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隋末唐初征伐高丽国,可以说是华夏与朝鲜这两个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事。隋炀帝与唐太宗之所以出兵高丽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想建立宏伟帝业。但结果最终他们都失败了。他们出兵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既有共同之处 , 也有不同的地方。隋末唐初征高丽,是从公元612年开始的 ,虽然在此之前,隋文帝在公元598年曾派汉王杨谅出兵高丽, 但后因杨谅谋反而未终 ,一直到公元669年才结束, 一共持续了58年时间。征伐高丽王国,对华夏民族和朝鲜民族以后的关系,影响深远。而作为亡国之君的隋炀帝,与作为圣明君主的唐太宗,却在先后几十年间用兵高丽,其原因与结果是很值得让人回味的。 隋炀帝征高丽共有3次, 分别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 ,也就是公元612、613、614年 进行, 但结局都以失败告终。这3次东征,动用了全国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很悲催,使民不聊生, 最终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唐太宗征高丽是从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开始,到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他去世为止。李世民两次东征,也同样没有达到目的。 隋炀帝、唐太宗的这几次东征, 虽然都曾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的来看,却都没有达到其发动战争的本来目的。尤其是隋炀帝的第一次东征,更是损兵折将, 大败而归。那么,既然有炀帝东征失败的前车之鉴, 为什么太宗李世民却仍要继续这一战事呢?其实我们可以从他们东征的原因中,瞧出一些端睨。 出兵原因
隋朝建国以后, 经过文帝杨坚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炀帝弑父杀兄,当上皇帝后,国力较为强盛。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炀帝东征已经是势在必行。
隋文帝于开皇十七年 曾给高汤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道: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丽当时表面上臣服于隋室,但却未能恭尽臣礼,反而还怀有二心。 高丽的不礼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隋文帝数说高丽的这几大罪状,虽然有为杨谅次年讨伐高丽张本之意,其实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高丽在当时的确有如此举措。而且直到隋炀帝杨广登基后, 这种情势依然也未有改观。 再次,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三月,隋炀帝巡幸到达突厥启民可汗所,当时逢高丽派使者到此,启民不敢隐瞒其事, 向炀帝作了汇报。炀帝就把高丽使者召来,并对他说:
其时高丽王名元, 心怀疑惧,终未赴朝。 从这件事反映出两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炀帝东征虽有耀兵扬武的嫌疑, 但其实也是情理中事, 这其中有 他不得不为的情势与苦衷。
代隋而兴的唐代君主,对炀帝东征的严重后果,可以说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以唐太宗为典型, 他甚而将征高丽与隋的灭亡加以直接联系,予以因果解释。 《贞观政要》中记载:
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为隋在找罪状。而另一方面,隋末数年战乱,国内人口凋敝, 国家贫弱,也是唐初君臣对征高丽大加非议的现实情况。 但李世民最终还是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仍走上了出兵高丽之路。考其缘由,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并非偶然。
《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 裴矩、温彦博曾对李渊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 汉家元菟郡耳! 魏晋以前, 近在提封之内……”,这说明辽东在魏晋之前, 已为中国之领土。但是,到南北朝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动荡不安, 无力东顾; 而此时处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国,却逐渐强大起来,逐步吞并了辽东之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历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们,往往都想建立不世功业。秦始皇、汉武帝是这样, 北宋的太祖、太宗、神宗诸帝也是如此。而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恢复固有领土的基础上, 大力拓展疆域。李世民作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不能避免这一点的。 因此, 当他征服了南、北、西诸夷之后,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就是对高丽用兵了。 最后, 贞观十六年 (公元642年) 高丽权臣盖苏文杀高丽王武, 立武兄之子高藏为王, 并自任莫离支,把持朝政,肆意虐杀臣下。当时高丽名义上仍臣属于大唐帝国,因此李世民作为宗主国代表, 自然不能容忍这种犯上作乱之事; 同时又是受邀出兵,适足以掩人口舌了。 两代帝王征伐高丽失败的原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隋炀帝和唐太宗出兵高丽的原因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最终的结局是,都是以失败告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尤其是唐太宗, 他在出兵之前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没有幸免于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隋炀帝虽然为出兵高丽,找了这样那样的理由,但真正站得住脚的却不是那么多。公元612年春天,炀帝在第一次出兵之前,下了一道诏书,在诏书中对高丽进行了声讨,罗列了高丽的许多罪名。这些罪名主要有:高丽王高元没有奉诏赴京朝见炀帝; 骚扰隋之边陲; 阻绝百济、新罗入贡之路; 高丽国内政治混乱, 民不聊生。然后炀帝又以中央帝王之名, 对讨伐高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仅凭以上所列的一些理由,是不足以动用百余万大军对高丽实施征讨的。虽然不能说以上原因靠不住,但这些原因还不能构成对高丽用兵的理由。所以隋炀帝出征高丽是师出无名, 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就是情理中之事了。 第一次出兵失败之后, 炀帝脸上无光,为了找回颜面,又于公元613、614年接连对高丽用兵。这样在国内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之时,再次对高丽用兵就更显得师出无名了。
前两次出兵, 都是炀帝御驾亲征, 且动用了全国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炀帝以为只要大军一到,高丽就会望风瓦解。但他没有考虑到百余万大军的配合、协作问题,更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人的后勤供应问题。 致使部队战斗力下降,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还没有与敌人遭遇就已经失败了。可以这样说, 隋军不是被高丽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
隋炀帝以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结果使部队行动迟缓, 延误了战机。比如隋炀帝以为“王者之师, 义存止杀”,因此命令将领,如果高丽有投降的, 隋军就应进行抚纳,不许纵兵攻打。 高丽守兵利用这一点,每当城池将陷之时,就派人请降; 此时,将领们不敢自作主张,只好派人向炀帝请示; 而等到炀帝的指示下来之时,高丽却又加强了防御,与隋军再次相持。这样的情况多次出现,而炀帝却始终没能省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隋军能获胜就怪了。
隋炀帝虽然多次声称高丽国内政治混乱,上下离心。但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炀帝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实际上,在此之前,高丽王针对隋王朝可能的进攻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而这一点,隋王朝也不是很清楚。 兵家言“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而隋军不但对高丽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连辽东的气候及地形情况等也是不甚了解。因此,虽然隋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在防御有利的冷兵器时代,高丽却是可以与隋一战的。 第五: 将士不和, 致使隋军行动犹豫不决,为高丽所乘 第一次东征时,炀帝兵分三路, 一路由海上进攻平壤,一路由宇文述带领, 从陆上进击平壤,还有一路由陆上进攻辽东。这样用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海上进攻的水军未能与宇文述的部队协同作战, 而是先行到达平壤, 结果被高丽打败。 更为严重的是,宇文述所率领的30万大军中, 却出现了主帅与副帅不和的情况,因此, 在前往平壤的路上,一路拖拖邋邋,既延误了战机,又使隋军的给养被耗光了。结果等他们到达平壤城下时, 已是不战自溃了。 由于以上原因, 隋军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唐太宗在出兵高丽之前,对隋炀帝征高丽的教训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按理说,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强大的唐帝国对弱小的东邻用兵应该是手到擒来。但为什么仍然是以失败而告终呢?
第一次出兵时,太宗亲率十余万大军东渡辽水,征讨高丽。他除了派遣小股部队从海上对其进行骚扰之外,把主力部队集结在一起,从一个方向上进攻。这是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并不适合用此策略。因为地处中原的唐军对于辽东地形并不是十分了解,只要高丽扼守唐军必经之要塞,就可阻断其进攻之路, 这样,要想进一步深入敌境就很困难了。 后来的情况发展是, 高丽果然在安市城组织了强大的防御,使唐王朝的大部队顿于坚城之下,不能前进一步。而另一方面, 唐军远离后方,在当时的情况下, 后勤供应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部队作战利在速战速决,打持久战是很不利的。何况辽东之地的严冬天气,也不是唐军能够忍受的。所以,在公元645年的第一次出兵之中, 唐太宗不得不于当年9月下令班师。
唐太宗在出兵高丽之前, 也发布诏书数说高丽的罪名,情况与炀帝时差不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杀其君,且用政严酷,这一点应该说对唐太宗是比较有利的。但总的来看,这仍不能成为出兵的理由。可谓是师出无名,胜难为也。
唐太宗对于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以为大军一到,高丽的防御便会土崩瓦解。 由于有了这种思想,便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缺乏思想准备,从而也就缺乏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因此唐太宗的东征,未能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比如房玄龄等人就曾上书劝阻李世民对高丽用兵。 因此,唐太宗的两次东征依然没有成功。 两代帝王征伐高丽的后果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后果却大不一样。 隋炀帝于612年亲率113万大军从涿郡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数十天后到达辽水, 结果被高丽阻于辽东,不能前进。其后虽有宇文述率领30多万大军,进到平壤附近, 但由于将领指挥不当,后勤保障不力,因此却落了个全军覆没。炀帝只好退兵,第一次东征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出兵隋军损兵折将达数十万之多,国内人民因丧亲之痛,再加上沉重的战时赋税,他们对炀帝极为不满,对征高丽一事也是深恶痛绝 。隋末战乱中, 有人作《勿向辽东浪死歌》, 此曲曾广为传唱,深得人心 。它的严重后果在第二年就显现出来了。 公元613年,炀帝再次亲率大军东征。部队渡过辽水不久,炀帝就得到负责后勤供应的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只好退军。这时,杨玄感的同党兵部侍郎斛斯政,惧祸而奔高丽。高丽因此而了解了隋军的内情, 趁机派兵追击,使隋军殿后的部队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614年, 炀帝再次派兵攻打辽东。这时, 国内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人民不满于炀帝的暴政,对其穷兵黩武更是深恶痛绝, 因此纷纷起义, 使隋军的出征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征东大军内瘟疫流行,,再加上高丽因不胜其困,主动送回斛斯政并与隋讲和。所以, 隋军不久就回撤了。 炀帝的三次东征,隋军损失惨重,陷于高丽的将士就有数十万,使国内人民妻离子散; 而沉重的战争费用,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所以人民非常痛恨征高丽一事,当时国内各地起义, 多以反对征辽相号召。 不但一般老百姓是这样,就是隋王朝的大臣和军队也是谈东征而色变的。这其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反观唐太宗,他借鉴隋炀帝的教训,对东征一事极为小心,多次召集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并作了充分准备。在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进行的第一次东征中,虽然也是御驾亲征,但并没有动员过多的人力、物力, 因此即使失败, 也不至于给国内人民带来太大的苦痛,也就是说,太宗注意到要维护后方的稳定。与炀帝的百余万大军相比,太宗的十余万部队规模可就小多了, 但却取得了比炀帝更好的战果。 一方面部分收复了辽东故地; 同时给高丽以沉重的打击, 安市一役消灭了由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高丽主力部队, 为后来高宗总章二年 (公元669年) 李责力灭高丽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在第一次东征失败之后,改变了策略, 不再派遣大部队从正面进攻高丽,而是派遣小股部队分别从辽东、海上骚扰高丽,使其穷于应付,并消耗其国力,为最终出兵高丽作准备。这一举措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后来只是因李世民病逝而中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