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i人物」非典型藏家“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WQ_AI_LYS_999 2020-03-14

|罗颖

图片提供|玉兰堂

《Hi艺术》出品人&玉兰堂画廊负责人

在《Hi艺术》供职九年,这是我的老板伍劲第一次举办他的“不完全收藏展”。也因为此,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听听他的收藏故事。我们都习惯称伍劲为“伍老师”,这并不单是员工对老板的称谓,更是圈内人士对他专业素养的认可。“今夜突然下起小雪——1999年以来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收藏案例”更像是伍老师给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一堂公开课,以展览的方式分享他20多年来的实战经验。尽管,他说自己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收藏家。

“今夜突然下起小雪——1999年以来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收藏案例”在Hi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件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一直觉得伍老师是一个生活在当下而瞭望未来的人。他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朋友圈里晒些透出几分慵懒和惬意的照片。画廊里的雕塑与绘画、恣意生长的植物似乎都浸染着他对艺术的热情。意外的是,他却用陈飞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今夜突然下起小雪》——这个略带伤感的名字作为展览的主标题,似乎和伍老师向来乐观的心态并不一致。或许,任何一段天使收藏的故事,都夹杂着累累伤痕,只是20多年后,伍老师幸运地收获了雪后初霁的惊喜。

伍老师的朋友圈日常

如果没记错,“天使收藏”这一借用“天使投资”概念的原始出处就在伍老师。《Hi艺术》2012年3月刊那期封面故事的主题就是围绕“天使收藏家的购买清单”而展开的。当时,作为专题策划人的伍老师并不在我们的受访清单。现在看来,这位既是媒体创始人同时又经营着画廊的非典型藏家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

4月13日开幕当天下午,伍老师为参展作品做了详细的导览

1999年,伍老师借他策划的展览“新锐的目光”打出“70后”群体的旗号,但这并不是他收藏的起点。90年代中期,伍老师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花掉了两个月的工资,和同事众筹买下了夏俊娜的作品。那一年,伍老师24岁,他说“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件超出自己能力的事”。这是伍老师的收藏案例里绕不开的一段,也是他被外界误解最多的部分。事实上,他当时迫于生活压力,大部分作品在三五万的价位时就已出手。至于日后上涨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实都与他无关。“如果知道日后可以卖到一百万,那就不要流通了。为什么作品需要流通?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最后的命运是什么,这才是所谓的‘天使收藏家’。”

夏俊娜《花解语》 163×134cm 布面油画 1998

夏俊娜 《春天的约会》 53×39cm  纸本油画 2002

▶对作品没有强烈的占有欲

有些人看一辈子展览,可能也不会买一件作品。“为什么是你先买到,别人没看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是否具备“天使收藏”的基础技能——资金之外,信息捕捉和专业判断,以及对作品与生俱来的感受力。这些抽象式的经验,是决定你能否果断出手的关键。但伍老师的经验并不全然来自书本,199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毕业后,他刻意回避了阅读,让它成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如果耗在里面,你就失去了一个观察和跟外界打交道的能力。所以还是要回到接地气的生活,一定要有这个过程。”

即便1995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组工作的八年间,他也始终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前线——策划展览,并先后参与过春夏翰墨画廊以及环碧堂画廊的创建。媒体身份为他带来一手资讯的天然优势,同时也为他发掘艺术家制造了机会,也养成了一种习惯。今天,出现在伍老师收藏清单里的高瑀、陈可、熊宇、李晖、金钕、颜石林等70后、80后艺术家都是他当年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现的。

陈飞 《今夜突然下起小雪》 180×140cm×3  布面油画 2008

陈飞  《夜游神》 27×41×19cm 综合材料 2010

但为什么“收藏案例”的第一辑是这13位?为什么没有观念、装置艺术家?这是许多人好奇的。“为什么没有”是一个适用于所有收藏案例的问题,但同样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之外,几乎所有的收藏都是排他的。伍老师以他所理解的70、80后群体为观察焦点,随着90后的加入扩充了收藏跨度。“我原以为自己理解不了90后,后来发现沟通上也没有障碍”。对伍老师来说,看得懂,是他基本的收藏标准。不矫饰、不故作清高。但他又不像多数藏家,并非为了收藏而收藏,他对作品没有强烈的占有欲。

欧阳春《星云》 180×230cm 布面油画 2003

欧阳春 《茄子酱》 180×220cm   布面油画 2004

“如果透过收藏,可以帮到那些成长中的年轻人,成就感就更直接一些。也许,顺便还赚到钱,就太好了,可以一直循环下去。”出生于1971年的伍老师更乐于见到同辈人的成长带来的种种可能性。这当然也伴随着一场冒险,因为正在经历的,也意味着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但作为画廊经营者,他更愿意通过展示自己过去20多年经验累积的收藏案例,把新的天使藏家们领进门。再过20年,今天这些勇敢的天使藏家们也许同样可以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惊喜。

黄宇兴《栖息地》143×230cm 布面油画 2010

▶ 第一时间、低成本进入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怎么总结你收藏清单里的这些艺术家的特点?

伍劲(以下简写为伍):其实从年龄上讲就是70后、80后,我也没有特别设定他们的审美风格。但是里面的确有特别唯美的,也有漫画风格的,也有偏学院的。

Hi:但基本上以绘画雕塑为主。

伍:它们是主流交易品种,交易活跃。摄影就不是主流交易品种,而且,有很多其他的困扰,所以我忽略了。装置没有地方放。所以只能回到相对基本的线索,就是绘画雕塑。

Hi:艺术家的作品类型多种多样,你为什么没有选装置、观念类的作品?

伍:我选择了李晖。其实更早我还赞助过其他观念艺术家做作品,包括摄影艺术家。我并不排斥某一类艺术家,但是很多东西是经验累积的结果,所以实际上也排斥了许多,比如装置类型的。有些东西我可能要敬而远之,有些可以很轻松来参与,就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陈可 《高级生活》 215×215cm 布面油画 2006

Hi:这些作品主要是哪个时期收藏的?

伍:我在梳理的时候发现其实是有一个节点的,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作品我在2009年以前都已经收藏过了。

Hi:2009年之前的价格大概是什么样的?

伍:2009年以前我买到的这些70后、80后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都很便宜,甚至可以说名单里的所有艺术家作品在第一时间都可以2万元以内买来的。

Hi:最贵的是多少?

伍:我那时候买过最贵的应该也没有超过10万美金,而且这已经是二手市场的交易价格了。这是我对自己收藏逻辑的一个限定,超过10万美金就不去折腾了,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干什么呢?也说明自己跟这个艺术家没有缘分。

现在10万美金就是一个槛,比如进到拍卖夜场的选项基本都是在60万到80万人民币左右,也就是大约10万美金,像苏富比这样的公司就开始把你视为一个重要的人选。

Hi:除了10万美金的价格上限,你还会给自己设定什么限制?

伍:我规定自己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成本进入,否则你就要面临跟其他经济实力更强大的人竞争,那就可能什么也买不到了。所以必须做早期的天使阶段的投入,不能等到作品都上拍了以后再去看,那就晚了。

陈可《弗里达与画室之弗里达》42×30cm 木板油画 2015


陈可 《弗里达与画室之画室》 42×59.5cm 木板油画 2015

▶  2009年之后是另一个重新出发的故事

Hi:选择这个时间做“今夜突然下起小雪——1999年以来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收藏案例”这个展览是要呼应今年进入苏富比春拍夜场的年轻艺术家名单吗?比如陈飞、黄予兴。

伍:很多人以为我要搭这个车,其实跟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展览很早就已经确定要做,而且用陈飞《今夜突然下起小雪》这件作品做展览名字带有一种悲伤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他和黄宇兴有进苏富比的夜场,真的是撞上了。

Hi:为什么以1999年作为起点?

伍:带“9”的年份总是比较特殊。我在1999年的时候策划过70后的第一个展览——“新锐的目光”,期待年轻一代的出场。但其实那时候70后还不成立,因为并没有那么多70后艺术家。一直到2005年左右,70后才有一个模样。但是不管如何,先把这个旗号打出来。

韦嘉 《白头到老 II》 240×190cm 布面丙烯 2008 

韦嘉 《凌晨五点》 60×80cm 布面油画 2004 

Hi: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2009年之前提示出什么? 

伍:中国当代艺术在2006—2008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但也确实教育了这个市场,即便市场已经回落,它依旧提示出“艺术家”可以作为一种身份持续下去。2009年跌入谷底,2009年之后又是另外一个重新出发的故事。

Hi:意味着2008年的“市场奇迹”很难再出现了吗?

伍:对,赶上就赶上了。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郝量,他正是危机后的那一波。2005年市场兴起后,我在2006-2008年最黄金的三年里一次都没去过重庆艺术家的工作室。因为那时候打扫的是过去30年的战场,而不是那一季的战场。这就错过了一个大标的——郝量。他就是在2009年之后发声的,不照样也冲到了一个很高的价格吗?这说明资金对好作品的追捧是没有停的,不管是哪一段时间。2008年以前是成就了一群人,2008年以后则是成就了另一些人。

尹朝阳《肖像》35×30cm×3  布面油画  2001 

尹朝阳《红女绿男》 146×114cm 布面油画  1999

▶ 大多数人都有一点钱,但是多数人没有判断力

Hi:你的私人收藏和画廊经营名单之间会有区别吗?

伍:我没有特意要收藏,我对作品的占有欲其实挺一般的。但如果你自己都不买,又如何说服别人来买?早期做星空间的时候,作为画廊运营方收藏一些作品也是约定俗成的,但也不会收藏很多。我们还算运气好,赶上一个上升期,还能腾出钱买其它作品。据我所知,画廊业者能腾出钱来买东西,甚至在别家画廊买的非常少。其实这是不对的,一家画廊怎么可能把好艺术家都占尽呢?好艺术家势必在各个画廊里面。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一定要在别的画廊买才对。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多钱?尤其是艺术家已经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更难了。所以如果收藏家是从事别的行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至少在钱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信息上就没有优势了,他们要把这些事判断对了就要费很大劲。

邱炯炯《傲慢》 130×155cm 布面油画 2003

Hi:你的优势是信息上的。

伍:没错。我当年做媒体的时候看的展览数量别人是很难跟我匹敌的。我曾经开玩笑说,可能某届全国美展,估计全中国就我一个人几乎都看全了。我因为工作原因,别人都会邀请我去各个城市看。这样我不就有信息优势吗?

Hi: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信息优势。天使阶段拼的不是财力,而是你的判断力?

伍:对,可以完全不拼财力。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点钱,但是多数人没有判断力。很多人可以花1万元来买,作品不一定很大,但是它有意思。问题是为什么是你先买到的?别人没有看到。

大概2005年前后,我在成都一家画廊看到了陈可的作品,挑了一张最有趣的,才1万多元,也是比较舒服的价格。她是漫画风格的作品,同时在绘画上有相当的技巧。在我的知识结构里已经有这条线了,觉得漫画可能会成为一个小潮流。后来事实证明,这批东西是陈可迄今为止最贵的。

高瑀 《无敌风火轮专卖店》 200×200cm 布面丙烯 2008 

高瑀 《一个老朋友》50×50cm 布面丙烯  2018 

Hi:说到卡通潮流,就不得不提前阵子以1亿港币落槌的KAWS的作品,但中国这类艺术家作品价格最多也就几百万元人民币。 

伍:对。这个事为什么刺激到了我?KAWS最贵的作品集中在2003到2005年。

我在想我2003-2005年干了什么?那时候我买了高瑀,也是中国80后漫画风刚刚萌芽的时候。我认为他特别有才华,但是他没有KAWS的机会。为什么?因为流行文化在中国没有土壤。但即便这样,高瑀在2008年的时候已经卖到了100万,成为80后里第一个过百万的艺术家,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成交。但是当我们看到KAWS卖1个亿的时候,你还得意得起来吗?你会感觉2008-2018这十年从经济规模来讲就是白混了。

金钕《冷光4》53×80×40cm  树脂着色  2011

孙莹《森林里的秘密》 100×100cm×2 布面油画 2010

▶ 不鼓励瞎买东西

Hi:从资产配置角度讲,一个年薪百万的中产家庭通常会拿出多少比例的资金购买艺术品?

伍:一个年薪百万的家庭,最多花10万元来买艺术品,10万里面最贵的一件是5万元。所以如果你遇到花5万元买一件作品的人,他恰好就是那个年薪百万的阶层。但通常他们就花1万元,用年收入的1%来买艺术品。当然,这是消费的心态。像我当年相当于把100万全砸进去的心态,那是很疯狂的,容易死得很难看。

Hi:如果藏家预算是1万元,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伍:没有。我们多数人都错过了很多1万元的东西。比如毕业展上多半是1万或2万元以内的。关键是你的知识结构能不能捕捉到这些东西。

颜石林《飞鸟与少年》 67×37×43cm  铸铜化学着色 2014

Hi:除了钱,其它都很难。作为“天使藏家”就意味着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伍:天使级别的收藏基本上是以错误作为主旋律,所以我不鼓励瞎买东西。如果你觉得这个艺术家的劳动值这些钱你就买好了。你非要说这个作品5万元买来的,过两年值8万元,我给不了这个担保。5万元东西增值到50万就更难了。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结果,那就不要流通了。为什么作品需要流通?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最后的命运是什么,这才是所谓的“天使收藏家”,你就是一个赞助别人的“天使”。


☉   ☻   ☉


 喜 欢 Hi 艺 术 

 猛 击 右 上 角「 查 看 公 众 号 」关 注 我 们 

 官 方 微 信 ID   h i a r t 3 0 8 3 0 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