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客老张 | 爱恨交织“五月节”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爱恨交织“五月节”

作者:终南客老张 | 版式设计:强哥

今天早上听了一个段子,说湖北某学者撰文指出,当年就是因为秦国不断侵略楚国才导致屈原在绝望下投江自尽。也就是说,是当年的秦人,今天的陕西人害死了屈原。所以对于端午节这个节日,陕西人是没脸过的,陕西人更没资格互道“端午安康”。陕西人应该在愧疚的心情中度过端午这一天,才对得起当年死去的屈原!难怪我昨天不断打喷嚏,是不是跟这预兆有关联——拉倒吧,我就是有点伤风感冒罢了。

屈原投汨罗江悲壮殉楚,其实在屈子以前就有端午节这个节日。据说从夏商时期,先民以农历纪年,老话也说阴历或夏历,它是古人把季节更替与农业生产完美结合的产物。于是节日多和节令相对应,而且古人对于重数日更是如此。一月一,春节,也说正月正或正月初一。正月正,挂红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全家欢聚,庆贺新春。二月二,龙抬头,古人谓之“农事节”或者“春耕节”。三月三,生轩辕(关中古时称“上巳节”,也被古人誉为“女儿节”。就是除祭祀之外,男女河畔相会,嬉戏游春,插柳赏花,所以才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典,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特殊纪念方式,云南也有三月三,耍西山的民俗)。四月四当然就是清明节了。五月五,过重五。《诗经.七月》也有“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的说法。六月六日是“洗晒节”,现在关中地区,老人们还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七月七,小暑时节,也称“乞巧节”,是女儿家向天上的织女祈求劳动技巧的节日。八月八日,中秋时分,也是“八字娘娘”的诞辰日,中国人讲究生辰八字,据说天庭就有这么一位女神,专司世人八字,于是这一天去祭拜,祈求来世赐予自己好八字,从而一生尽享荣华富贵。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感恩。这拉扯远了,收回来言归正传。五月初五这个重数日,古人太重视了,这一天在夏至前后,寒萧遁去、热气燎腾、瘴气易生、疫病易犯、瘟疫流行、各种病菌容易传播,所以古人说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毒日。咸阳老家那一带把此节称为“五月节”,因临近夏至,也叫夏节,讲究的人家说是“端午节”,跟别处所称重五节、重午节、端阳节等称谓也就是把猫叫成咪罢了。

古代有本书叫《事物原始》,其中援引《越地传》说,五月初五,龙舟“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越王勾践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据此来看,比屈原时代早了几百年,也就是说,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龙舟竞渡之风,所以古人还有五月五日观竞渡这一习俗。闻一多先生也在《端午考》一文中对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和龙舟竞渡的说法进行过考量,就连屈原的《涉江》也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那时候说的舲船就是比赛时候用的又轻又快的小船。这样来看,端午纪念屈原说似乎也未必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秦国跟楚国两国交兵,秦人想征服楚人一统天下,屈原想要楚国强盛大败秦人。这么一来,针尖对麦芒,秦地的老百姓是不可能在端午节这一天去祭奠屈原的。

那么问题来了,五月五日,这个重要的日子你干嘛去?关中端午前后,恰逢麦子成熟,当布谷鸟“算黄算割”声声入耳的时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极目远眺,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翻滚,丰收在望,龙口夺食,只争朝夕。这时候的关中人,从眼角到眉梢处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于是在每年这个时月,特别是我的老家咸阳一带农事正忙,在三夏大忙时候的端午节,更多的被赋予一种庆祝丰收、犒赏慰劳的意味。这样,端午节也就自然而然跟当地时令节气完美地结合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提的包子拿的糖”。于是端午节前,出嫁的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都选择在农忙时候送绿豆糕的风俗,把绿豆糕送到家里或者田间地头,寓意祛暑降温,祝愿父母、舅舅身体安康。于是这几日你走在乡村,经常看到妇人有说有笑,鼻息里充满拌好的香甜的绿豆馅的味道,听到清脆的敲打绿豆糕模子做各种形状绿豆糕的声音。要是遇到才结婚的女子逢端午节去娘家,那才叫一个讲究。“正礼”是绿豆糕自不再说,就像过年你去给舅舅拜年,其它的不说,不备一封点心你是出不了门的。除了绿豆糕外,还要准备其它伴手礼,一篓子暄软的油包子,一瓶好酒,一吊上好五花肉或者其它。乡民谓之“四色礼”或者“四样礼”,大原则是丰俭由人根据自己家境,讲究的是不能重样。而娘家、舅家则更为重视,这时候依照古例要“回礼”,于是香甜软糯的粽子就隆重登场了。就像秦腔古戏《看女》一样,“老牛卸‘脖枷’(所谓‘脖枷’,关中是指夏收碾场套在碌碡上的木架子),老娘看冤家”。夏收告一段落,忙里偷闲,娘家看女,他舅看外甥,礼尚往来,也是“四样礼”回赠。于是五月前后,你就看到房前屋后临时辟出的麦场,一边是牲畜拉着碌碡碾场人声鼎沸地吆喝声,一边是忙里间隙一家团聚,分享粽子或者绿豆糕时候发出的简单而又舒心的笑声。这时候就有家境殷实讲究的父母,用心良苦给女儿回赠“四色礼”。自己家采摘的粽叶包成又大又甜的红枣粽子或者红豆沙粽子外,再带上包裹白糖炸的酥脆甜糯的“油糕”(也叫“糖糕”)。外婆们前几天在货郎手里买了“香药”,拿起久违的“顶针”和老花镜,备好针线,点灯熬油的用彩色拼接的花布或绸布精心赶制着五颜六色精美绝伦的香包,用手织土布赶制“五毒红肚兜”(关中小孩夏日里炕头或者家里爬戴着或者睡觉戴的红裹肚,红布上刺绣着黄颜色的“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癞蛤蟆等,据说这种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用得是“以毒攻毒”的方略,可以镇压五毒,庇佑孩子健康成长)。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正礼”要带,那就是十个活灵活现的“獾馍”(萌萌小猪样,嘴巴点上“食红”,剪裁出的尾巴也是食红,背上有七个红色小圆点),乡人也叫“獾娃馍”,所谓“獾娃馍”,獾,本意为野猪。母亲说,除咸阳“獾”馍特殊造型外,关中其它地方在这个节日还做其它一些动物造型的“花馍”。妇人用“酵子”去发一瓷盆当年新麦磨的面,在一辈辈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按照各自的手艺和对时令的理解,用剪刀、擀面杖等简单工具捏成牛、猪、狗、鱼、鼠、蛙、兔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用黑豆子点眼睛,然后上笼屉去蒸。大铁锅柴火灶猛烧,半小时后揭开蒸笼,这胖乎乎的一群“娃儿”惟妙惟肖,个个憨态可掬,似乎都急着跳出来。然后再用筷子头蘸上“食红”在馍上点几下,这下更是喜庆逼真呼之欲出。一切就绪后,外婆们包好肚兜,带上凉席或者芭蕉扇(后来条件好的是电扇)等东西,他舅爷一手担着扁担,一头装着暄腾白软的“獾娃馍”去“追节”,祈愿小外孙也长得像这些花馍制作的小动物一样身体结实,无忧无虑的。扁担的另一头拴着自己炸的麻花和其它礼物。这时候的他舅爷,穿上浆洗一新,捶得熨帖平日里舍不得穿的好衣裳,戴上精心准备的“扎势”的黑墨石头眼镜,戴上礼帽或者新买的草帽,走在路上那是鼻孔朝天威风八面,唯恐不把别人比下去或者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家境好给娃们回赠的丰厚礼性。关中民俗中素有“追节”这一习俗,从女儿出嫁一直到其生子乃至孩子长到12岁,娘家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娃他舅,都承担着逢“四四八节”给女儿“追节”的重任。关中民谚讲究“不追节,人烟缺”,老人们认为,“如果娘家不在特定的节令对女儿(婿)进行馈赠(追节)就可能导致女婿家人丁不旺,当然,娘家人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去看女儿,也是给女儿四邻八舍的无声“背书”,潜台词是娘家人丁兴旺厉害着呢,少一天有事没事欺负我女儿!

端午节这一天去看父母拉家常,老小老小,老了反倒是对这些家长里短和我们童年时期的“逸闻趣事”特别的有兴趣。谁说他们老了就健忘,他们的大脑里永远都是装着他们想要记住的东西,比如孩子们的生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说起曾经在乡村里那一个个充满了欢欣的端午节,二老的记忆瞬间复活,话匣子一下子打开,脸上洋溢着少有的兴奋之情。正是有了诸多仪式感的节日,才使得平凡而清苦的时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的碎片。

八十年代家里很穷,但是勤俭持家的母亲总能靠自己节俭和智慧变着法子尽量让清贫的生活充满了特别的乐趣和期待。每每过了清明节后母亲就慢慢积攒准备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的吃食了。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于是母亲就让父亲去城里卖菜的间隙货比三家,挑选好物美价廉的红枣和糯米备用。而家在沣河畔,沣河岸边星星点点布满了翠绿成海的芦苇荡,乡人谓之“芋子园”,南北粽叶不同,南方粽叶一般多选箬竹叶、柊叶等,就是陕西境内也不同,陕南商洛一带包粽子多用槲树的叶子“槲叶”,而老家咸阳沣河边祖祖辈辈粽叶一般选择就是这种宽约6公分以上的苇叶做粽叶,但是用作粽叶的只能是那种被乡人称为“棉芋子”品种的芦苇,那种芦苇叶子宽,韧性好,而且夏至到立秋其间采摘最好,但是,资源毕竟有限,每到这个季节家家都去采回来煮好以备来年端午节用。于是临阵抱佛脚现采现用和容易采摘的地方早已被割剪的精光,为了能够多备些好“芋子叶”,父亲听说几个邻村村边还有些“存货”,于是多次起早贪黑碰运气去采摘,虽然不能一次备齐,但是为了能够有充足的粽叶满足给亲戚送之外还要给姊妹们吃,父母就商量着常常多次去“捡漏”采摘。“芋子叶”煮了后捞出来摊在筛子中一溜凉开,不能暴晒干,不然裂开一绺绺横纹就不好用了。煮好的粽叶特有的植物清香伴随着即将而来的节日的期待瞬间就充盈了我们姊妹的心。就像豆腐脑的吃法,是甜口还是咸口的争论南北方就没间断过,这粽子也一样,南方人喜食肉粽子等口味,而北方多以甜口为主。苦日子里,劳作艰辛,端午节吃一些甜蜜的粽子犒赏自己,是否潜意识里预示期盼着生活中也就会充满些许的幸福甜蜜的味道?但是母亲通常包的粽子也就是三种。一种是红枣粽子。一种是红豆沙馅粽子,一种是纯白的蜂蜜凉粽子。米是早早用自己地里出产的辣椒、韭菜跟走街串巷换米的商贩物物交换来的,或者去县里(当时老家把去咸阳市叫“进县”,因为咸阳市很久前叫咸阳县)卖了自家的鸡和蛋以及其它出产换了钱买来的糯米(也是当地人叫法,其实就是江米)备用。前一天晚上就泡水里发,早上用笼布沥干水份倒在一个大铁盆里,于是就看到瓷白的米粒经水浸泡后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豆沙馅也类似,自家玉米地里套种的红小豆洗干净后红润晶莹状如红玛瑙,上锅煮烂,出锅后沥干水后研磨捣碎,加入“黑糖”(其实是红糖,老人们习惯叫法)搅拌均匀待用。那时候日子紧巴,煮了红豆的汤水也舍不得倒掉,晾凉了加点糖喝既果腹又消暑解渴。用的大枣一般都是陕北的黄河滩枣居多,也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在冷水里泡发一晚上。红枣,红豆馅,糯米都备好,浸泡在水中的粽叶变得柔软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家里就母亲一个人主忙活,父亲和我们打下手。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常常坐在一把破旧的带靠背的竹椅上,地上一溜烟摆着泡在水里的粽叶,沥干的江米、红枣、调好的红豆沙馅,母亲娴熟地捞起粽叶,飞快折成漏斗形,然后均匀地抓一把糯米放进去,常常精准得不多不少。然后按照口味放入红枣或者舀一勺红豆沙,熟稔地包裹后用泡水后韧性十足的马连叶把粽子捆好,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虽然程序让外行看起来那么繁琐、精细,但是在母亲手里却是那么游刃有余。我们围母亲周围,如醉如痴地看着鼻尖上淌汗辛勤为一家人劳作的母亲,眼里、心中充满感恩和无尽的爱恋。而父亲则在灶下猛火干柴把风箱扯得呼呼作响,等到粽子堆码成小山包一样的时候,这边水也开了。粽子下了锅,粽叶、糯米、红枣和红豆沙的气息融合交织着弥漫在那间不足10平方飘摇在风雨中的简陋厨房。那时候经济拮据,遇到节日,不管它背后有什么寓意,能咂摸嘴巴饱餐一顿,那才是孩子们最大的期盼。宁穷一年,不穷一节,于是大人们尽管平日里省吃俭用,遇到这些传统的节日也得“狠狠心”“阔绰”一把让孩子们乐呵乐呵。于是割点肉,沽点散酒,就着节日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热闹热闹,也是大多数人家最直观的想法。一会功夫,锅里散发出来的香甜气息就越发浓郁了。姊妹几个眼巴巴望着那块斑驳破旧的闹钟痴痴发呆,随着母亲熟了的话音未落,我们早就按耐不住地掀起锅盖。捞出热腾腾的粽子晾在大案板或木盘上。还没等到自然冷却,等不及的我们就直接扔几个到凉水中冰一下就开吃。解不开绑粽子的马连叶,勒得手疼地囫囵扒开粽叶,瓷白香糯而又甜润的粽子就让人馋涎欲滴吞咽了几口唾沫。这下可好,馋到极点就顾不了吃相了,就像赤日炎炎吃西瓜一样,一牙西瓜送进口,从左到右牙齿呼噜撸一把,光光净就剩下瓜皮和滴流了一手一嘴的汁水。吃粽子也一样,妹妹说前一秒才看到剥开粽叶,三两下就刷刷进肚子了,随即啪的一声扔下一把粽叶!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吃相也是没谁了。一连吃了四五个,这下才有功夫仔细品尝不同口味的粽子。红枣蒸煮后跟糯米混合着发出那种张扬和香甜肆意的气息,红豆沙甜沙适口,伴随着红糖浸濡,吃一口唇齿留香,久久萦绕在唇齿间。然后才是那些纯糯米的白粽子,晾凉后放在青花瓷碟子中,浇两勺回民用桂花腌渍的蜂蜜,吃一口,冰甜舒爽直达心肺,桂花蜂蜜的香醇,糯米的清香,混杂交织着充盈味蕾和内心。那时候你会觉得,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那时候什么都可以先撇在脑后,唯独美食不可辜负也!

及至端午,关中也是麦黄开镰的时月。一般从潼关开始第一镰,往西逐渐推进一直撵着到宁夏。所以这关中人的端午节,其实没有划龙舟的习俗,倒是欢庆丰收的意味更多了些。但是,艾草菖蒲还是有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甚至民谚还说“端午不插艾,死去变妖怪”,《诗经·采葛》中也曾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渊源。这首爱情诗说的是一个小伙子对采集野生植物姑娘的思念。这《诗经》就出自我的老家沣河边,由此也可以看出,采集艾叶历史之久远了。如今这艾叶,沣河边老人们谓之“野艾”地里多的是。但只有在端午节时候才会被农人们采摘回来,绑扎为一把一束悬挂在大门口和家里的门楣上。我的记忆中,每年夏天将近,老人们都要采集一捧捧的艾蒿,然后拧成绳子,夏日的夜晚在家门口铺一块大草席或者竹篾席,全家人围坐一起听长辈讲故事,那时候用来熏赶蚊子和蝇子的艾绳就被点燃。这些艾草更被祖祖辈辈用来做成“艾条”熏膝盖和关节治病,于是端午节的记忆中,总有淡淡艾香氤氲在家里和记忆深处。更有水边的菖蒲,乡人谓之“鬼蜡烛”这时候也被采回来,跟艾叶一样悬挂起来,主要是因为菖蒲的叶子更像一把利剑,其与艾叶悬于门楣可以阻挡任何妖孽侵害主人,于是咸阳秦都区志(1995年7月第一版第738页)也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的民谣记载。挂上艾叶菖蒲,吃着甜糯的粽子,孩子们佩戴着外婆们精心制作的香包“招摇过市”地相互比拼,谁家的香包大、造型多、哪个更漂亮。而讲究的人家则在端午节那日太阳没出来前,就早早熬了一大锅艾草水来给孩子们擦洗身子,据说这一日在太阳未出前艾叶的防病抗疫作用最好,用艾叶水洗澡后孩子会觉得清爽无比,浑身舒畅,皮肤也会柔顺丝滑。据说经过艾草水“洗礼”的孩子,一个夏天都很少生疮,也很少遭蚊虫叮咬,洗得白白净净再把外婆做的“五毒”肚兜给穿上,然后再给孩子们手腕、脚腕、脖颈系上精心编织的“花花绳”,也叫“五色线”(端午节用白线染成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线”据说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东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并病瘟”),最后再用雄黄水给耳鼻和额头以及肛门处涂抹,乡人说老辈们传下来,颇具祛湿解毒、驱虫除秽的功效。

正是有了口口相传的民俗和仪式感,才使得清苦的日子在一个个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节日变得有趣了很多,也因为那时候的物质匮乏,也才使得孩子们对于节日增添了更多的记忆和体会。那种掰指头算下一个节日的时光,也绝不是如今天天都像过年一样的物质极大丰富年代长大的孩子们所能理解的!当年骑自行车的时代,一个自行车,前边大梁坐俩孩子,后座大人怀里搂一个背上还抱一个,父亲骑了一辆自行车驮了母亲和我姊妹三个去“县里”逛。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那辆“梅花”牌自行车,曾经给一家人带去了无数欢乐,如今弟妹均已成家,三家人出行各自开车,父母脸上的笑容却没有了当年的那份自然和喜悦。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还在延续,但是超市里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却再也吃不出曾经那份美味和情怀。这固然是物质丰富的胜利,却也是父母衰老,孩子们长大成人,粽子商品化的年代缺少了以他们为中心,在苦难的日子里获得的简单快乐!君不见,端午节子女们带着五花八门“撞车”的商品粽子、绿豆糕,拖家携口去看老人,在酒店里吃饭,却人手一机地盯屏幕和餐桌,在圈子里“直播”和晒自拍,忙得不亦乐乎。父母,昔日家庭的主角,却被现代化的物质丰富,家境殷实冷落了。节日,也因此失去了本有的意义。父母们往往在一声叹息或者摇头中闭上眼睛不想面对那一桌丰盛的宴席。也许,在他们意识深处,记忆还是定格在那年端午节的清晨:阳光柔媚,清风徐来,村口能让上百人乘凉的大槐树浓荫匝地;邻居的婶子带着他们家的孩子,手里端着一盆自己家包的粽子给我们送过来;小伙伴抢了盆里的粽子在大人的嗔责中一哄而散;母亲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正把自己亲手做的绿豆糕等时令食品准备回赠给婶子的情形……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又值端阳,心里彷徨。姊妹各自忙,父母徒悲伤。拆了老大快递,打开是粽子。拆了老二包裹,各种精美吃食。恍惚中似乎看到他们长吁一口气,怔怔地隔窗远眺,虽然手机里儿孙叮咚作响祝福端午安康的微信不断蹦出来,却因各自匆忙,再也等不到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粽子依旧,礼物愈丰,却换不回二老欢颜,悲切切,甚忧伤,成也端午,败也端阳……

作者简介

终南客老张,不惑有二,陕西咸阳人,爱摄影、爱旅游,喜爱文学,天性驽钝,却又较真。酷爱户外,十几年来踏遍秦岭七十二峪,每逢看到绝美景象,归来多以文字记之,聊以自慰,兼于朋友同事共赏。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清风明月  崔加荣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稿费:湛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