挂在胸前瘪了几日的“果络子”鼓起来(“果络子”,一种用线绳手工编织的装水果的极小网兜,底下带一截穗子),第二天也好在小伙伴面前神气活现地显摆一通。随后还可以大快朵颐地享受美食。嫁入婆家后,婆婆“供月”的仪式比在娘家更隆重些。婆婆要我们把炕桌搬到打扫洁净的院子里,水果、月饼等摆放整齐后,一家人齐聚到户外,婆婆双手合十,虔诚地注视着玉盘似的月亮,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月神享用美食,降福人间,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还不忘鞠躬致谢。许是因为公婆是农民,内心对土地有着更深厚的情结吧。记得婆婆常说的一句话是:“八月十五不接月,出门遭风雪。”这话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只是婆婆从上一代人口中口口相传下来的俗语吧,表达了对月神的敬畏,旨在希望人们能够对“接月”引起重视,内心保有一些信念吧。

赏月常常是和供月相伴相随的,也是供月的延续。月亮渐渐升高了,清辉洒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黑暗便无处遁形。月色如水,月光笼罩下的世界愈显静谧安详。一家人围坐在炕桌边,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水果、月饼,闲话着家常。那种感觉至今想起都觉得温馨美好。听人说,中秋月圆之时,拿个装满清水的脸盆放到户外,里面放块小镜子,看水里的月亮,就能看到月宫里的嫦娥、玉兔,还有桂花树。我信以为真,傻里傻气地照啊,看啊,折腾半天,瞅得眼睛发酸,还是什么也没看到,不免心生失望。一阵风儿吹来,水盆里的月亮晃晃悠悠的,好似在故意挑逗我,心里好不沮丧。长大些才明白那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我心里像生了根似的,即使现在凝眸注视月亮时,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希冀看到嫦娥和玉兔的影子。

而今,中秋月圆依旧,沉积在心里的往事偶而不经意间闪现出来,回味一番,甚觉温馨。渐行渐远的那些旧事陈物,或是被现代文明兼容了,抑或是摒弃了?有些已经消失殆尽。供月这样的习俗尚在延续吗?我不得而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作者简介

地图鱼: 一直从事教学工作。闲暇时喜爱旅行、摄影,喜欢用粗浅的文字记录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部分散文、游记在锡林郭勒盟报刊杂志上发表过。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